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由社論〉經濟未改善,台股怎麼好起來?
2014/11/05 08:18:00瀏覽118|回應0|推薦0

2014-10-27

    今年台股走勢非常詭異,不但未與國際同步,反倒逆向而行。國際股市漲,台股經常開高走低,國際股市跌,台股則必被打趴重挫;而成交量更一再萎縮,外資成為市場最大玩家,幾乎掌控大盤漲跌。金管會為了解決股市疲弱與成交量急凍問題,不斷釋出放寬交易沖銷限制的利多,但都無濟於事。而明年即將開徵的「大戶條款」更成為眾矢之的,券商公會力主廢除,但財政部立場堅定,堅持如期實施。

    眼前的台股已成為外資、大戶、業者、一般投資人及財金主管單位較勁的戰場。以往的選舉年,股市常淪為執政黨營造選舉行情,拉攏選民的工具,也因此投資人的政治傾向偏向執政黨,但今年的選舉行情到目前為止,似乎不靈光了。這雖是台股脫離政治影響,正常化的好現象,但相關各方似乎仍各有所圖,亟欲將台股導引至有利於己的方向。

    就政府當局來說,金管會一再射出政策大箭,但是目標顯然都是以開放交易沖銷之限制為主,希冀藉此鼓勵投資人短線交易,以衝高成交量。而財政部則以租稅考量為主,大戶條款雖備受詬病,但是可對年交易量逾十億元的投資人課徵千分之一證所稅,何樂而不為?問題是,財經部會的政策相互矛盾,金管會希望投資人多交昜,以活絡股市,增加證交稅,而財政部的大戶條款表面上亦在增加稅收,但設定十億元的門檻,等於限制股市的頻繁交易。所以,視金管會的政策為利多的投資人,很可能會成為財政部政策利空的受害人。政府本身政策如此不同調,究竟何為施政的一致性與一貫思維?投資人恐怕難以理解。

    其實,撇開政策矛盾造成台股正常發展的障礙,以衝高成交量作為政策核心思維,實在值得商榷。吾人當然了解券商是重要產業,抽取股票交易的手續費是其主要收入之一,因此證券業的榮枯受到成交量的影響最多,此應是金管會政策偏向提高成交量的緣由。然而,股市是經濟櫥窗,最終必會反映經濟基本面,同樣的,股價亦是企業基本面的投射,而不是決定於技術面、資金或消息。所以若將買賣股票當成投資行為,而非投機炒作,則投資人應重視經濟與企業的本質,而非股價的波動。尤甚者,股票週轉率過高,並非投資市場之福;經常在股市短線沖銷,不是正常的投資行為,比較像是賭博。遺憾的是,金管會竟然一再推出鼓勵投資人短線進出的措施,並寄望由此抽取證交稅,增加稅收,填補國庫,令人匪夷所思。

事實上,台股現在單日成交量掉到五、六百億元,這可能不利相關業者的生存,但投資人的買賣都可以正常進行,絕對不會有賣不出去的現象,因此台股成交量固然很低,卻不存在流動性風險,不值得有關單位憂心。反而是股票週轉率過高,例如在台股上萬點的狂飆年代,小小的台灣股市每日成交量經常達到二、三千億元,那種全民瘋狂炒股的金錢遊戲,才應該警惕。因為股市泡沫一旦破滅,將衝擊產業與金融,造成經濟倒退,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由此觀之,政策性救股市,大抵徒勞無功。救市的根本之道,應由改善產業結構著手。而台灣經濟的病因,乃是經濟與中國的連結太過緊密,製造業幾乎被連根拔起。例如九月外銷訂單金額破歷史新高,但海外生產比亦達到五十五.六%的新紀錄,無論就業或薪資都未能加惠國內勞工,而這種組裝代工的訂單,同樣不能替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既然勞工與企業都無法從亮麗的出口數字得到實質利益,這樣的經濟成長便只是一種表象的繁榮,無法改善多數民眾的生活,如此一來,反映經濟與企業基本面的股市如何好得起來?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68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