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21 13:29:23瀏覽918|回應0|推薦1 | |
18 世紀美國人繪<以馬忤斯的路上>(1725-1730年):現藏於National Gallery of Art,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在《聖經》中,有關晚餐的故事除了眾所周知的耶穌在逾越節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外,另一個重要的故事就是《以馬忤斯的晚餐》(路24:13-15)。以馬忤斯是一個距離耶路撒冷約25公里的小村子。耶穌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日復活,當天有兩個門徒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經歷了耶穌顯現。 以馬忤斯和故事主角革留巴在整本聖經中僅出現一次。然而,「以馬忤斯的晚餐」成為藝術史上眾多名家靈感來源,龐多莫、提香、卡拉瓦喬、魯本斯及林布蘭等皆有經典之作。 故事記載,耶穌復活後首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她將消息告訴門徒,但他們因哀痛哭泣,並不相信。其中兩位門徒在悲傷中離開耶路撒冷,返回以馬忤斯。途中,耶穌靠近並與他們同行,但門徒眼睛被蒙蔽未能認出他。革留巴問耶穌是否不知道耶路撒冷近日發生的事,並對他講述耶穌的言行及大能,以及被釘十字架的經過。又說耶穌是他們所盼望的彌賽亞,今早幾位婦女去了耶穌墳墓,卻發現他的身體不見了,見到天使稱他已復活。這時耶穌責備門徒信得太遲鈍,並解釋基督受害後進入榮耀是應當的,並且將舊約中從摩西到眾先知指著他的所有預言都對他們講解明白。 到以馬忤斯後,耶穌與門徒同席用餐,拿起餅祝福擘開分給他們。此時,門徒眼睛忽然明亮,認出一路同行者竟是耶穌,就在二人驚訝之際,耶穌突然消失了。門徒彼此說:「在路上,他與我們交談,講解聖經時,我們的內心不是火熱且感動的嗎?」 龐多莫 (Pontormo)繪<以馬忤斯的晚餐>(1525年):現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1525年,為了逃避瘟疫,義大利畫家龐多莫逃到佛羅倫斯郊外的一座修道院。他在那裡創作了一幅描繪聖經《以馬忤斯晚餐》場景的畫作。他用簡單的錫製水壺和盤子、透明玻璃杯以及普通的麵包來表現這次晚餐,並將繪畫的重點放在耶穌頭頂的光芒,以突顯門徒受到啟示的瞬間。耶穌兩旁的修道士們見證了這一神聖事件。畫作頂部的三角形之眼,象徵著三位一體中的上帝。 提香 (Tiziano)繪<以馬忤斯的晚餐>(1530年):現藏於巴黎羅浮宮,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
在提香創作的《以馬忤斯的晚餐》中,似乎可以看到達文西畫《最後的晚餐》的影子。耶穌坐在長方桌的中央,兩位門徒分坐左右,背景是一扇窗戶。提香在這幅畫中盡可能表達出莊嚴雄壯、色彩奪目的和諧形象。不同於龐多莫用簡潔線條描繪人物的風格,他更強調人物的豐美。不知是否受龐多莫作品中描繪狗貓的影響,畫中的桌下也有一隻狗。這幅畫在70多年後影響了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構圖。 卡拉瓦喬 (Caravaggio)繪<以馬忤斯的晚餐>(1601年):現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創作了兩幅與此主題相關的油畫。第一幅畫作於1601年,被認為是卡拉瓦喬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畫面描繪了在以馬忤斯的小旅店中,耶穌在中間極力講道。當兩位門徒認出耶穌時,右邊的革流巴難以置信地張開雙臂,左邊的門徒驚訝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而站著的旅店老闆對所發生的一切不知所措,陷入沉思。卡拉瓦喬將人物安排在畫布的前景,背景則以陰影呈現。