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奇怪的成語
2019/10/20 20:16:39瀏覽2047|回應0|推薦13

我們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同語言的常用語或成語,乍聽之下,會讓人一頭霧水,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但卻不能誤以為這些成語毫無意義。

它們對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極為有用,問題在人們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翻譯它們的意思,必須考慮到當地文化的內涵。

拿這句蒙古成語“God bless you and may your mustache grow like brushwood”來說,絕不能把它翻譯成 “老天保佑您,希望您的鬍子長得像矮樹林一樣”,它的實際意思是:當有人打噴嚏時,蒙古人並不會對他說:“老天保佑您”,但會祝福他的鬍子。

 “Emit smoke from seven orifices" 這句中國成語並非指”從七個孔排煙“,而是當有人生氣時,通常會以”七竅生煙“來形容他。

法國有一句成語 ”everyone sees noon at his doorway",假如只從字面上看,似乎講“每一個人都從門廊看到中午”,那是什麼意思?法國人主要是為了指出:人們都有一種從自己的認知去看待一些事情的傾向,即使客觀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這句成語講的是:“在你所處的地方,時光可能已是中午,但隔了海洋的某處,太陽其實還未昇起。”

 有一句成語:“enough to cobble dogs with",”足夠製作狗“的譯文讓人莫明其妙,不是嗎? 這兒的 cobblers 指的是修鞋的皮匠,整句成語的意思是:”假如一位皮匠有足夠的皮製作一隻動物,他一定有很多皮料" ,用來形容“多餘的東西”。

葡萄牙人說“to push something with your belly",真的是講”用肚子去頂東西”嗎?它還真的是講“用肚子頂時間”,但實際的意思是:“拖延時間”。

在泰國,當有人說:“one afternoon in your reincarnation" ,並非指”你下一個轉世的一天下午“,而是當一件事發生時,表示懷疑的用語。 例如:當有人說:”我總有一天會上電視,別人可能回應說:“哦!真的嗎? 我懷疑這件事會發生。”

 瑞典有一句成語:“there's no cow on the ice",若把它當成”冰上沒有母牛“就不知所云了,它其實只是一句玩笑話,雖然有點怪,但講的是:“沒必要擔心”。它的另一個意思是: “there is no danger on the roof",就像是一項保證的意思。

英國有一句俚語: ”don't be a nose ointment",這兒的“nose ointment" 指的是”某人“ 老是一直介入你的事情,就像愛管閑事的鄰人,總是把鼻子貼在你的窗子上,窺視你的生活,然後到處對別人講述你的事情;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作一位老干預別人生活的人。

俄羅斯人說:”the thief has a burning hat",含有“惡魔的天使心”之意,換句話說“當竊賊的良心背叛了他時,他的罪行就很容易敗露,像是戴了一頂燃燒的帽子一樣,無所躲藏。

 ”The pussy cat will come to the tiny door"是一句克羅西亞成語,指的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在某些文化中,稱之為業報,而貓指的就是業報。

有一句來自聖經的成語:“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現今的用法是指”經由對某一團體作分析後,依據每一個人的特質去作分類。" 波蘭人說: “did you fall from a Christmas tree?" 不是問你是否從聖誕樹上跌下來,而是問:“你是否住在一塊大石下 (do you live under a rock)?"它主要的意思是為了“深入瞭解某一參與專題討論者的背景相關訊息”。

 “One shouldn't push grandma in the nettles" 是一句法國成語,意指如果過份誇大自己的故事,就等於”把老祖母推進了灌木叢裡“,會受到指責。

英國人說:“on the chunder bus"意思就是”快要嘔吐了(about to vomit)“ 。”Uh, uh, watch out, looks like he's on the chunder bus" ,講的就是“噢,噢,小心,看來他快吐了。

” “To slide in on a shrimp sandwich" 是一句瑞典成語,它的意思是”有人沒經賦予職責的考驗,也沒有任何令人滿意的表現,就能獲得晉升,身居顯位。“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ongchuhu&aid=13018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