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3 09:32:08瀏覽380|回應0|推薦0 | |
2016年07月30日 記者岳華綜合報導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日前公開演講稱,中國社會面臨最急迫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不解決,別的改革根本就無從談起。他還表示,過去的兩個三十年的路基本上走完了;現在社會要進入一個新的三十年。這些敏感言論與習近平當局近期一再釋放的危機和變局信號相呼應。 6月28日,社會學者、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孫立平做客騰訊思享會夏季論壇,並發表演講。他表示,最近這幾年的時間,中國社會處在一個空前的困惑的狀態:哪怕是那些最具體最眼前最現實的一些改革,都會讓人感覺離我們很遠很遠,更不用說那些深遠深層次的改革了,有時候聽起來都如夢幻一般的感覺。這說明在改革的前面還有別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解決,改革就無從談起。 孫立平認為,中國社會最現實,最眼前,最急迫的三個問題:一個是國家的方向發展,第二個是精英和上層的安全感,第三老百姓的希望感;這三個問題沒有一個最基本的答案,沒有一個最基本的框架的時候,別的改革根本就無從談起。 他說,首先,是國家的方向感。現在大家都在焦慮經濟上的不景氣;實際上,經濟蕭條的背後,是社會在停轉,體制在停轉,甚至政府在停轉。有人說,這是反腐敗造成的怠工現象,是有這個因素,但不完全是這個因素。有的官員說,現在不知道怎麼幹,一干就出錯。這後一個原因說明的是國家的方向感問題。在最近的一段時間,「經濟上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走,政治和社會朝著民主、法治的方向走」,這個方向感有些模糊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國家的方向感覺模糊了。 這個方向感是最重要的,如果中國現在國家的方向感不明確,什麼改革,什麼轉型,根本都談不上。而解決方向感問題,按照道理來說其實沒什麼可難的。十八大之後出了兩個文件,一個是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地方,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另一個是四中全會,法治,依法治國。問題是要真正朝著這個方向走。 第二,精英和上層的安全感,而這跟國家的方向感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最近的幾年中,與國家的方向感模糊相伴隨的,是相當一批精英在跑路,資金在外流。現在跑路最明顯的,一個是有錢人,一個是有知識的人。這背後,就是精英的安全感問題。 你能明顯感覺到,很多企業家尋找的都是短期機會,一些長遠的規劃,長遠的投資,不願意考慮了。為什麼?因為看不清這個社會將會怎麼走,甚至在擔心自己的財產安全。因此,現在經濟要走出困境,精英上層的安全感非常重要。而安全感最基本的保障,是法治。臨時性的政策傾斜,甚至一些重視民營企業的舉措,都已經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老百姓的希望感。十八大之後,打老虎、反腐敗,更進一步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但最近一兩年中,社會的心態,老百姓的心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甚至對反腐敗,也是什麼樣的說法都有了。 這個情況又與經濟周期碰到了一起。有相當一部分地方,去年農民的收入是減少的。而按照目前整個經濟形勢,農民打工的收入也不可能有很大增加。城市去產能,涉及到幾百萬人的轉崗甚至失業問題。 孫立平表示,上面這些問題,說起來都是對未來的預期問題。在社會轉型期,形成對未來明確而穩定的預期,是至關重要的。孫立平最後強調,中國現在面臨的情況是,過去的兩個三十年的路基本上走完了,其潛力基本上釋放完畢。現在不是簡單地按照哪個三十年的道路往前走的問題。現在社會要進入一個新的三十年。這個新的三十年應該建立在過去那兩個三十年認真反思的基礎上,從而提出具有一種超越性理念。這個理念,應當體現出對過去兩個三十年的繼承與超越,應當體現出13億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應當體現出人類的普世價值,應當體現出人類進步的共同方向。這也就是這幾年他一直強調的公平正義的問題。 孫立平的上述言論在微博被轉發,引發熱議。有網民跟帖表示,「要變天了」,「錯過了最好時機就可怕了。」今年初,孫立平在題為「從集體領導到雙首長制」的博文中,指出中共的「集體領導制」導致內鬥不止,並提出最有效的體制是代理關係明確前提下的首長負責制。不過,如果委託代理關係不明確,同時也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真正的首長負責制也是無法在中國實現的。文章直指中共的政治體制存在根本性問題。 孫立平在3月發表的另一篇談及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挑戰的文章稱,在過去幾十年的停滯時期,權貴集團不僅大肆掠奪社會和民眾財富,而且形成了一種系統的惡政,具體表現就是維穩、強拆、縱容貪腐,其引發的災難是兩極分化、法治倒退、社會潰敗、生態災難。因此只有在系統清理權貴惡政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新體制的建立,才能為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開通道路。 孫立平近年來的一系列敏感言論均強調,解決中國當前各方面的困境和問題,實現真正的政治體制上的變革才是唯一出路。只有在新的體制下,才可能解決經濟的轉型問題,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公平正義。這與中南海高層和體制內學者一再釋放危機和變局信號相契合。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