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28 03:36:30瀏覽33040|回應15|推薦66 | |
↑由袁弘飾演的十三爺,英俊不輸本尊,瀟灑則有過之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若曦以梅花代表十三) 記得在《後宮甄嬛傳》電視劇裡,提了幾次十七爺允禮由後來的太后撫養長大,從小跟四爺(後來的雍正)最好。看了《步步驚心》和歷史之後,才知道這個跟老四最好的不是十七,而是十三爺胤祥。 胤祥生於康熙廿五年,比胤禛小八歲。母親章佳氏可能是得寵的一個妃子,生了胤祥和兩個公主,但是在康熙38年就去世了。康熙帝「深為軫悼」,諭禮部「謚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初二諭禮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嫺内則,久侍宫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為軫悼,其謚為敏妃)。 章佳氏去世後,胤祥被送到雍正的生母德妃那裡代為撫養,由此拉近了雍正和胤祥的關係。雍正奉命給胤祥講解算學,一起“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胤祥寫了詩後常向雍正請教,雍正後來把他寫的詩全部搜集起來裝訂成册,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 康熙帝教子成功,個個文武兼備,胤祥也不例外。康熙四十一年南巡的時候,胤祥和太子、胤禛隨駕。有一天,康熙帝召集大臣和皇子研習書法,邀眾人觀賞胤禛和胤祥書寫的對聯,據說,諸臣環視“無不歡躍欽服”。電視劇裡演他能文能詩,書畫俱佳。而且曾經手刃猛虎,都是有依據的。 由於母親早逝,康熙對胤祥特别照顧,經常把他帶在身邊。從康熙三十七年到康熙四十九年,胤祥幾乎参加了康熙所有的出巡,可見當時胤祥相當得康熙的寵愛。(也有一說是他武功高強,是父皇的得力侍衛)。 可是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不知道甚麼原因,胤祥也跟著遭殃。除了電視劇裡提到的皇太子胤礽和長子胤禔,十三阿哥也被監禁。《雍正起居注册》中記載了幾句話:“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鑒宥”。雍正年間蕭奭在《永憲錄》中記載,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胤祥「因廢東宮事波及,削爵」。 但是在《清聖祖實錄》中,却没有胤祥被圈禁和開釋的記錄。《聖祖實錄》記載當年十一月,除了胤褆,廢太子胤礽和胤祉、胤禛、胤琪、胤禩都開釋了,唯獨没有提到胤祥,不知道是有意遺漏還是胤祥當時没有被開釋。不過四十八年和四十九年康熙幾次出巡,他都在隨駕的名單裡,四十九年閏七月還被派去蒙古祭奠固倫純慤(ㄑㄩㄝˋ)公主,表示他在四十八年已經開釋。(以前不知道康熙一怒之下關了這麼多兒子,君威難測,就算是親爸爸也一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在復立胤礽為太子的同時,康熙再次給皇子們封爵。三、四、五阿哥被封為親王,七和十阿哥被封為郡王,九、十四被封為貝子,八阿哥胤禩則是恢復了貝勒爵位。唯獨胤祥什麼都没有。連比他小兩歲而且在廢太子事件中得罪康熙的胤禵都封了貝子,卻遺漏了胤祥,顯得很奇怪。如果不是犯了重大過錯,應該不至如此。 隨後十多年裡,康熙每次给皇子們封賞,都没有胤祥的份。雍正封胤祥為怡親王後,說他十幾年來,“家計空乏,舉國皆知”,指的就是這個。雍正想補償,要一次給胤祥二十六萬兩銀子,把前面十幾年漏發的補回來。但胤祥堅決不受,最後拗不過,減半收了十三萬。 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帝在胤祉、胤祥和胤禵三人的請安折上朱批道:“胤祥並非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不行約束,必將生事,不可不防。”當時胤祥與其他皇子一起恭閱朱批,看到這樣的批示,恐怕很不是滋味。是甚麼原因讓康熙帝對胤祥下這麼重的評語?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廢之後,康熙给皇子們封賞,允祉、胤禛、允琪、允祐、允誐幾個親王和郡王各發五千兩,允禩、允禟、允祹和允禵幾個人也發了四千兩。