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21 11:26:36瀏覽231|回應0|推薦0 | |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化法四教六即及其修證 《楞伽經》四種禪法修行次第與華嚴的菩薩階位 《華嚴經》十住菩薩之梵行/ 東晉末中國《十住》義學的形成 /華嚴如幻法門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華嚴經》<十住品>菩薩廣大行 /《華嚴經》與《楞嚴經》的菩薩階位比較─十信、十住、十行 / 由凡夫至菩薩到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 / 《華嚴經》五重十善 / 《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41位;《仁王經》菩薩教化品:十善、三賢三十心、十地、佛地51位;《菩薩瓔珞本業經》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滅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於十信之前說「乾慧」地,十回向之後,加「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為57位。《瓔珞經》之52位,名義整足,位次無缺,廣為大乘諸家所採用。 《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十信」,與姚秦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教化品》的「習種性十心」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與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8、11、14、23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相同。其論述以經典為主,旁采經論編成,非依梵本。但義理上於佛經有據,有完整性。
大乘五十二位次第/ 談菩薩乘52階位/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聖嚴師 十信位: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在此十個階位的漸次進升之中,調伏三界的見思二惑,見惑是一切的妄見,如我見與邊見等;思惑是一切的煩惱,如貪瞋癡的迷情等。在此十信位中,雖不能把見思二惑斷除乾淨,但要把它們調理治伏,不使繼續為患。否則,永不能入賢位,永受三界的煩惱困縛,永遠沉淪於三界生死的大漩渦中。 十住位:十住,又叫作十住心,就是:(一)發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貴心住,(五)方便具足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頂心住。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斷除三界內的見惑,第七住斷除三界內的思惑,到此,不再為那貪瞋癡的煩惱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繼續增加生死的業力,而證入(階)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斷除三界之內的塵沙,調伏三界之外的塵沙。塵沙,乃是天臺宗所立「見思」、「塵沙」、「無明」在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我人的涅槃之道而致沉淪生死;塵沙,則障礙我人化度眾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塵沙,也相似唯識宗所稱的所知障。由於所知有障,而不能通達多如塵沙之數的度生法門,所以為塵沙。於此十位中,是以「從假入空」的觀想法,得見真諦之理而開慧眼,成一切智。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寂滅一相的空智,為一切智。寂滅空如,乃萬法的實相,所以為真諦之理。 十行位:十行,又叫作十行心:(一)歡喜心行,(二)饒益心行,(三)無瞋恨心行、(四)無盡心行,(五)離癡亂心行,(六)善現心行,(七)無著心行,(八)尊重心行,(九)善法心行,(十)真實心行。在此十行位中,漸斷界外塵沙,以「從空入假」的觀想法,見俗諦之理,而開法眼,道種智。道種智又為道種慧,道亦可解作法門,法門有無量,道也有無量,通達無量之道的智慧,為道種智。以真諦而言,諸法的實相是空如寂滅的,但要體會諸法實相,必須要假俗入真,因為眾生的存在,是存在於虛妄幻有的假相或俗諦之中,如要自救出離、救度眾生,那又需要從實相的真諦上回轉到幻妄的俗諦中來,利用那通達了無量法門的智慧,來自救救人,乃「從空入假」,乃「見俗諦之理」。前「慧眼」,是見到「真諦之理」,是知諸法實相的智慧;此「法眼」,是得到「俗諦之理」,是通達救度法門的智慧。 十迴向位:又叫作十迴向心:(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心,(二)不壞迴向心,(三)等一切佛迴向心,(四)至一切處迴向心,(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心,(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心,(八)如相迴向心,(九)無縛解脫迴向心,(十)法界無量迴向心。在此十迴向心的十個階位之中,調伏無明,修習中觀。「無明」前面說過,這也是天臺宗所立的三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涅槃之道,塵沙惑障礙菩提之道,無明惑則障礙中觀之道。