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診心法要訣(七)聞診29~35音聲的寒熱虛實診法
2011/04/04 11:05:17瀏覽1003|回應0|推薦7

引用文章四診心法要訣(六)望診25~28色病順逆生死診法 


(聞診29~35共七項)

029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

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

聲之餘韻,音遂以名。角徵宮商,並羽五聲。

註:
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

有聲而後有音,故聲為音本,音以聲生也。

聲之餘韻則謂之音,非聲之外復有音也。

五色命乎五臟,診人之病,既巳審矣;

而五音通乎五臟,診人之病,亦當明也。

角屬木通乎肝,徵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

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也。

030此明聲音各有所主之診法也

中空有竅,故肺主聲,喉為聲路,會厭門戶。

舌為聲機,唇齒煽助。寬隘銳鈍,厚薄之故。

註:

此明聲音各有所主之診法也。

凡萬物中空有竅者,皆能嗚焉,故肺象之而主聲也。

凡發聲必由喉出,故為聲音之路也。

必因會厭開闔,故為聲音門戶也。

必借舌為宛轉,故為聲音之機也。

必資之於牙齒唇口,故為聲音之煽助也。

五者相須,故能出五音而宣達遠近也。

若夫喉有寬隘,寬者聲大,隘者聲小。

舌有銳鈍,銳者聲辨,鈍者不真。

會厭有厚薄,厚者聲濁,薄者聲清

唇亦有厚薄,厚者聲遲,薄者聲疾。

牙齒有疏密,疏者聲散,密者聲聚。

五音皆無病之聲音,乃形質之稟賦不同也

以此推之,在喉、在會厭、在舌、在齒、在唇之故,當有別也。

031此明五臟聲音不病之常之診法也

舌居中發,喉音正宮,極長下濁,沉厚雄洪。

開口張顎,口音商成,次長下濁,鏗鏘肅清。

撮口唇音,極短高清,柔細透徹,尖利羽聲。

舌點齒音,次短高清,抑揚咏越,徵聲始通。

角縮舌音,條暢正中,長短高下,清濁和平。

註:

此明五臟聲音不病之常之診法也。

經曰:

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

故五臟各有正聲,以合於五音也。

如舌居中,發音自喉出者,此之正音也;

其聲極長、極下、極濁,有沉洪雄厚之韻,屬土入通於

開口張顎,音自口出者,此之正音也;

其聲次長、次下、次濁,有鏗鏘清肅之韻,屬金入通於

撮口而發,音自唇出者,此之正音也;

其聲極短、極高、極清,有柔細尖利之韻,屬水入通於

以舌點齒成音者,乃之正音也;

其聲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揚咏越之韻,屬火入通於

內縮其舌而成音者,乃之正音也;

其聲長短、高下、清濁相和,有條暢中正之韻,屬木入通於

此五臟不病之常聲也。顎者,齒本肉也。

 

032前以咽喉、會厭、舌、齒、口唇稟賦不同,以別非病之音

喜心所感,欣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

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

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

註:

前以咽喉、會厭、舌、齒、口唇稟賦不同,以別非病之音。

此又復以人之情,感物成聲,以明非病之聲也。

如為感於心者,則其發聲必欣悅以散也。

感於心者,則其發聲必忿急而厲也。

感於心者,則其發聲必悲悽以嘶也。

感於心者,則其發聲必舒暢不迫也。

感於心者,則其發聲必正直肅斂也。

感於心者,則其發聲必溫柔以和也。

醫者於此比類而推不病之音,自可識有病之音也。

 

033此以五聲變而生病之診法也

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剋則凶。

註:
此以五聲變而生病之診法也。

五聲失正,則謂之變,變則病生也。

而聲急,肝聲失正,故知病生肝也。

而聲雄,心聲失正,故知病生心也。

而聲漫,脾聲失正,故知病生脾也。

而聲促,肺聲失正,故知病生肺也。

而低微,腎聲失正,故知病生腎也。

所謂色剋則凶者,假如肝病呼急,得相剋之白色,

主凶也。餘臟仿此。

 

034此以聲音診病寒熱、虛實、生死之法也

好言者熱,懶言者寒。言壯為實,言輕為虛。

言微難復,奪氣可知。譫妄無倫,神明巳失。

註:

此以聲音診病寒熱、虛實、生死之法也。

《中藏經》曰:

陽候多語,熱也,陰候無聲,寒也。

發言壯厲,實也;發言輕微,虛也。

若言聲微小不能出喉,欲言不能復言者,此奪氣也。

譫言妄語,不別親疏,神明失也,皆主死候。

035此明失音為病不同之診也

失音聲重,內火外寒。瘡痛而久,勞啞使然。

啞風不語,雖治命難。謳歌失音,不治亦痊。

註:

此明失音為病不同之診也。

失音聲粗重,乃內火為外寒所遏,鬱於肺也。

若不粗重,且瘡爛而痛,日久流連者,是因勞啞使然也。

小兒抽風不語,大人中風不語,皆謂之啞風

雖竭力治之,而命則終難挽回,以金不能制木也。

謳歌失音者,是因歌傷喉,不治亦可痊也。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80&aid=5050604
 引用者清單(1)  
2011/04/05 12:03 【調陰陽˙致中和】 四診心法要訣(八)問診36~40五臭、五味、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