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02 09:43:09瀏覽2383|回應7|推薦163 | |
有位婆羅門國王,經常看到許多婆羅門教徒在街上行走,衣著破爛,形體垢穢,看不出他們有高貴婆羅門典範的威儀,倒像卑賤的「首陀羅」*1,一日,國王召集群臣商討如何禁止婆羅門的身形垢穢,大臣們一致評論:「婆羅門的日常生活行為太散漫。」
「你們除了看出他們的散漫,還看出什麼嗎?」國王問道。
「我們都認為,婆羅門本具崇高清淨,但他們外觀卻一點也不清淨,沒有高尚的樣子。」
國王聽後點頭,認為群臣與他的看法相同,問大家要如何改革與建議。
「我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常更衣及沐浴,以保持潔淨的形象。」大臣們異口同聲說著。
國王覺得他們的建議非常好,但是如果婆羅門不肯整潔,又該如何處理?
有人沉思後發言:「若看到身不清淨的婆羅門,就對他們重罰。」
有人建議:「若他們不遵守大王的規定,就罰他們不准吃飯。」
有人表示:「若他們身體不清潔,就罰他們為國家服務勞苦的賤役。」
最後這個建議,被國王接受了。
於是為了保持這個高尚的典範,國王特別制定一條律法:『凡是婆羅門徒,在大小便後,要嚴格清洗乾淨,即使平常也要時時沐浴,保持身體清潔;否則,要為國家服務勞苦的賤役。』
當國王對婆羅門生活衛生嚴格管制的律法在國內頒布後,大街小巷的民眾無不議論紛紛:「國王真是莫名其妙,為了芝麻小事,管到我們的身上來。」婆羅門甲憤怒的發牢騷。
「但是,我們生活行為過份的不衛生,確實不好。」婆羅門乙自我批評。
「那麼人民大小便後的清潔,國王要如何監督?」婆羅門甲不悅的說:「保持身體清潔,是我們自己的事,國王不去管理國家大事,反而來注意人民身體的潔淨,這未免太小題大作了!」
「這叫小處著眼,見微知著,國王立法有什麼不對?」婆羅門丙同意國王的主張。
「我們大小便後不洗滌,難道國王有辦法脫掉我們的褲子檢查?平常我們不洗澡,誰來檢驗我們的身體?」婆羅門甲認為國王訂立的法則吹毛求疪,沒有意義。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始終沒有共識,果然,許多婆羅門為了適應這條法律,故意做一些表面工夫,只要瞞過國王耳目,他們就不必為國家付出勞役辛苦的服務。
自從國王立了法後,許多婆羅門人就提著浴盆在街上行走,表現出他們時時清淨身體的樣子,若有人供養他們沐浴水,看不到人群時,他們就把盆裡的水倒掉,並且自言自語的說:「不洗澡難道國王能檢查我的身體?豈有此理!」
結果婆羅門表面用虛偽欺騙之法,以避免國家的勞役,還獲得日常生活的供養,根本無人願意去遵守國王所制定的律法。《百喻經 欺貪利養品》
本篇典故佛陀藉故事指出一些弟子,外相雖剃髮著法衣,只求供養,實際內心早已犯了禁戒。又眾生亦如是,為了規避外在的律法,假裝配合政策,在無人看見的地方,就不去遵守,如同一只花瓶空有外表。而眾生總以為造成自己不便的律令是一種約束,表面假意配合,卻不去遵行,就像有人在土地上蓋房子,不立根基,當大水一沖,隨即就會倒塌。
佛陀是一位開悟的聖者,證得無上的般若智慧,是眾生的導師,祂以自身的榜樣來教導弟子們如何成為更完善的人。佛陀在《律典》中教導僧團,當如何安居、進食、穿衣等細節的生活制度。有弟子以為這些律條都是一條條刻板的誡法,非常乏味,然而對於佛陀所制定的誡律因緣,都有其背景典故。佛陀日常生活中教示弟子們要注意儀態之『四大行儀』,「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指出一個人行走時,要輕巧如風。坐的時候,要像大鐘般穩固端正。躺著時候像一把弓,有一定的姿態。站的時候,如一棵大松樹般挺拔,卓然獨立。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規範,不可雜亂無章。弟子如有什麼不當行為,思想有所偏差時,佛陀都會如嚴父般當下立即開示教導,無非培養個人的端莊威儀。
在整體社會中,國家所制定的律法,為了社會秩序,每個人必須遵守,否則人人都有他的方便,豈不造成天下大亂?雖然清潔衛生屬個人行為,但整齊的儀表也是一個公民禮貌的展現。是以,在此顛倒的社會中,一個人如果能找到根本,就不會與人同流合污,如文中國王制定律法要人民身體清潔,但婆羅門卻虛與委蛇應付,只想瞞過國王耳目,就不必為國家付出勞役的服務。表面這些人認為自己很聰明,其實他們是在降低自我的格調而作為渙散的代價,如此整體社會是不會進步的。而懂得雕琢自己將不良的習氣去除之人,即使走在路上他的氣質自然與一般俗人不同。
佛陀曾對弟子說:「我之所以開悟,乃是覺知法的原因。」連佛陀如此一位大智覺者都要「以法為師」,何況平庸的眾生?如果眾生把外在所規定的一切法條,都當成是一種約束而不願去遵守,那麼即使制定再多的律法都只是徒具形式罷了。其實無形的誡法都在每個人的心中,心中有法之人,無論走到何處,就算沒有任何外在的制約,他也一樣安然遵守而不犯錯,因為守法之人心中時時都有法的存在,他不會應付欺矇,他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大寶積經》中佛陀對弟子阿難說:「若人無定心,即無清淨智,不能斷諸漏,是故汝勤修,汝常修妙觀,知諸蘊生滅,清淨若圓滿,諸天悉欣慶…」,一個人要想成就必須明心,明白自己這顆心才能找到那把開悟入門之鑰。六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人生在世要懂得修煉,自利利他之人,諸佛菩薩也會為他的努力而讚嘆欣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
(*1)「瓦爾那」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制度的分類架構,主要指四種不同的階層,根據一些原則區分四種階層,明確規範彼此的義務與權利。早期婆羅門所著的經典中刻意忽略「賤民」不提,主張將所有的種姓劃分成四種瓦爾那。這四種瓦爾那同樣以婆羅門為首,藉由職能與權利的劃分規範,構成一嚴謹的階序: 1.婆羅門:是最高等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擔任祭司與接受奉獻工作,享有許多特權,不可處罰、不用繳稅、不可殺害、可領回部份充公等遺失物品。
2.剎帝利:次等的瓦爾那,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不具宗教上的權力,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
4.首陀羅:最低等的瓦爾那,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