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釋迦牟尼佛之教
2024/02/05 19:36:46瀏覽169|回應0|推薦0

《略談佛教意義與淨土殊

釋迦牟尼佛之教

    小乘解脫道戒.定.慧(三學勤修)貪.嗔.癡(三毒熄滅).阿羅漢

解脫.成佛(三界六道/有漏出世間/無漏)

    大乘菩薩道:菩提心,菩薩行--六度([1].忍.進+戒.定.慧)四攝(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三賢.十聖.等覺.妙覺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2][2][2]禪觀(觀察三界--苦.無常空.無我)

斷三惑(煩惱)見.[3](二乘)-塵沙(菩薩)-無明(佛),不造業,不受苦;見/涅槃障,塵沙菩提障,無明實相障。

基本教義

三法印諸行無常一切皆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種)

四聖諦(三苦、八苦)(貪、瞋、癡、慢、疑、邪見)(涅槃)(八正道)

十二因緣(起論)無明--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性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人皆有之,不生不滅)

 

唯一佛乘成佛之教自覺(二乘)覺他(菩薩)覺行圓滿(佛)

科技.人心.自力

末法.念佛.得度. 

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易行總持

 

人道八苦生.老.病.死(身).怨憎-求不得[4](心)五蘊熾盛(總)--六道輪迴--離苦得樂

三苦

 

(積集)(地.水.火.風)(苦.樂.憂.喜.捨)(取相.認知)(身.口.意)(五+六+七+八)

:覆蓋真如(佛性),起諸煩惱

六因

(1能作不障礙有為法生起,或能助他生起:有力無力兩種。

(2俱有互為(同時)因果:互為果、同一

(3同類因果相似。過去現在一切有漏法,以類似法為

(4相應認識之「心心所」同時相應相依。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五義

(5遍行遍一切雜染法,而能起煩惱的因,又名十一行惑。

(6異熟異類而熟果報。善惡,生無記,能致三世苦樂果的善惡業

四緣

(1因緣:即是緣。引生結果的主要條件為"因";因也是條件一,唯除「能作因」

(2等無間次第,前念心/心所將消,生起後念心/心所的緣。前後等無間。

(3所緣心所攀緣的境界,認識物件。心是能,外境是所

(4增上不礙或有助於他法生。一切法都是增上;心用為一切為法增上

 

五果

(1增上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得。

(2士用人用工具造作所得

(3等流同類遍行二所生。,生。後起果與,性質相似。

(4異熟由異熟招感的果報。不同時,又非相隨,性質不一。

(5離繫修習佛教,斷一切煩惱,超生死輪回--涅槃。  

[1](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無畏(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至誠心、親手施、信因果時節施、如法施—三輪體空

[2]各種善法,首為印度傳統與初期佛教所尊崇的,莫過於慈悲喜捨。婆羅門教謂為「四梵住」(cattaro brahma-vih r)「至梵天之道」,婆羅門「生梵天」與梵天共住,是人生究竟的理想。若能修習慈悲喜捨,能感動梵天下凡相見。為人類普世性的完美情操,能扣動一切眾生的高貴德行。佛陀善巧的援用於滅苦,四無量心的修習有邁向證果解脫,甚至三果阿那含以上的聖位,僧俗應勤修;《中阿含經》:「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心解脫;……無量善與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音“彌勒”,由“友”
〔mitra變來,以深刻、親切之友情待人,深心給予快樂、幸福。,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移情),深切同情、憐憫,願為拔除。喜,隨喜”,對眾生所做善事,隨喜以促成,勸進。捨棄分別煩惱,捨去「慈悲喜」三有為法,成四無量解脫法《六祖壇經》云:「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王瑞鄉2008初期佛教慈悲喜捨修習解脫之關係》;釋惠敏<佛法在臨終關懷應用: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例>

[3] 見惑(分別見):五利(身.邊.邪.見取.戒禁取),迷於真諦而起之常、我等邪見;思惑(具生執):五鈍(貪嗔癡慢疑),三界之貪愛,迷於色聲等事物而起貪瞋。煩惱無實,乃假有之虛妄;貪、瞋緣五塵、六欲之事相,思惟而留於心。

[4] 富貴欲求求不得,縱然求得又如何--患得、患失,疲乏、厭倦—有求皆苦,無求品高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31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