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林新語~之五
2017/08/25 06:04:10瀏覽498|回應0|推薦40

晉人伐邢,齊桓公將救之,鮑叔曰:「太蚤。邢不亡,晉不敝,晉不敝,齊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晉,齊實利。待邢亡而復存之,其名實美。」桓公乃弗救。(說林~~上)

 

評述:政治的算計與思考,往往不是是非對錯,而是利益。晉國攻伐小小的邢國,如果邢國不求救於大國,則亡國在即。齊桓公救邢國的舉措,不論是邢國的請求或是維護齊國霸主的地位,或是樹立「國際警察」的形象,在正當性的背後,所考慮的還是自身最大的利益。

所以鮑叔說:太早去救邢國,邢國還未到亡國的地步,晉國的國力銷耗也很有限,如此的救援行動所能博得的名聲和利益都是不夠的。不如等到邢國被晉國滅亡之後再出手,此時有恢復邢國的大德,對付晉國的勝算也可以提高。

就齊國而言,這真是巧妙如意算盤。然而坐視邢國百姓陷於戰

火的蹂躪,戰士枯骨橫陳疆場,如此冷血與殘忍,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儒家以仁義為本該做的事「聞之行之」,「劍及履及」,即使有萬般險阻也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乃至於「殺身成仁」也在所不惜。然而沒有計畫,沒有算計的結果,往往是殉其名而不見其效,甚至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雖說道德無價,仁者無敵,但是就「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則觀之:儒家被批評高標聖典,不通時勢,不是沒有道理的。然而法家的算計如果不是基於兆民百姓之利,而是君王一己之私,那就與暴政無異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8193c75&aid=1084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