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丸子貓廿四話:北港雞籠變成煤港雞籠
2016/05/11 21:38:48瀏覽413|回應0|推薦2

台灣煤礦不是從官礦清國井說起,1847年第一位來看煤的西方人戈登,已經發現Pe-ta-ou bay(八斗子)附近有漢人在挖煤,這是丸子貓目前發現最早紀錄地名「八斗子」的文獻。十九世紀蒸汽輪船行駛遠東航線,對於煤炭的需求非常強烈,但更早之前,八斗子已經開始挖煤。

1656年清帝國實施海禁政策,對於雞籠八尺門港這個帆船貿易的據點造成重大打擊。1683年施琅收拾鄭氏政權之後,淡水營水師1719年設置之前,清朝官員對於八尺門港的形勢不甚清楚,郁永河1697年到北台灣采硫,有人告訴他雞籠山下有百慕達:開進去的船都會消失,沒有人活著出來。丸子貓認為:這番鬼話證明有人在八斗子地區搞鬼,有人已經在挖煤炭!

「八尺門」出現在〈康熙臺灣輿圖〉,第一次出現在地方志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完稿,至雍正二年(1724年)刊行的《諸羅縣志》,其中已經指出「煤炭:灰黑,氣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多用之。出雞籠八尺門諸山;傳荷蘭駐雞籠時,煉鐵器皆用此」所指八尺門諸山,丸子貓相信包括八斗子。1741年(乾隆6年)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是丸子貓所知府志第一次出現「八尺門港」。似乎又沒有記錄到煤炭。乾隆12年(1747年)刊行的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也沒有記錄。

八斗子地區不是十九世紀初才開始挖煤,丸子貓推測自十七世紀、最遲從十八世紀初已經在挖。府志沒有提到煤炭,丸子貓認為理由有二:十八世紀產量不多,而且官方立場本來禁止採煤。禁止的原因,據學者研究是因為龍脈與聖山。

依據陳培桂1871年《淡水廳志》。「雞籠山以肖形名。同治六年,地震崩缺,改名奎臨。向有仙洞,實煤窖也。土人鑿售內地,為壅田用。開挖既甚,恐傷龍脈,乾隆間已立碑示禁,淹沒失考」(「奉禁憲示私挖煤炭者立斃」沒有年代,在汐止找到的,版權屬台大圖書館)。乾隆年間自1736年至1795年,就是說十八世紀禁止採煤。雞籠山之所以不能動,有學者指出是因為風水學上龍脈的考慮,那時雞籠山算是聖山。例如:1696年刊行的《臺灣府志》「臺灣山形勢,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起二山曰關同、曰白畎者,是臺灣諸山龍腦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臺之雞籠山始結一腦。」1722年《臺海使槎錄》「臺地負山面海,諸山似皆西向,皇輿圖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後有閩人云:臺山發軔於福州鼓山,自閩安鎮官塘山、白犬山過脤至雞籠山,故南北峙立。往來日本、琉球海舶以此山為指南, 此乃郡治祖山也」。

但是政府自己要用煤炭,就沒辦法禁止了。「而船政局既設,民間私採,幾不可複禁。九年正月間,總督英桂札飭台道:雞籠煤窟,應就地方民情,悉心體察,派員講求辦法。署台灣道黎兆棠,檄令淡水廳會同海關委員劉青藜並專委江蘇候補知府胡斌馳往雞籠查勘」,1870年查出政府雖然禁止,但是挖煤的一堆,有92洞,涉及的地名出現「深澳坑、深澳堵、八斗仔、土地公坑、竹篙厝、偏坑、田寮港、後山、石硬港、暖暖、四腳亭、大水窟」等。

1871年《淡水廳志》據丸子貓所知是「八斗子(仔)」第一次出現在地方志。從鄰近的地名而言,八斗子是福建話的可能性比較高。所謂八斗子「是基隆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巴賽族的住地Pataw,閩南人譯為八斗子。而巴賽族的語言巴賽語的Pataw是女巫、或溫泉之意,但可延伸為煙霧濛濛的意思。而八斗子在東北季風或冬天時當地會造成朦朦霧霾天,或許以此天氣現象名之。(註:臺北市北投亦源自Pataw)」,丸子貓認為十分可疑。1736年的雞籠地圖及乾隆25年(1760年)大雞籠社-南崁社民番界址圖,引自中研院民族所,沒有發現八斗子相關的社名。

雞籠是因為雞籠山的形狀而命名,應屬無疑。至於八斗子的由來,有待進一步考據,丸子貓認為「女巫說」十分薄弱,是福建話的可能性比較高。

又,《淡水廳志》雖提到八斗子煤。但沒有提到八斗子港,在談到三貂嶺說「嶺上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觀音、燭台諸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卯里鼻諸險,皆了然如掌」。其中的「清水澳」似指瑞芳的深澳海岬,八斗子被跳過去了。

八斗子度天宮的媽祖傳說「早期一個姓屋的人,到八斗子來討海捕魚,隨身帶有干豆(關渡)宮媽祖的香火,後來作了一尊媽祖金身」,而關渡媽祖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大雞籠社通事(翻譯)賴科鳩眾所建,大雞籠社在和平島。度天宮的媽祖據說追溯自光緒六年(1880年),那時候清國井八斗官礦已經量產。

丸子貓認為,康熙以前的「八尺門」(南岸)範圍可能西至今正濱漁港,東至八斗子,那個區域的媽祖廟是今和平島天后宮。在傳說上,和平島天后宮與八斗子福清宮同樣追溯自1620年左右,一個是媽祖廟,一個是土地公,多少也反映出是以八尺門為中心。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566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