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何清漣: 中國經濟的真實危機與虛假危機(2) ---- 美國之音
2017/09/15 08:31:00瀏覽551|回應0|推薦0

2017-08-26

「一帶一路」引發全球銀行系統的風險不大

    路透社824日的消息,信息源是匿名消息人士提供,說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即將開始為一帶一路融資成百上千億美元。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一些是國際上風險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學者認為,有大量的工程可能面臨不可預測的問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副總裁孔弼永(Björn Conrad 認為,中國國有銀行業的風險無疑也會是全球銀行系統的風險。

    聽起來似乎是個問題,但如果了解今年五月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峰會的情況,又對北京現在限制本國資本對外投資,在民營企業家當中,抓了吳小暉,並讓王健林表態今後要將資本留在國內,就會明白這位匿名消息人士的說法值得存疑。今年5月中,中國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儘管這個為期兩天的高峰論壇規格很高,但從「一帶一路」提出至今已逾三年,中國的外匯錢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年前提出這一計劃時,中國「錢多」;在推行過程中,中國卻變得「錢少」。「錢多」時節,中國政府低估了資本外逃的巨大潛力;當外匯儲備減少了四分之一後,政府看緊了「錢包」,再也捨不得「掏銀子」了。這就是北京峰會前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金融雜誌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點是:長期來看,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不是單向的資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構建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還必須藉助市場力量,以市場化融資為主,積極發揮人民幣的本幣作用,以撬動更多的當地儲蓄和國際資本。

    這話說白了就是:一、今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出資方不只有中國,還得有接受投資國的企業或者機構出資,風險共擔;二、中國投資將以人民幣為主,不再大撒美元了。既然中國為了保外匯儲備,要控制對外投資,也就意味著暫時不會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大撒錢,要撒,是人民幣,還得合作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因此,由於中國方面的「軟預算約束」而引發全球風險的可能就大大降低——除了合作方願意接受人民幣本幣投資、並共同出資。

    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716月,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7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6.1億美元,同比下降3.6%非金融類投資當中,應該包含實物投資,比如基建大量需要的鋼材、水泥等各類建築材料。目前,各國接受人民幣投資的可能性不大。我在《人民幣國際化為何事與願違?》(VOA201744日)一文中,曾分析過人民幣入籃之後,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不受青睞,人民幣計價的儲備資產占比僅有1.07%,僅及SDR中人民幣的份額的十分之一;與此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占比不升反降,201728日路透報道,英國渣打銀行公布的一項專有指數顯示,2016年,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人民幣使用量減少10.5%,在12月降至29個月的低位。

中國的經濟風險對全球影響會有多大?

    法國興業銀行在2016年第四季度研究報告中用「五隻黑天鵝」表述了全球經濟增長前景面臨的風險,指出中國是 G5 國家中「純經濟」風險較大的一隻「黑天鵝」:房屋大量過剩,高債務水平和不斷出現的不良貸款問題,使中國存在 20%的「硬著陸「風險;另外,「經濟結構改革不足」使中國經濟存在「失去十年」的重大風險,這一概率高達 40%

    這種擔心非常普遍。20161117日,200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華盛頓的一場研討會期間接受了美國之音記者的採訪,他對兩個關鍵問題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一是記者問「一旦中國經濟出現更為嚴重的狀況,世界其它經濟體會不會前去救市?」克魯格曼的回答是:「不會。即便是其它國家具有最良好的願望,也不可能;中國的社會和經濟規模太大了——不會因為規模如此之大而不可能垮掉,但是規模大到拯救起來很難」(not too big to failbut too big to save)。在回答記者引述他人的看法,即中國經濟一旦出現嚴重狀況,必將帶來政治領域的改革時,克魯格曼的看法是,經濟領域一旦出現狀況,中共政權有可能會再次依賴高壓手段來控制形勢。中國在政治開放領域已經向後退,到那時可能會退得更多。

    中國的現實證明:克魯格曼的預測是正確的:經濟領域一旦出現狀況,中共政權將再次依賴高壓手段來控制形勢。中國官方現在強調,世界範圍內,金融危機不是小概率事件,目前唯一想做並務求做到的是危機控制。換言之,即「灰犀牛」必然要來,一是通過管控為這頭牛套上牛軛,二是通過管控,讓三頭巨型「灰犀牛」不要一齊衝撞而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856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