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丸子貓廿六話:雞籠是個有圍牆的市鎮(1854年)
2016/05/11 21:47:28瀏覽347|回應0|推薦3

基隆俗諺有云:「基隆無城,吃飽就行」。1874年的Geographical Magazine 說雞籠「the town is walled」,雞籠怎麼會有城牆呢?丸子貓本來以為作者把18世紀在和平島上的大雞籠城誤以為是19世紀的雞籠。

但是1854年美國海軍元帥 Matthew C. Perry艦隊中的Macedonian號訪問雞籠,其留下的紀錄,也說 「The town is protected at its two ends by walls and towers」,同年「林文察vs廈門小刀會」雞籠之戰的文獻也出現「石圍」,讓丸子貓不得不相信:雞籠是個有圍牆的市鎮。

圍牆原本的位置在哪裡?為什麼只有兩頭(two ends)有,而不是四周都有?

依基隆媽慶安宮廟誌等資料,原本雞籠移民聚居於西岸牛稠嶺(約1723年)和東岸哨船頭,其後往崁仔頂聚居,1815年基隆媽遷至現址。1854年Perry手下的紀錄,也提到西岸有一些人家(a couple of hamlets),和東岸大沙灣一帶的村落(Junk Town/戎克船停泊處)和一個有頂蓋的市場。那時還沒開港,未設海關,洋行也還沒來。

Perry手下用這段文字形容雞籠這個市鎮:「Kelung is a town of about three thousand inhabitants. It is compactly built, and the houses have their roofs projecting in front, so as to form a covered way all along,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Where the streets are narrow, these roofs meet in the middle and exclude the air, making the place very offensive to the smell. 」。其實就是形容「暗街仔」或「不見天街」。「 and it has now a guard of soldiers, as they are in daily expectation of an attack by the rebels from Amoy」,就是指要防備來自廈門小刀會的攻擊。

那時的雞籠蓋在石硬港和蚵殼港兩條溪流的入海口之間(日治時期才將蚵殼港下游改道成今貌)。基隆廟口奠濟宮還在外木山。

為什麼只有兩頭有圍牆?丸子貓猜測,因為東鄰石硬港、西鄰蚵殼港,圍牆應該是蓋在北側與南側。北側的位置丸子貓猜或許在忠一路那條線,現在有個城隍廟(資料上是說建於1887年)。南側那條線或許在忠四路或是今西定河下游。雞籠中元祭鬼門所在的老大公廟,前身老大公墓立於1853年,地點多數也認為在西定河下游附近。

雞籠進入十九世紀有圍牆,是因為防備海盜的需求。19世紀初北台灣防備的大海盜,就是蔡牽和朱濆,守方是嘉慶時代的水師提督王得祿。歷史上,1807年朱濆也曾進犯雞籠,被王得祿擊敗於和平島水域。

1812年噶嗎瑪蘭廳設了之後,姚瑩〈臺灣班兵議〉:「滬尾遊擊所轄洋面,上自蘇澳下至大甲八百餘里,中隔雞籠,須候南風;由雞籠至滬尾,及於大甲,須候北風。此一路淺澳最多,向為匪船出沒之所」。所以直到19世紀上半葉,雞籠港外還是會出現海盜船。1851年大稻埕的第一間店鋪,傳說也是因為雞籠的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搬去大稻埕開設的。

對照一下基隆隔壁的宜蘭:正式設廳之前,「頭圍」發展到到「五圍」後,楊廷理1810年在宜蘭五圍建夯土城。日治時期,嗝瑪蘭廳的城垣改為道路,護城壕改為八千代川,川在二戰後變成下水道。宜蘭城隍爺係1813年官民捐建

圍牆有多長?1871年的《淡水廳志》有記載1737年建的八里坌城堡「周圍約里許」,有人把「里許」除以4,推估八里坌那個城一邊約200公尺。丸子貓認為雞籠這邊的大小也差不多。

那麼雞籠那些圍牆呢?台灣烏龍茶之父陶德約1865年在雞籠設立洋行據點,沒有提過相關圍牆。或許淡水廳在平定1854年廈門小刀會進佔雞籠之亂後,發現圍牆效用不大,毀損後就不再興建了。

按:
一、18世紀中葉入墾水返腳以上至八堵的福建移民,發現除了從淡水河乘船而上,直接由雞籠港翻越獅球嶺是另一個選擇,因此道光年間以後,雞籠港居民日眾,那時來台移民是攜家帶眷的。
二、依據《欽定平定臺灣紀略》,雖說八里坌是1788年之後才正式開放對渡,但是利之所在,之前的偷渡客就已難以杜絕;八尺門等沿海各港口,官府也知道都有人偷渡;有些合格移民,會托言遇風改至這些非官定渡口上岸,就算被捉到,也常常是塞紅包了事。
三、「八堵」地名至遲出現在1770年,吳沙1773年(42歲)從漳州帶著老婆莊梳娘和幼子移居雞籠,那時基隆河已經開墾到八堵,所以吳沙往上游三貂角移動,入墾宜蘭頭圍在1797年。

(圖為左營「鳳儀門」,建於1825年)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5661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