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蠶‧桑樹‧絲路》~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故事之一
2016/01/25 11:24:26瀏覽1768|回應0|推薦9

2015.09.23播出的《樹木‧樹人》~羅斯福路雨滴花園的生命力節目曾提到,位於羅斯福路的「雨滴花園」這條小徑往裏走,靠近住家這邊長了一棵小葉桑葚,小葉桑葚大約在三月的時候,果實逐漸成熟,我們家有位住在雲林斗六的好朋友,每年都到野外採擷來製作果醬,滋味非常甜美,讓我們塗抹麵包食用之際,幸福滿盈。

有一本《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註)書中寫到中國原生的白桑樹和絲路的關係。作者形容絲路是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而中國很早就精熟製絲的技術,據發現,蠶絲的遺跡可能超過四千年,白桑樹葉則是蠶寶寶的佳餚。

記得小時候養蠶之前,都要先找好哪裡有桑樹,以便摘取薄薄的桑樹葉子;採適量的葉子回家,採太多乾掉了蠶寶寶不能吃;桑葉必須擦乾淨才可以餵蠶,要不然蠶會拉肚子。養幾隻蠶寶寶是許多學童的深刻記憶,似乎也是不小的負擔。

有規模養蠶製絲的作業上,開始育蠶時,蠶的卵需要被儲藏起來並妥善加以照顧,目的在讓每一批都能同時孵化;接下來的五個星期,牠們大快朵頤的就是桑葉,一直到結繭;製絲者用炙熱的蒸氣或沸水破壞蠶繭,解開蠶繭拉出一條長達一千五百公尺的天然絲線,再加工成織品。白桑樹是整個生產過程的主要關鍵,因為有它們,才可以餵寶蠶寶寶;據推估一件絲織長褲最少需要四千公斤的桑葉供養。

絲路路徑最東始於西安,西行繞過戈壁大沙漠邊緣後,穿越突厥斯坦。比較晚出現的南邊路線則是以印度加爾各答為起點,沿恆河而上橫越至喜馬拉雅山脈南邊,進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荒山野嶺中;再繼續經過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抵達較為安全的城市,遠達雅典威尼斯。西元前一世紀,蠶絲織品深入羅馬帝國中心,羅馬人對待絲織品猶如珠寶一般。中國蠶絲產品為這條總長八千公里的貿易路線─絲路,提供了原動力。

希臘人稱之為「來自印度的藍色染料」(indikon),也是在離開印度北方之後,行經絲路遠赴歐洲;這項藍染捲動化學家的深入研究,德國化學學者阿道夫‧馮‧拜爾就在西元1860年代合成染料靛藍,這為他贏得190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這種工業合成的染料衝擊靛藍市場,隨即對印度的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影響;甚至,德國因這種染料工業的持續擴張,還為他們在20世紀初,壟斷市場並成為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資金來源。

而在製絲方法和白桑樹種植方面,沿著絲路傳送出去。當海上貿易在十五世紀晚期取代絲路之後,法國有了自己的絲綢工業,在南部栽種桑樹;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也想種桑樹養蠶製蠶絲,沒有成功;美國殖民時期引進桑樹和相關貿易,那時起,桑樹的身影便橫跨了全世界。

記得約二十幾年前,曾經到過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參觀過養蠶場,那裏有大片的桑樹園,從他們的網站上的介紹,桑在植物分類上屬於桑科桑屬,世界各國栽種的品種有一千多種;我們台灣,經他們努力多年蒐集了126種。台灣優良桑樹品種包括了台桑一號、台桑二號和台桑三號;

~「台桑一號」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前身「台灣總督府養蠶所」年代的名稱是「佐久間桑」,抗旱和抗蟲力比較弱,單枝每年平均收葉量為0.796公斤。

~「台桑二號」:光復後不斷的研究改良,西元1967年起,他們利用1955年選自屏東縣泰武鄉之觀察5號在來桑為母本,1957年選自嘉義中埔鄉之觀察22號在來桑為父本,經11年間雜交選育,於1978年 4月19日經農林廳農作物新品種登記命名委員會審查通過者,是為「台桑二號」,單株每年平均收葉量為1.706公斤。

~「台桑三號」其母本仍為觀察5號,父本為同選自嘉義中埔鄉的觀察20號在來桑,雜交選育而成;單株每年平均收葉量為1.777公斤。晚春與秋期赤銹病嚴重危害。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比較常見的大多是野生的小葉桑;近十年來,則較常看見人為栽植的,像在台中逢甲大學理學院門口、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旁乾溝仔步道上,多數種來採果實食用或提供蟲鳥營養。從改變歷史的觀點省思這些植物,則讓我們更為深層多元思考,進一步認識大千世界。

註、參考資料:

一、《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 積木文化出版

作者:Bill Laws 比爾‧勞斯 譯者:王建鎧

二、http://www.mdais.gov.tw/view.php?catid=172 苗栗農業改良場《栽桑養蠶─桑樹》

完成於 2015.12.30 播出日2016.01.06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4473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