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忖己德行 全缺應供(道益)
2011/12/21 22:29:20瀏覽536|回應1|推薦0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農曆七月是佛教最熱鬧的一月,從北至南辦了幾次的供僧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亦稱自恣日。寺院舉行了盂蘭盆法會,法會中從護法檀越手中接過供養物時,心中起了無限的感嘆。佛雖說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大海,廣於虛空,堪受十方供養。然而出家不能精進修行辦道,怎能消受信施的供養。何況末法時代,僧團龍蛇混雜,雖披如來衣,所行卻非如來業,法衣全被名聞利養所覆蓋。更有身披如來衣,還多姦詐巧奪,多行邪命,多說惡言,如此不修善法,不滅惡法,破壞佛教,就如佛陀所說獅子身中自生諸蟲,還食其肉,這等出家僧怎能堪受供養。

祖師大告德常告誡:「不持戒人,外荷法服,內懷姦詭,寧噉燒鐵,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者」。接受十方信施,如果不能安心修行,放逸身心廢修道業,將來得披毛載角還。到底怎樣的出家大德,才堪受供養呢﹖佛言:「二種人應受,一者精進,二者解脫」。

在佛陀的時代,舍衛國,有一長者的兒子,跟隨佛陀出家修行。但是長者子出家後,只喜歡親近村落的朋友,與俗家的眷屬們往來,平常不喜歡讀經,也無法適應僧團中的生活,與僧團的比丘們不能好好共住。

於是佛陀讓長者子離開僧團,遠離親朋好友,一個人到寂靜的阿蘭若處去修行。因為斷絕了所有的外緣,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進用功之後,這位比丘很快地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神通。當初同在一僧團的比丘們感到懷疑,而問世尊:

「世尊,像長者子這樣的喜愛親近村落,與俗家人來往,又不知精進的比丘,到了靜寂處獨居修行,竟能這麼快就證得阿羅漢果,具六神通,有何因緣呢?」

佛陀為解除大眾的疑惑,告訴諸比丘:「這位比丘不但是今生能夠一個人在寂靜之處精進修行,其實,在過去生中就已經是如此修行了。」

諸比丘們不了解世尊的話,於是又說:「我們不了解世尊你所說的過去生,長者子是如何的精進修行。」

佛陀再告諸比丘:﹃過去久遠劫時,有一位仙人,獨自在山林間精勤修道,與一隻兔子,相親來往。仙人平日以山中的蔬果作為食物,過了數年後,仙人所居住的山林,遇到了旱災,久不下雨,山中所有的樹木水果逐漸乾枯,仙人平日賴以維生的食物也缺乏了。

一天仙人告訴兔子:「我想離開這山林,到村落去乞食。」

兔子聽後說:「你不要離開這山林,繼續留在山中修行,我願意來護持你,請接受我的供養。」為了使仙人能夠安住在山中精進修行,兔子決定以自己的身體來供養仙人。兔子做了這樣的決定之後,撿拾了許多柴火,回到仙人居住的地方,並告訴仙人:「你必須接受我的供養,你安心的再住三天,必會降雨。到時候,樹木水果都會長出來,你便有了賴以維生的食物,就不必到村落去乞食了。」

說完後,點燃大火,就在柴火燃燒旺盛之時,兔子毫無猶豫地投入火中,以自己的身體來供養仙人。

仙人見到兔子投身火中,犧牲色身來供養自己,當下反省思惟:「這隻兔子真是慈悲,平時就是我的善知識,而今天又為了我而投身火中,這種的精神,就如菩薩為了救眾生,犧牲自己的生命,一點也無怨言。」

仙人感恩兔子的捨身為己,正為此悲傷苦惱時,釋提桓因的宮殿震動了,天帝以天眼觀察,原來是兔子捨身救護仙人的舉動,震動了天地。天帝被兔子的大無畏精神,深受感動,於是降下甘霖,解除了已久的旱災,乾旱解除了,山中的花果樹木也慢慢地生長出來,仙人又有了得以維持生活的食物,於是又繼續留在山中用功修行,因為精進不懈的修行,不久便證得了五神通。

佛陀告訴比丘們,這位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就是當時的仙人;而以生命來供養仙人的兔子,就是我的前生。因為過去我能捨身,使仙人安心在山林中修行的因緣,所以今日我也能夠令這位比丘,遠離所愛著的眷屬,一個人住到寂靜處,精進用功,證得果獲六神通。﹄

從這個故事中體悟到

第一、每個辭親割愛,剃髮染衣的出家大德,當初都發了弘願來出家,然而出家後的種種因緣,使得一些出家大德,無法遠離眷屬,與俗家人生活在一起,家是煩惱的因緣,也是修行的障礙。所謂出家,就是要出離在家的生活,遠離親人,對於親情不要再有太多的牽絆,如果出了家還與家人牽扯不清,如何能安心修道呢﹖出家是為滅垢累,故必須遠離這些束縛,勤息斷貪瞋癡,精進修持戒定慧。

第二、行菩薩道的菩薩,為利有情,化身無數,在我們身邊,有時化身父母,有時化身為師長,有時化身為我們的冤親債主,有時化身為我們的護法居士,就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即以種種的身分來度有情的眾生。就如兔子,為了讓修行人能安心的辦道,不惜犧牲身命,這種無畏施的精神,怎不令我們這些接受十方供養的人,感到慚愧呢﹖

第三、善知識的護法,對修行人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有檀越的護持,讓修行人在生活上不虞匱乏,才能安心的修道。所以世尊說,善知識是我們得道的全部因緣。

然而檀越辛苦工作賺錢,所得微薄,還要撥出餘款護持道場,讓出家眾安心辦道,如果我們這些接受十方信施的出家人,不能安心的精進修行,到處攀緣,只貪圖信施多一份的供養,想想祖師大德所說的警誡語:「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虛受信施,樂不足言,及償施主,苦過萬倍。」因此叫我們怎能不起慚愧心,精進修行呢﹖每次從檀越手中接過供養物時,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如何能消受得了信施的供養呢﹖思量信施的護持,就不可在等閒過日,應勤息不休。

《遺教經》云:「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能夠這樣的精進修行,向解脫門前進,才堪為師範,才是真正的良福田,才能接受信施的供養,才不孤負四恩,才不愧龍天。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228518&aid=5953225

 回應文章

皈依弟子
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2011/12/22 10:29
有個提醒維那師的話:「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覺得也很適合提醒出家眾或修行人,若接受信眾布施供養,卻不知精敬道業,
未來是很可能得披毛戴角還的.
道益(2228518) 於 2011-12-22 19:16 回覆: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凡受食時,應存五觀。

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修行人接受供養時,要常存慚愧心,莫失正念。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不自了道,披毛戴角還。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願所有眾生都能入佛海,精進修行,勿空過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