胤祥還是一文未得。無論太子復立或再度被廢,胤祥都沒有拿到好處,這到底是甚麼原因? 雍正對此的解釋,是胤祥“對皇父盡以子道,對二阿哥盡以臣道。由於與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連於二阿哥。自被株連後,多年來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對允禵等人胡鬧之事,從不過問,亦不敢越雷池一步。”說大阿哥允褆妒忌允祥,可是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祥不過二十三歲,没有什麼勢力,怎麼會招來妒忌? 至於說允褆陷害,又没有提具體細節。以康熙的睿智和能力,一般的陷害斷難得逞。於是有人說,可能胤祥有什麼把柄落在胤褆或者康熙手裡,才導致這麼嚴厲的處罰。 第一次廢太子時,康熙懷疑胤礽有謀逆之心,胤礽分辯並無此事,獲得康熙採信。但是康熙怎麼會對胤礽懷疑,後來又怎麼接受了他的解釋呢?歷史上(和《步步驚心》電視劇裡)記載,在塞外行獵時,胤礽窺伺康熙的營帳,被發現之後聖祖大發雷霆,不久就廢了太子。難道這件事和胤祥有關? 歷史記載不明確,給了小說家發揮的空間。在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裡,就杜撰了一個流產的政變。大意是侍衛搜到了一封密函,有人趁康熙塞外行獵的時候,召集附近的八旗軍準備不利於皇帝。密函是太子的筆跡,召集的軍隊其將領也是與胤礽相熟的親貴。乍看之下,似乎是太子謀篡。胤礽否認之後,康熙細看筆跡,發現不是胤礽親筆,而是被人仿造的。諸皇子中,十三爺的筆跡最像太子,於是懷疑到十三的身上。 也有人分析,從雍正即位後對胤祥的寵眷和超親王待遇,會不會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中,胤祥做了胤禛的馬前卒,替他背了黑鍋?否則雍正對胤祥的評語怎麼和康熙說的“不忠不孝”正好相反? 《步步驚心》寫他為胤禛頂罪可能就是根據第一次廢太子後的遭遇。即使如此,應該也和“八爺黨”無關,否則以雍正的恩怨分明,日後在論胤禩、胤禟、和胤禎的罪狀時不可能遺漏。 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以後,胤祥在官方文件中幾乎銷聲匿跡。除了康熙52年提到他攜妻兒進獻壽禮,胤祥既没有出現在歷次出巡隨駕的名單中,也不在留京的名單內。到底他去了哪裡?只有從康熙的朱批裡看出一點頭緒。 在出巡的時候,康熙給皇子們的批示中曾問起胤祥腿病之事(鶴膝風,即結核性關節炎,見下面Apple的回應),並親閱御醫奏折給予指點。如此看來,他是因為生病而不能隨駕。而不是如《步步驚心》寫的代四爺受過而被關入養蜂夾道,也不像《雍正王朝》寫的被藏起來,準備將來輔佐雍正。 康熙六十一年胤祥重新出現於隨駕的名單中,並掌管駐京禁軍。這年十一月康熙駕崩,雍正登基。胤祥被封為怡親王,和胤禩、隆科多、馬齊同為總理事務大臣。雍正隨即命胤祥總理戶部三庫。 胤祥做的第一件事是領導清查虧空。雍正在即位前已知多年的虧欠使朝廷財政危如累卵,登基後即派胤祥出馬嚴查。胤祥接手後毫不留情,就算是皇親國戚也不姑息。他追索十二阿哥允祹在内務府的虧欠,逼得允祹把家裡的家具器皿拿到街上去賣,以此償還虧空。十阿哥允誐也被追索了幾萬兩銀子,最後連家都被抄了。 除了整頓戶部的管理制度,胤祥又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經辦兩淮鹽務、督辦工部圓明園等諸多事務。另外,他還兼管漢軍侍衛,議青海戰事後建城屯兵事宜,議黃河河兵移駐、分撥事宜,議纂修大清會典。還負責宗室内部的事務,管裡理藩院處理外交,為雍正勘查陵園 … 。“凡宫中府中,事無巨細,皆其一人籌畫料理,無不精詳妥辦”。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軍機處,胤祥又出任了首席軍機大臣,地位如日中天,權傾一時。 雍正重用胤祥,除了兩人從小的感情,也因為胤祥的能力、操守,和謹守本分。胤祥和胤禵都尊國舅佟國綱的兒子法海為師,而法海是滿人中少數的進士。十三、十四師出同門,在兄弟中也顯得傑出。不過在胤祥受太子牽連而遭圈禁後,其師傅法海也受到降職處分,並從皇子的師傅名單中開除。法海的同僚徐元夢稱法海是“以侍皇子得過”。 胤祥被"冰凍"了十年,雍正即位後終於獲得重用。為了整治康熙末年吏治、經濟、軍事、稅收、刑獄等各方面的鬆弛,雍正施行許多新政,胤祥始終是他最堅定的支持者。對交辦的任務,總能如期達成。