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0 10:34:57瀏覽623|回應3|推薦17 | |
車拍
細雨的清晨,由揚中趕往南京,雨越下越大。駛往中山陵,陵園路上行道樹全是高壯的法梧桐,據說是慶齡夫人選種。鐘山山色蘊秀,提到鐘山,很多人第一時間應會想到那句氣勢磅礴、睥睨天下的詩句“鐘山風雨起蒼黃... ...”。
到達我們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陵寢--中山陵。雨越來越大,先在車內等待,還不見小,時間有限,出發吧。雖然是週末也是遊人如織,相機沒有防雨裝備,只能放在車內。還好有手機。
博愛坊,中國傳統式牌坊建築,中間“博愛”兩字是中山先生手書。
網路圖片
墓道是緩坡,兩側杉樹參天聳立。陵門依然是同博愛坊一致的花崗岩主體,青色琉璃瓦頂,莊重肅穆,青色有兩個寓義,一是指青天,二是民國國旗的顏色。陵門上金色題字“天下為公”。
沿著中軸線攀階而上,到碑亭。碑上很簡單的金字,沒有碑文。
網路圖片。(雨很大,人很多,回來才知道沒有拍到)
繞過森森柏木的過道,由側面進入祭堂。我們環祭堂一周,靜穆地瞻仰中山先生的坐像,鞠躬三拜。
站在祭堂最高處俯視,雨中山林蒼茫,不由想起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先生帶領千千萬萬的革命者流血犧牲,推翻了封建帝制,開創了共和。那個鐵血苦難的時代,無數的愛國者前赴後繼,為群狼環伺的貧弱祖國尋找著出路,雖然所走的路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愛國者,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
附相關資料: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東毗靈穀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臺、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1]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佈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鐘”,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7]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鐘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臺、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鐘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後的墓室表現為大鐘的鐘鈕。 呂彥直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百度百科》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