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26 12:29:11瀏覽2098|回應2|推薦16 | |
現代社會電力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而能源安全則是電力生產的保障,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未來出現極端天氣會越來越頻繁。一旦出現電力供給不足,對生產生活甚至是生命產生的損失不可估量。美國德州是個盛產石油的州,遇到極寒天氣都出現大斷電,佛州有颶風的時候也會有大面積斷電,但是颶風時期天氣不冷也不熱,像德州這種寒潮斷電真的要人命。 眾所周知,台灣缺乏能源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鈾無一能自產。然而台灣的支柱產業晶片代工業,恰恰都是耗電大戶。全球極端氣候增多,夏季極熱、冬季極寒會頻發,耗電可想而知會增多。世界上的能源買賣恰好又多是期貨市場。能源供給容易出現問題的國家,特別容易被賣方坐地起價,高價購買能源。台灣在這方面是毫無議價能力的,因為消耗能源總量不夠多,無法影響國際能源價格,但是由於能源無法自產,反過來受國際能源價格影響很大。拿大陸作為例子,大陸能源資源中最多的就是煤炭,其次是天然氣、石油,鈾礦雖然也有但是開採成本高。當國際油價超過70美元/桶時,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石油,減少石油價格上漲對自己帶來的影響。此外大力發展新能源車,也變相減少了石油的使用,因為可以用更便宜的煤作為能源資源,而煤炭又恰恰是能夠自產的。 再來對比一下化石能源與綠能,綠能在電力生產中從來不是支柱地位,只能處於輔助地位,這是由這些綠能自身所決定的。水力發電,遇到枯水期就發不了電。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需要蓄電池配合,不然會給電網帶來負擔。而且如果綠能占比過高,非常容易被國際市場操縱能源價格,因為綠能是很不穩定的,如果用電旺盛時期卻又遇到綠能供電不足,只能高價購入化石能源發電。化石能源則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很少使用石油發電的,因為真的很花錢。剩下的就是煤炭和天然氣了,天然氣熱值高、污染少、價格貴,煤炭熱值比天然氣稍低、污染多、價格便宜。這些並不是重點,最關鍵的是天然氣難以儲存,需要建設一系列配套設備,藻礁問題就是由此而來。其實台灣的能源問題並不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至於為何現在變成如此情況,只能靠大家自己想像了。 台灣解決能源問題有上、中、下三策。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台灣電網併入大陸電網,通過特高壓把電輸到台灣,當然這個方案由於政治原因顯然是不可能的。 上策:以核電為主,天然氣為輔。鈾的能量密度很大,反應堆一般12~18個月換料一次,能源供給安全性是最高的,即使在國際買不到鈾的情況下也能撐很久。至於核電站的安全性,台灣處於地震帶上,這確實是個問題,如果繼續使用核電站,最好是引進安全性能更高的第三代核電站,但是投入成本會偏高,核電本身也是偏貴的。在台灣現在反核的大趨勢下,這明顯也是走不通的。 中策:煤炭為主,綠能為輔。忘了碳排吧,煤炭和天然氣都會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煤炭發電產生的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些污染比使用天然氣高不少。但是煤炭價格便宜,此外儲存煤炭比天然氣容易得多,短時間可以露天儲存,長時間依靠設施儲存,建設成本比儲存天然氣少得多,完全可以在國際煤炭價格低的時候大量買進儲存起來,儲存半年發電量的煤炭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此外通過現在的技術手段,可以讓污染物排放量接近天然氣產生的,當然這也需要不少金錢投資。 下策:天然氣為主。把天然氣作為主要能源來源是極不理智的,天然氣的儲存設施及其昂貴,投資成本肯定是大於煤炭儲存成本以及減少污染設施成本的總和。儲存半年發電用的天然氣,既危險成本又高。一般只有那些自己能生產天然氣的國家才大量使用天然氣發電。 能源投資是長期國策,今天若是全面轉向天然氣發電,未來再想轉變策略又要花很大一筆錢,當初停建核電轉向天然氣就是很大的開銷了。這方面大陸就理智很多,到現在大陸依然是煤電為主,占比60%,其次是水電,因為大陸水資源豐富,核電反而占比不多,因為核電成本其實並不低。大陸通過興建特高壓輸電網,煤炭發電可以集中發電後輸送到全國各地,集中發電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集中處理污染,使得處理污染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變廢為寶。台灣由於能源無法自產,電力價格、能源安全與環保三者之間只能相互妥協,無論選擇的是上中下哪一策,能源投資最忌朝令夕改,因為發電是講究供需平衡的,需要用多少電就發多少電,多了浪費少了就會缺電,所以不確定的能源政策必將導致大量空置的能源設施以及額外的維護成本。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