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唸佛三千部 頭奚不至地
2008/08/20 12:41:28瀏覽1776|回應0|推薦11

法達禪師,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有一天,他到曹溪來參禮六祖惠能大師,態度顯得傲慢,六祖說:「既然你到這裡來禮拜,禮拜應當要合乎規矩。禮拜頭不著地,這樣的禮拜存有傲慢之心,與不禮拜沒有什麼兩樣。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值得你驕傲的。你一向學的是什麼?」 

 

在佛門中「禮拜」是五體投地之意,它的用意就是折服自己的貢高我慢習氣,因為驕慢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頭奚不至地」,禮拜為何頭不著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亡」與「無」相通,一切罪都是有一個「我」而起的,有我就會我貪、我見、我慢。只要有「我」,就有種種的分別、執著、妄想。我執是一切罪業的根源,亡功就是「無我」,一個人能做到無我,功德、福報就無與倫比的大。 

 

法達禪師說:「我念《法華經》已有三千部」佛經裡《法華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天台智顗大師就是依據這部經建立法華宗,即天台宗。這部經的經文相當長,將近七萬字。一般人讀誦,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華經》至少要十年才能念完,法達禪師對於《法華經》是非常精熟,這是他值得驕傲之處。 

 

但是一位真正的佛弟子拜佛念佛不是在比誰念的多?誰念的少?六祖說:「別說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萬部,要是真正通達經義,自己一點傲慢心都沒有,你就可以與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達到相同的層次。並說:「你今天實在是辜負自己修學佛法的大事,你還不曉得過失。

 

六祖又問:「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法達。」六祖說:「你的名字叫法達,這個名字不錯,很好!可是你可曾通達佛法?」雖然念《法華經》念了這麼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並沒有能解經義,《法華經》的義趣沒有懂。

 

念經的目的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叫做菩薩。可惜!你念了這麼多年,並沒有明心見性。

 

六祖跟法達說我們兩個很有緣,如果沒有緣,那什麼都不能談了。既然有緣,當然我要跟你說明。「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我們修學佛法、讀誦經典,千萬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名相等;這就是「但信佛無言」,說無言之言;如此才能「蓮華從口發」,蓮華就是指《妙法蓮華經》。

 

法達禪師聽了這兩首偈之後,深為感動,於是向六祖懺悔、禮謝。他說:「我從今以後,一定學習謙虛恭敬一切。」說了這些話之後,他又向六祖請教:「弟子念《法華經》,對於經的意思並不了解,心中時常有疑問,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的義理。」六祖說:「法達,法是非常的通達,可惜你的心沒有通達;經本來沒有疑惑,而是你心裡自己疑惑。」於是問他:「你念這部經,以什麼為宗旨?」

 

法達:「我的根性非常暗鈍,只曉得依文字來念,並不懂得這部經的宗趣。」

 

六祖:「我不認識字,你把這部經念一遍給我聽,我來為你解釋。」

 

法達就高聲念經,念到方便品,六祖:「好了!可以止住了。這部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為宗旨。無論它說多少譬喻,也不能超過這一個原則。什麼因緣?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就是說佛之知見。世間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如果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就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就是開佛知見。」因此覺是迷的反面,不迷就是覺,而我們世間人往往對事總是執迷不悟,到頭來自己吃苦受罪。 

 

六祖告訴大眾:「善知識!菩提般若的智慧,世間眾生本來自己就有,只因一念妄緣,不覺心迷而不能自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來指導見性。應當知道,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

 

六祖特別指出三條綱要:

 

第一條「愚迷」。愚是愚痴,迷是迷惑。一個人若離開了愚迷,他絕對不會造罪業,所以愚迷擺在第一。

 

第二條「憍誑」。這確實是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的俱生煩惱。在過去,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有憍誑的習氣,《禮記.曲禮》特別教誡我們「傲不可長」。傲慢人人皆有,若能不再增長,煩惱必能斷除。

 

第三條「嫉妒」。見到別人好,要心生歡喜的去贊歎對方,行為反作用力,贊美對方,自己即能收到贊美的功德,嫉妒對方,看別人像一根刺,就會自食惡果,嫉妒是墮入地獄的種子,因此行者要處處小心。

 

六祖所說的法旨我們都要仔細去思維奧妙處,唸佛的人是不是有犯相同的毛病?如果有就要懺悔改進,世人的通病,認為自己學問高,就目空一切,不知宇宙萬有智慧,人類只懂得一些細微皮毛,實不足為道。 

 

你是「法達」嗎?如果你像法達禪師一樣唸佛許多年,在小事上卻不懂謙遜還貢高我慢,目中無人那證明你根本就沒有將「佛」唸進心喔!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76860912&aid=214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