而其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也充分顯示出理事才幹。雍正曾經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冑之間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間的至誠相託和忠心以報,在歷代王朝中實不多見。 在胤祥擔任總理事務親王和首席軍機大臣的幾年期間,他的主要功績有這些: 一、 整頓戶部,使財政上軌道。他以"國家休養生息,民康物阜"為務,針對前朝財政積弊,清理天下賦稅,稽核出納,量入為出,使得府庫充盈,國用日裕。 二、 水利營田。因治理京畿水利有功,獲雍正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他在整頓財政和發展生產方面的顯著成,為雍正的政治經濟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三、 重視武備: 胤祥主管內務府辦理武器製作事項,產品包羅萬象。他重視鐵砲鑄造,親自參與樣式規格的設計,對部屬的建議也虛心接納。雍正又將在天津建立海軍一事交與他負責。在雍正七年以前,全國中低級官吏(三品以下)的銓選權不在兵部,而在怡親王。 四、 參贊軍機: 為了對準噶爾用兵,雍正設立軍需房(即軍機處的前身),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參與作戰規劃,對路程遠近、山川險易瞭如指掌,及時有效地轉運軍事供應,調度得宜。數以千萬計的軍需,概出於國庫,沒有向民間另行攤派。 五、 管理外交:掌管理藩院和四譯館,負責外交事宜。使節到北京,都由怡親王接待,住在王府交暉園。並且在雍正五年採納閩浙總督高其倬的建議,撤銷了歷經十年的南洋貿易禁令。 六、 公正慎刑:胤祥存心忠厚,聽斷公正。曾奉命訊鞫大案,審訊中不用重刑,堅持以誠感人,以理服人。重證據,不輕信口供,雖涉及人眾,而不株連無辜。 七、 舉薦賢能:雍正初年,胤祥向雍正推薦了大量年輕位卑的官員,這些人日後大多得到重用。例如李衛,原只是戶部郎中,胤祥覺得此人“才品俱優,可當大任”,極力保舉,使其脫穎而出,成為最受雍正器重的股肱重臣。 又如十七阿哥胤禮,曾被雍正視為胤禩同黨,命他看守陵寢,不予重用。胤祥覺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奏請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見,封胤禮為果郡王,後晉親王。胤禮果然不負眾望,成了雍正的另一得力幫手,在雍正死前還被委以輔政大臣。 除了上面那些軍國大事,其他只要雍正認為重要的事,也常交給胤祥處理,如管領漢侍衛,督領圓明園、養心殿監理製造,諸皇子事務,雍正舊邸事務,選擇雍正陵址等。胤祥也竭盡全力,事必躬親,克盡臣弟之道。 他處事低調、韜光養晦,處處謙卑恭敬,絕不恃寵逞能。這不但讓雍正放心,也使別人無從評議。作為胤禛最信賴的兄弟,胤祥從皇兄那裡獲得許多恩賜和榮耀,但他總是辭謝。雍正三年二月,皇帝以胤祥“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特在親王之外加封一個郡王爵位,允許他在兒子中任意指封一人。胤祥堅辭不受,胤禛不好勉強,遂命給他增加俸銀一萬兩以為獎勵。 可是再多的榮寵,也挽不回他逐漸惡化的健康。胤祥在康熙年間就因病“失蹤”了十年。雖經過調養,身體狀況已經變差。雍正即位後,他承攬了相當多的政務,對每件事都抱著竭力而為的態度。作為戶部的主管,他把庫房的鑰匙也帶回家。監造大炮時,他就在自己家的花園裡也擺上一座以便研究。他的兒子弘曉說,常見父親將“軍國重務”帶回家料理。 雍正四年怡親王生了一場重病,皇帝擔憂之下甚至在宮中設譙為親王的病祈禱。但病人本身卻絲毫沒有閒著:四月忙著州府重新劃分、官兵管理以及雲南鹽務事宜,五月親自去勘探河道,上水利繪圖;六月研究調糧食至福建以濟民,並清查當地虧空。七月份又出京,奏如何新開河道,安排河工。電視劇裡給他“拼命十三郎”的稱號,實際上他拼的是工作而非飲酒,但這樣的拼命勢必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雍正四年七月,雍正賜予胤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八字匾以示嘉獎,贊揚他“勤勉奉公,夙夜匪懈,即如目今王雖身抱痾疾,而案牘紛紜,批閱不倦,朕聞之實至于不忍”。(其實是雍正太不信任別人,重要工作都交給胤祥)。 