不真不俗,即真即假;見真諦的寂滅實相,但不呆滯於寂滅的一念上;見俗諦虛幻,所以隨順化導而不與俗情同流合污,這就是中觀的道理。無明是一種細微的煩惱,斷去一分無明,即可證得一分中觀的道理。十迴向位,只是調伏無明,初地以上,才能漸斷無明,無明分分斷除,聖位也地地高陞,直至等覺菩薩,斷盡最後一分無明,便入佛地,成等正覺。所以在十迴向位,尚未證得中道觀,僅因調伏無明而修習中觀。不過,自第八住至十迴向圓滿,已是修行道上三不退位的第二不退了,此為行不退。也就是說,所證的解脫之道,已與第一義諦的中道合一相應而行了。至於退與不退的問題,《瓔珞經》有這樣的說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六度之一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又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以此可見,菩薩修行,須以般若(智慧)為主,不修般若,便不能入第七住位;不入七住,即難保不退,如若一退,雖到六住,仍可能要作惡千劫而不知回頭了! 十地:地是能生能載,能生無量功德的無量法門,能載無量眾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直至究竟佛地,乃等虛空,遍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高深而無極限了。十地是:(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從初住至十迴向,一共三十個階位,乃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為三賢位。十迴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一分無明,便入初地。十迴向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而證第三不退,為念不退,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初地以上,乃聖位菩薩了。聖位與賢位的分別,乃在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破除無明及顯現三德的智慧,為佛眼。此佛眼,實即的體證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慧而己。能體證了真俗圓融的道理,乃明瞭佛眼,但此絕非止於口頭說說,一定要徹心徹性地親證之後,才能算數。能知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知一切法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如此地空有雙照,真俗圓融的智慧,為一切種智。其實,中道觀,佛眼,一切種智,都一樣,就是能破無明能顯三德的智慧而已。無明不破,三德不顯;顯了三德,才入聖域的階位。三德。乃是大涅槃的秘密藏,那就是:體證了佛性本體,為法身德;如實明瞭覺知一切的法相,為般若德;遠離一切繫縛而得大自在,為解脫德。所以,初地以前的菩薩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生死,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的,能自由作主的。念不退,是了知生死本際,涅槃本際,煩惱本際,菩提本際;生死涅槃,煩惱菩提;不一不異,念念能與佛智相應。所以,菩薩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現,雖是菩薩,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態出現,教化有緣的眾生。但要究竟成佛,尚須地地破除無明,地地分證中道,地地增顯三德,地地開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云地,再破一分無明,便進入一生補處的等覺階位;等覺,乃是相等於佛而又略微不同於佛。到了等覺位的菩薩,除了佛陀,無人能測知等覺與佛的不同之處。一生補處的生字,是尚有一分變易生死未了。凡夫與賢位的菩薩,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為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聖位菩薩,自初地以上脫離三界的分段生死,他們每破一分無明,每更向上一層,也是為生死,那是叫做變易生死;僅餘一分無明,僅須更上一階的等覺菩薩,為一生補處。但也可解作:尚有一次八相成道中由兜率天下來人間,投胎、住胎、出世、出家、成道、說法、涅槃之後,不再受生。
菩薩五十二階位 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住心:即發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貴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頂心住。 十行心:即歡喜心行、饒益心行、無嗔恨心行、無盡心行、離癡亂心行、善現心行、無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實心行。 十回向心:即救護一切眾生離相回向心、不壞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處回向心、無盡功德藏回向心、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無縛解脫回向心、法界無量回向心。 十地心:即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 入法界心,為等覺。寂滅心,為妙覺。 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與妙覺,依次配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等。
