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五蘊(慧峰上人)
2012/01/02 20:47:28瀏覽455|回應0|推薦0

    什麼是五蘊                         慧峰

我們要知道,外而世界,內而身心,種種物質,種種精神,縱橫錯雜,不可紀極,倘剖析起來,無非是許多元素聚合積集成功的。佛教為之起一名稱,叫做蘊,蘊是積聚的意思。又拿這積聚的物質精神,分為五大類,叫做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這五種中,拿現在哲學上分類來說,色蘊就是物,受.想.行.識四蘊就是心,世間一切事事物物,可以物心二元包括無遺;所以佛教的五蘊,也就包括宇宙萬有,毫無遺漏了。

色蘊分析起來,有五根五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對象,叫做五境,我們想想看,宇宙萬有,這樣複雜,然而尅實說來,除掉色、聲、香、味、觸五境以外,還有什麼東西?假如我們没有這五根感受作用,那麼宇宙萬有,一件都没有的;所以佛家總稱五根五境為色蘊,包括一切物質。

受.想.行三蘊,是講心理發生的次第,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從前的人,拿左胸裏面跳的肉團叫做心,如今生理學考證明白,那是發血的器官,並不是心;心是腦神經的作用,似乎可以算定論了。然而有一種單細胞原形動物(阿米巴),它並没有神經,也有感覺作用,可見腦神經還不過是心的發動機關,不見得就是心的本體。佛教講心的發生次序,第一步為感受,和現在心理學第一步講感覺,同出一轍。感受從環境而起,我們碰到的環境,有順境有逆境,碰到順境,就覺得快樂,這叫樂受;碰到逆境,就覺得苦痛,這叫苦受;還有碰到不順不逆的境,無所謂樂,無所謂苦,苦樂兩捨,這叫捨受。我們自嬰孩到成人,心理上積聚的感覺,不出這三受,所以叫做受蘊。

心中積聚了許多感受,這苦樂捨等念頭,忽起忽伏,時往時來,就有對境想像事物的作用,這叫想蘊。

想像不已,就有作善作惡的動機,由心行動,發現於身口,這叫行蘊。

受.想.行三蘊,講明心理發生的次序,很是精切,前說腦神經還是心的發動機關,不是心的本體,可見別有無形的心靈在那裏。然在佛教,早已說明心靈的本體,叫做識蘊,識蘊分析起來,有八個識,聚合而成的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的眼球,好像一個凸鏡,外物的影像射入其中,就能見色。然有時候,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這是什麼道理?那是外物的影像,雖然射入眼球,却没有和眼根相對的緣故。佛教所說的眼根,不是眼球,是指球內的視神精而說;所以眼睛看見色,必有一定的條件,叫根境相對,方能發生眼識;眼識既生,就能辨別青.黃.赤.白等顏色,不相對,就不能見的。取對聲,也是如此,譬如室內掛一個時鐘,一點起到十二點按時發聲,然而我們有時聽見,有時聽不見,就是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可見耳之於聲,也要聽神經(耳根)剛剛和聲相對,方能發生耳識,辨別聲音的高下長短。此外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都是這樣。

至於第六意識,作用廣大,不論有形的無形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意根的對象;這對象,佛經上有一特別名詞,叫做法,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天然的規則,所以拿法字來包括它。意根和法,剛剛相對,就發生意識,我們的妄心,完全是這意識作用,凡夫無一刻不是妄心用事,所以只認意識做心體;就是心理學,也只研究到意識為止。

佛家因為有禪定功夫,能叫妄心不起作用,這種工夫,能打破第六識,窺見內在第七識;這七識小乘向未談到,大乘方才曉得,梵音叫末那識,中國將末那兩字譯為執我;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没有不執持我見的,我們未曾打破第六識,不能窺見第七識形狀;然而也可以在它作用方面,知道一點,試閉目一想心現象,這第六意識,一念去,一念來,忽而想甲,忽而想乙,絶不能老實住一個念頭,注定在一個事物,永遠不轉變的,這可證明第六識是有間斷的;然我們再想一想,就覺得我字這個念頭,自從出胎以來(嬰孩初生,就知道吃娘的乳,就是維持生命的一種本能),直到老死,是永遠潛伏在心裏,不間斷的;可知執我念頭,不在第六識的範圍,是屬於第七識的範圍了。

至於第八識,旨是佛家用禪觀的功夫,勘破第六識後,方纔知道的;梵語的譯音,叫阿梨耶;是含藏的意思,這識極其廣大,宇宙萬有,無論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都是這識所變出來的,所謂一切唯心所造,這心字就是指的第八識,倘欲詳說,道理極深,既不易解,又限於篇幅,姑且拿含藏的意義,略說一說,第八識譬如田地;我們的受.想.行三種作用,一經動念,這個念頭,就如種子,落在八識田中,無量數的觀念種子,都含藏得進去;有時這種子,忽出現於腦海,我們就會記得起那件事體;所以我們數十年前往事,忽然會想得出來,都是這八識的含藏作用。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業,身體雖死,這業力是含藏在第八識中,絶不消滅的;所以我們到死時,這識最後離開軀殼,托生時,這識最先投入母胎,做生死輪迴的主體(拿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彷彿像靈魂,但靈魂是限於有生命的,這識連無生命的東西,也是它所造的),就是這第八識,像佛家超脫生死功夫,那是用種種方法去修行,拿這識成大智慧,不再投入生死海,就成佛了。這八識合為一蘊,叫做識蘊。

四十七年七月五日寫於大岡山安居中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228518&aid=599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