光線從左上角照射下來,在耶穌的頭部周圍形成光影效果。這幅畫很大,約有142 x 196公分,畫家運用戲劇性的動作和無懈可擊的寫實技巧,使畫中人物栩栩如生,彷彿要從畫框中跳出來,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卡拉瓦喬 (Caravaggio)繪<以馬忤斯的晚餐>(1606年):現藏於米蘭布雷拉畫廊,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在1605至1606年間,卡拉瓦喬創作了第二幅畫作。此時,由於生活的劇變和流亡,他的作品風格變得更加內斂。畫面上只剩下簡單的麵包和水,耶穌也脫去了紅袍,換上了深邃的墨綠色衣裳。畫中人物面容憔悴,臉龐消瘦蒼老,並多了一位瘦骨嶙峋的婦人。與先前的作品相比,兩位門徒的反應不再那麼誇張,耶穌在幽微的黑暗中低聲自語,周圍的人則專注地傾聽,整個畫面顯得相對靜謐。整幅畫被強烈籠罩在內省而深沉的的情感中,顯示了卡拉瓦喬面對現實生活洗鍊後,心境截然不同的轉變。 魯本斯(Rubens)繪<以馬忤斯的晚餐>(1610年),出自Wiki Art, 公有領域 荷蘭畫家魯本斯的作品充滿濃厚的巴洛克風格,突顯運動、色彩和感官。這幅《以馬忤斯的晚餐》繪於1610年,是一幅非常巨大的作品,尺寸達205× 188公分。畫中的人物無論在體格上還是動作上都超越了常人的尺度,顯得更加宏偉壯麗,四肢也更加結實強壯。在這幅畫中,耶穌和前景男子的手隱約可見清晰的肌肉線條。魯本斯不僅是色彩大師,亦是掌握線條的高手,這點在桌布、人物的衣物皺褶以及僕人的頭巾上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林布蘭(Rembrandt)繪<以馬忤斯的晚餐>(1648年),現藏於巴黎羅浮宮,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公有領域 林布蘭是一位擅長運用明暗對比的畫家,他在1648年創作的《以馬忤斯的晚餐》中,巧妙地利用深淺色調將耶穌與兩位門徒區分開來。在陰暗模糊的背景中,從耶穌身後散發出的強烈光芒照亮及溫暖了門徒。林布蘭描繪的晚餐場景既不熱鬧,也沒有豐盛的食物,更沒有劇烈的動作和激情表現。然而,透過耶穌深邃的眼眸和沉靜的面容,左邊門徒雙手合掌,右邊門徒微仰頭專注凝視耶穌,可以感受到耶穌的講道深深地觸動了他們的內心而火熱,這幅畫成功地捕捉了門徒認出耶穌那一刻的震撼和感動,表現出深層靈性上的覺醒。 同一主題經由不同風格的畫家以不同角度詮釋,所傳達的意義各不相同。然而,這段故事最奇妙的部分,莫過於與耶穌生前共同生活的門徒在耶穌復活後竟未能認出他。耶穌聽完革流巴的話後,說了一段關鍵的話:「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着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加福音24:25-27)」耶穌明白門徒的信心並非建立在對神話語的正確理解,缺乏屬天智慧,因此他再次講解舊約中摩西和先知關於他的預言,使他們明白其真正含義而認出主。 摩西曾說:「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申命記18:15)」大約一千六百年後,耶穌降臨並說:「摩西所說的那位,就是我耶穌。(約翰福音5:46)」神是靈,在舊約透過有肉體的摩西傳達僕人時代的話語,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新約時代,神使用耶穌的肉身傳達話語,引導人們從僕人身份轉變為父子關係,展開新約二千年歷史。 《傳道書3:15》寫道:「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顯示歷史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舊約的摩西早已成為過去,而耶穌肉體釘上十字架後完成了神對新約的應許;聖經啟示錄預言的最後千年的歷史,耶穌以靈再臨後,也將使用有肉體的人傳達新話語,完成神最後的約定。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