五十二位--五忍來標示表明。 “伏(三賢位)忍”:伏住,壓住,勉強的忍 --à“信(初、二、三地)忍”:理論通達了,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能忍--à “順(四、五、六地)忍”:恒順眾生,隨喜功德--à “無生法(七、八、九地)忍”--à“寂滅(十地、等覺、如來)忍”。 -------------------------------------------------------------------------- 大乘菩薩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 1.信心:因接觸而對佛法僧三寶的不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入中道純真之境。 2.念心:因對三寶之心堅定真信明瞭一切圓通,雖經多次生死亦不遺忘能時時憶念佛法僧三寶。 3.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以妙圓純真之精神進趣真淨,精進學習佛法僧三寶深入的修證法義。 4.戒心:修學諸戒,安住淨戒心光常凝無為。 9.不退心:心定慧明進修不懈深入自性無有退轉心。 10.願心:持戒自在大願不失時時發出成佛願心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願化導眾生。 十住位:十信心既立,可入十住位,而發大心,趣入般若妙道,廣行一切願行,安住佛地,漸證空性。 1.發心住: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修四弘誓願,化導眾生,以真方便,入十信,能自度利他,悲智成就。 2.治地住:修諸善行心明顯真,能真心對治一切淨修一切法不離成佛悲願。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瞭,修諸行隨緣攝化眾生,而無留礙,長養一切正定諸願行。 4.生貴住:深修般若波羅蜜,無執行大悲利生,契入妙理,受佛氣氛,入如來清淨種性。 5.方便俱足住:修諸善法,集無量善根福慧,自利利他,而相貌俱足,方便俱足。 6.正心住:成就般若悲智,心與佛同,證悟解脫平等真實相,而出離生死。 7.不退住:廣修正法,入空行無相,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已了生死,能念念證入無生畢竟空,而化導眾生。 8.童真住:悟一切法無相,空無自性,而無所著,故菩提心不退,能常保堅定成佛心前進如女人之童貞般可貴,又如佛之十身靈相一時俱足之可貴。 9.法王子住:證空理,住四無量心願行,化導眾生,不離佛心悲願,能入空相,寂滅一如,長養聖胎,紹承佛位,堪作法王之子。 10.灌頂住:修般若空觀,入無生心三昧,廣行佛事,自利利他成就,佛以智水灌注其頂,示受職義,藉表成就金剛大身。 十行位:菩薩修行,雖經十信十住自利,然需再長養利他功行,故需十行。 1.歡喜行:能觀照己之心念,不為五蘊及外道所擾,能隨順十方,化導眾生,而入正法果位修證中,法喜充滿。 2.饒益行:佛道正念增長,禪定功力加深,智慧更明朗,身心更解脫自在,以佛法化導眾生,令其得到解脫法益,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3.無瞋恨行:修得忍辱無我心,無瞋恨等視眾生,不見其過,以慈悲心,自覺覺他,心無瞋恚。 4.無盡行:勤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之德,廣度眾生,隨眾生因機化導,三世十方平等攝化無盡。 5.離癡亂行:成就八正道,了達法門,利生度眾無礙,命終沒有無明之惱。 6.善現行:身口意及大悲願力成就,早已了脫生死,能現諸相同中顯異,異中現同,同異圓融,能常生佛國,普度眾生。 7.無著行:能無我法空,利益眾生,十方虛空法界,塵塵應化,悉令滿足,不相留礙。 8.尊重行:慧性成就,廣度眾生,種種現前,皆能以般若觀照對治,故六度中,獨尊般若行。 9.善法行:覺悟十二因緣皆假相會合而成,悟實相本空之理,入法空之義,以圓融之德,化導眾生。 10.真實行:成就無生無動,入佛智大海,常於六道,廣度眾生出苦得樂,其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純真無為之自性真實,常恆俱足。 十迴向位: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並迴向佛道或無上菩提,當下不執著,心心趣向寂滅平等無相的菩提心中,以少功德,引無量果,長養十迴向行。前之十住位、十行位,及此十迴向位,共三十位,謂之賢位,十住為下賢,十行為中賢,十迴向為上賢,過此為聖位。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觀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以般若無相無著心,慈悲喜捨,教導化度眾生,離眾生相,迴無為心,向涅槃道。 2.不壞:觀一切法之受用,念念不住著,歸趣中道,本覺迴入法身,無能壞者。 3.等一切佛:隨順修學於戒慧,成就佛法不退,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雖處居家,未曾暫捨菩提之心,佛之法能一切時時行之,如過去佛所修迴向行。 4.至一切處:修習諸善根功德,通達一切法空不二之義,以大願力,願其功德,至一切處,供養一切,覺智周圓,無所不遍,無處不至。 5.無盡功德藏:證無相空,成就自性功德,以佛法教導眾生,行一切善事功德,成一切善根,由無盡境行成無盡善根功德,而得十無盡藏之果。 