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1 23:25:30瀏覽774|回應7|推薦130 | |
如果問我:「成長使人最明顯的改變是什麼?」我一定回答:「哀愁!成長使人哀愁。」 縱然古人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還是想強調,成長讓人與童稚時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哀愁」。 《地球哼著降B調》這本小說,為我這樣的想法,做了最佳的解說。全書不著一愁字,卻讓人在讀完後重新細想情節時,無一處不著愁字。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說明十二歲的我(關妮),因為擁有睡夢中飛行的能力,發現小鎮上的受洗池裡,浮著人的靈魂。後來證實,那靈魂是小鎮上的一名男性居民。 這座位於威爾斯山區的小鎮,因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許多男性居民喪生,也使得許多婦女失去丈夫、兒子而寡居在此。關妮的奶奶、鄰居、敬重的老師的好友,都是如此。 關妮最愛的老師(依琳),育有二女,先生伊方.伊凡斯受僱於農場,為一牧羊人。故事從伊方.伊凡斯的失蹤開始說起,關妮熱心的幫忙找尋 在敘述尋找 * ** *** *** *** *** 這又是一個描述家庭「祕密」的故事,小說中有許多祕密,分屬於不同的家庭,從而構成一個迷離夢幻的世界。 作者顯然於文學小說中,涉獵甚廣,在行文中不時提到許多經典名著。有些書籍名稱對我來說,是全然陌生的。不過,倒也不妨礙小說的閱讀。 小說中有兩個讓讀者急於尋訪的謎題:其一,殺害伊方.伊凡斯的兇手;其二,小說主角我(關妮)的姐姐的親生父親究為何人?這兩個謎題,到小說結束時,作者仍保留著答案,雖然不知道確實答案為何,卻又不妨礙小說結構的完整性。 或許是敘述故事採用第一人稱,所以,許多故事發展的情節,只能臆測、推論,而沒有確切的答案。也或許,作者刻意製造出這樣的迷霧山村景象,以烘托出成長的迷惘與哀愁。 小說的結尾處,關妮蛻變為少女,正式告別童稚,好像多探知了一些人世紛爭,卻也失去了童稚的單純。 * ** *** *** *** *** 讀完小說後,其實心裡挺難過的,在小說中,主角關妮受到母親的冷落,甚至刻意的漠視。相較於同母異父的姐姐,關妮所獲得的母愛,真是少之又少。以前,我總不認為一個母親能有多大的偏心,直到眼見耳聞,才知道這種事確實存在。 父母偏心,如果在子女中偏疼某一個,總會造成其他子女的怨懟。如果是父母完全漠視小孩的存在呢? 我想同為教育第一線上的老師,一定和我有同感,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並不是力不從心,而是全然的不予聞問。 以前,致電家長討論學生的在校偏差行為時,許多疏於管教孩子的家長,頂多告知我:「我無能為力,沒法管他啦!」最近卻接連遇到兩位家長,直接表示不想管、沒在管,小孩自己有能力生存就好。 面對這樣的家長,孩子的偏差行為要從何導正?老師不管,必然有虧職守,要管,從何管起?有個成語說:「一傅眾咻。」老師在講堂上殷殷教誨,孩子回到家後,不幸的面對空屋,更不幸的或許還要面對責罰、詈罵,也有面對家長舉刀要砍殺而不得不逃命的(多年前有位學生缺席的理由,就是帶著妹妹、媽媽,逃離爸爸的追殺)。 不知道是秋天的影響,還是還不能調適當了導師的心情,總覺得近期閱讀小說後,寫的心得都是繞著那群孩子的問題在打轉。或者,這就叫做職業病? 小說挺好看的,只是,看完後那濃愁好像化不開了。 感謝 晶冠出版 提供試讀機會 出版資訊 《地球哼著降B調》 作者:瑪莉‧史崔根(Mari Strachan) 出版社:晶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5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