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21 09:24:34瀏覽2481|回應5|推薦22 | |
「島嶼化」其實原來是一個生物、地理範疇的詞彙。進化學中有一個理論:與生活在大陸上的近親相比,島嶼上的動物物種有成為「巨人或侏儒」的傾向。島嶼侏儒化多數在哺乳動物身上得到體現,出現原因是小體型只需要較少空間與食物,較小的尺寸從生殖的角度來看也有利,因為它只需要更短的懷孕期和代次。而島嶼巨型化是指孤島上動物變得巨大化的生態現象。通常出現島嶼巨型化的地方沒有大型肉食性哺乳動物,出現的地方多數是飄移的孤島。比如恐鳥、象鳥,都是島嶼巨型化的體現,雖然失去了飛行能力,但是可以稱霸島嶼。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新大陸的生物圈都運行得很美好。在劇烈變革到來之前(比如氣候突變、物種入侵),如果個體認為這個演進中的體系有問題或者說不適應,那麼其實這個個體是屬於在被淘汰的過程中,而不會是這個演進中的體系被淘汰,最後整個體系趨於穩定。 其實「島嶼化」也可用在社會學範疇。人類本質上也是生物的一種,天文學引導出了物理學,物理學又衍生出化學,化學的知識支撐了生物學,最後便是由生物學知識支撐產生的社會學。而台灣島正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導致社會「島嶼化」之後,進一步產生了政治生態的「島嶼化」。 從近代史到現代史,如今正在進行中的或許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的政治生態的島嶼化。在過去,無論是清朝還是日本殖民時期,雖然地理上是島嶼,台灣和大陸在政治生態上還是有聯繫的,比如有台灣籍的官員在清朝當官。還有雖然說現在日本也只是群島,但是在二十世紀初到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占領了朝鮮半島、中國東北、東南亞,算是已經踏入了大陸的範圍。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蔣介石退守台灣帶來的那批人,或者說是其精神、影響力逐漸凋零,使得台灣政治生態正式踏入「島嶼化」。就像是某一批大陸物種進入封閉的小島,由於缺乏後繼,物種也逐漸被島嶼同化一樣,開始適應島嶼。 台灣政治生態現在不是面臨「島嶼化」的問題,而是幾乎已經完成了「島嶼化」。就拿總統來說,可以說是一屆不如一屆,無論是國際觀還是執政能力都在快速衰退,尤其是從大陸來的人才凋零之後開始加速。其實按照「島嶼化」的標準,也不難理解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了。台灣政治上缺少廣泛競爭,培養出的下一代愈來愈差。原因有多方面的,雖說有內在也有外在的,但是很多外在原因歸根結底也是內在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因素,台灣2300萬人和大陸14億人選出不到百人的執政隊伍競爭壓力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認識某人同樣在LSE畢業,在大陸就當個小小的公務員而已,因為他沒有在基層鍛鍊過,而像他這種層次的人才實在太多了。如果兩岸統一,開放競爭,台灣這邊官員的壓力就會大的多。2300萬人就要提升到14億人的競爭水平。 其次是國際因素,台灣不在聯合國內,又和絕大部分國家沒有外交關係,這就完全喪失了在國際舞台的鍛鍊機會。所以不用和大陸14億人口比,即使相比於不到百萬人口的太平洋小國,台灣官員的能力也是不足的。對比一下兩蔣時期和現在的外交團隊水平,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最後就是兩岸因素,台灣所有對外關係都脫離不了兩岸關係這個大框架,WTO只能以特別關稅區名義,WHO現在完全進不去,就連APEC也只能派代表而不是領導人參會。而大陸對兩岸框架的冷處理也助長了台灣政治生態的島嶼化,換句話說已經完成了對台灣政治上的圍困。 放在世界範圍來看,由於上述的這些原因,台灣的「島嶼化」其實是一個孤例。雖然每個國家其實多少有一點「島嶼化」的基礎,比如美國從地理位置來看就是一個大型島嶼,但是他依靠全世界範圍吸收移民,以及為了維持霸權和其他強國進行博弈,積極干預全世界的事務,從而阻止了自身的「島嶼化」。這些台灣是根本做不到的。而英國,由於喪失了大部分的殖民地,使得其「島嶼化」的色彩比二戰之前重了很多。但是台灣的「島嶼化」就很極端,因為這些促成島嶼化的因素都滿足,而阻止島嶼化的因素基本都沒有,所以才會感覺到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台灣的政治生態在「島嶼化」的路上一路狂奔。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