6.隨順平等善根:證無漏善法,教導眾生,行善根令佛法相續不斷,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功德,迴向一切種智,取涅槃道。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隨順修行一切善法,願佈施香花供品等物,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滿,觀父母十方一切眾生皆我性,俱無二本際平等,無有高下。 8.真如相:明悟因果,常照有無二諦,無生無滅,正法明瞭,勤修一切功德智慧,志求大乘,以智方便,而為迴向,即離一切法、離一切相,生無性體之真如。 9.無縛無著解脫:諸法本空心無縛者,修諸功德以功德迴向而生一切微細智成就佛智,於根塵中得大解脫。 10.等法界無量:覺一切法義,第一義諦,悟中道之相,廣行法施,利益眾生,教導有情,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 十地位:菩薩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修證至此而入聖位之地。 1.歡喜地:證法空性(我空法空二理),斷煩惱障,除身見(錯認肉身為實我)、戒禁取見(行邪戒錯認為正戒)、疑惑(狐疑不解)三種結,行大佈施,成就佈施(檀)波羅蜜,生出世心,離繫樂,生如來家,荷擔佛的家業,紹隆佛種,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而無比歡喜。 2.離垢地:以大乘心,廣行十善,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達到身口意的圓滿,成就戒波羅蜜。 3.發光地(明光地):從聞思修,受持一切佛法,勤修正定,慧力增勝,滅闇得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成就忍辱波羅蜜,心光明淨。 4.焰慧地:精進修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此三十七道品,遠離懈怠,圓滿俱足,慧光熾盛,滅一切煩惱,成就進波羅蜜。 5.難勝地:先前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經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至此離實有相,證空有不二之無相行。不於生死起厭離,不於涅槃起欣樂,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入大乘心境,利益眾生,外習諸法技,內成禪波羅蜜。 6.現前地:修緣起觀,與空相應,入中道,常行無相行,能常寂,常悲念眾生,於定中現證法性,佛法皆現,了了明見,住解脫法(門),成就般若波羅蜜。 7.遠行地:念念能入定,能出定即入定,入定即出定,不起滅定念,念寂滅而現諸威儀,能行無相行,而至純清淨,斷諸業果,及微細惱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 8.不動地:斷盡煩惱障,證法性得無生法忍(亦是忍而無忍,乃以妙法妙智妙言妙行和待善化一切諸境使心常住清淨空寂亦無忍的念頭。忍,可分為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生忍,就是對眾生的忤逆,及種種毀謗,或不合理的對待,都能忍受,而心無怨尤。法忍,就是對萬法,對外在一切順逆環境諸境之變化,饑寒等種種,都能忍受。無生法忍,是對宇宙一切萬法之變化,一切眾生之善惡,及一切人事物之好壞、美醜、順逆、污辱,與內在己心之一切煩惱、無明等,都能如如不動,不起分別心、取捨念,而不需要忍的忍,就稱為無生法忍),身心寂滅,能於極清淨無相行中,為眾生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起如幻三昧,顯現如幻度之(即應以何身度之,即現何身度),一切功德智慧,任運增進,不為煩惱無相起作用,於涅槃心,湛然不動,成就願波羅蜜。 9.善慧地(妙慧地):滅心相,得法、義、辭、辯四無礙智,證慧自在,具大神通力,教化眾生,能一音演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眾生,隨機說一切應機法門,得無礙利他自在成就,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 10.法雲地: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得大法身,神通俱足自在,受十方諸佛放大光明灌頂,能遍法界現身,為一切眾生隨其根器說法,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下大雨,滋潤一切有情一樣,而成就智波羅蜜。 等覺菩薩:覺悟之菩提內容,與佛相當,但德修上比佛差一些,乃禪修金剛大定〔即對內在外在等一切境(包括入於六道中度眾)皆能不懼、不執、不悲,心常清淨不妄動,而任運一切〕,心安於空性不動,而斷微細之無明,為將證佛果之無垢地菩薩,或名金剛心菩薩位,又名一生補佛處位。 妙覺菩薩:人法俱空,已斷十二分無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光明,不可思議,可與佛相並論。 正覺菩薩(佛位):即是佛。乃斷盡一切最微細無明煩惱習氣,心不受一切境染,恆住清淨寂樂,而智德圓滿真正究竟的覺悟,擁有無上智慧,道法通天徹地,以教人心常住清淨喜悅,不受內心一切無明煩惱雜念妄想等事,及外在一切順逆諸境諸事物等所擾,而能自如如以慈悲平等心,對待一切人事物之一乘入涅槃妙法,任運一切萬德莊嚴顯現,俱足成就無上道果。 以上為凡夫初學大乘佛法至佛位的五十二個階位次第,乃由眾善奉行諸惡無作,到廣修六度萬行,修諸佛(道)法而成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