年更堯被貶逐後,西北軍事由岳鍾琪帶領,而負責規劃的是胤祥。雍正四年岳鍾琪想入兵西藏,當時怡親王去辦水利不在北京,雍正沒得商量,就在給岳鐘琪的朱批裡吐露了“畢其功于一役”的意思。於是岳鐘琪進呈了一份入兵計劃,雍正交廷議討論通過了。結果胤祥一回京就給否決,雍正又趕緊給岳發旨糾正。 雍正六年七月十三日,岳鐘琪就軍需問題上折雍正。朱批︰交部議奏,本上有旨,所奏軍需、造槍二折,暫留中。今日怡親王家中有點私事,待王行走時,將事情交與王後,下回奏折來批。(怡親王家有事,軍國大事都可以停辦)。 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岳鐘琪上折。折子到北京時怡親王已亡故。朱批︰怡親王仙逝,朕之痛惜苦衷實非墨之能諭,朕方寸既亂而兼乏樞機運籌之助……(於是召岳鐘琪回京面諭,從此大軍暫停進剿)。 胤祥為雍正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可能是選定雍正的陵址。他最初在康熙陵園附近尋訪,第一次選中的地方,發現穴中有沙子,於是去遠處再選。七年秋冬,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還是親自和高其倬一起翻山越嶺,“往來審視”費盡辛苦。他怕煩擾百姓“常至昏夜始進一餐”,身心俱疲的狀態加重了病勢。辦完堪選泰陵陵址這件事後,胤祥的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 雍正八年正月,北運河青龍灣修築減水壩,胤祥想要去現場勘察已不可能,只好奏請將此事交與侍郎何國宗督理監修。當時,他對其一同辦理水利的下屬說“本圖遍治諸河,使盈縮操縱于吾掌之上,豈期一病沉癈,已矣何言。”三個月後胤祥就因病去世了。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胤祥病故,年僅四十四歲。雍正萬分悲痛,在胤祥去世的第二天,親自到靈前祭奠,宣布輟朝三日,命享祀太廟,並為之素服一月。這種哀榮從來没有先例,說明雍正和胤祥之間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君臣和兄弟關係。胤祥走了,正如雍正在祭文中說的,“既抱終天之恨,更增同氣之悲,含酸茹嘆,何能自已?”雍正失去了一個最知心的兄弟和最得力的助手,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寂寞。 他在九月初六的上諭中說︰“朕因憶吾弟怡賢親王在日,八年以來誠心協贊,代朕處理之處不可悉數。從前與吾弟閑談中,每常奏云,聖躬關係宗社至為重大,凡臣工可以辦理者皆當竭誠宣力以代聖躬之勞。臣心實願將己之年齡進獻,以增聖壽。彼時聞之,深為不悅,以此言為非。今日回思吾弟八年之中輔弼劻襄,夙夜匪懈,未必不因勞心殫力之故傷損精神以致享年不久。且即以人事論之,吾弟費八年之心血而朕得省八年之心血,此即默默中以弟之壽算增益于朕躬矣。” 雍正在挑定了自己的陵地後,打算把西陵旁一塊候補的“中吉之地”賞给胤祥做陵地,但是胤祥不答應。他在離西陵六十里外的淶水縣水東村挑了一塊“平善之地”,作為自己的安息之地。胤祥病重時,雍正終於答應他使用那塊地。胤祥怕雍正反悔,找人挖了一小撮那“平善之地”的土,吞下去表明決心。雖然是謹守分寸,但他的倔強也由此可見。 雍正照胤祥的意思把他安葬於水東村,但是提高了怡賢親王墓的規格,還設重兵看守。可惜的是,園寢近代被盗,後來又在戰爭中毁壞,如今只剩下三里長的神道牌坊。胤祥顯然看得很透徹:世間再大的榮耀也不能長久留存。
(後記) 胤祥對雍正除了忠心耿耿,可能還是有戒心的。他讓最小的兒子弘曉繼承爵位,學者認為就是表示怡親王這一脈無意干涉朝政,讓手中的權勢隨自己的死而結束,免招雍正之忌,保全家人及後代。 事實上,胤祥兩個比較大的兒子弘昌和弘晈都可能表現過對雍正的不滿。長子弘昌在雍正元年受封為貝子,可是不久就以“秉性愚蠢,不知率教”被胤祥奏請圈禁在家。胤祥死後弘昌被雍正釋放,乾隆即位後晉封貝勒。可是他和弟弟弘晈(胤祥第四子)在乾隆四年參與了理親王弘皙(允礽之子)策動的逆謀,事發被削爵。乾隆帝比父親寬厚一點,沒有趕盡殺絕。 胤祥第四子弘晈在父親去世後被封為寧郡王,乾隆四年也參加了弘晳案。乾隆帝認為弘晈本應革退王爵,但“此王爵係皇考特旨,令其永遠承襲”,因此從寬保留封號。最後一代怡親王毓麒(1900年生,卒於1948年)是弘晈的後人。 隨著“弘晳案”的落幕,從康熙後期以來激烈的皇位之爭才真正結束。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