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步道日 走讀文山情】~2015.06.06千里步道都市生態綠網串連計畫試走行程~
2015/07/07 15:34:41瀏覽1477|回應0|推薦14

*前言:每年六月第一個星期六,是台灣的“步道日“,2015年6月6日星期六這天,我受千里步道協會之邀,為正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進行的【都市生態綠網串連計畫】規劃一場試走行程,行程規畫書內容如後列。

壹、 行程規劃緣起~

台北市文山區是一個人文薈萃的行政區,而由於擁有南港山系和二格山系的自然資源,此區被山河環抱,可謂美景天成。十八世紀中葉,比前往青潭尋找水源的郭錫瑠先生早幾年,已經有人在景美溪國家考場後方河段的鯉魚山下,築水壩引水灌溉台北盆地的西南邊土地,渠道叫做霧裡薛圳。(註一)

郭錫瑠努力建造的瑠公圳跨越景美溪,圳道延伸至興雅國中一帶;日治時期人口增加,水量需求也增大,他們在台灣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就跨越在景美溪上,橋上層人車行,橋下層行水,當年留下的紀念碑,靜靜地屹立在溪邊的景文街底。

時值2015年六月第一個星期六─台灣步道日這天,且讓我們沿著這條滋養眾生、美景天成的溪流,循著先民的足跡,從景美往木柵,走讀沿途的人事地景,嘗試為台北市生態綠網的串聯,提供未來具體作業的參考。

貳、 台北市文山區簡介

* 歷史的文山:

一、原住民族~~平埔族、泰雅族

〈一〉 在文山區的平埔族有秀朗社、雷裡社、雷朗社等〈請詳下列之古地契〉。汀州路和公館街交會處〈師大分部附近〉有『番婆厝』的地名,可尋其蛛絲馬跡。

〈二〉 文山區曾是泰雅族的生活區域,後來由於漢人的入墾,使得彼等漸漸退入烏來山區。

二、 清領時期~~

〈一〉 康熙年間有粵人廖簡岳來開墾;

〈二〉 乾隆年間,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至嘉慶道光年間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興福兩庄;東邊沿溪用木樁作為柵欄,以防原住民來襲,有木柵、霧裏薛社、內湖庄之產生;至同治年間,隸屬淡水廳;光緒初年(1875)置台北府時,屬淡水縣。

三、日治時代~~

〈一〉 隸屬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管轄。

〈二〉文山郡包括現在的坪林、新店、石碇、深坑、木柵、景美。

四、 國府時期~~

〈一〉 光復初年景美木柵仍屬深坑鄉管轄;

〈二〉 在民國三十九年台灣省行政區域調整時,才分別劃為台北縣景美鎮、木柵鄉;

〈三〉 民國五十六年,台北升格為院轄市,景美木柵於次年七月一日被劃入台北市轄區而為景美區和木柵區;

〈四〉 民國七十九年,台北市行政區域從十六區重新調整為十二區時,木柵景美等兩區被合併為一,回到較古時之名稱─文山。

*地理環境

一、 位於台北市南郊,新店溪以東、蟾蜍山以南,三面環山,大部分為林地;居民多集中於景美溪沿岸的狹長形盆地。

二、 土地面積有31.5090平方公里。

三、 東鄰深坑鄉;西邊以新店溪和中和市、永和市相望;南以景美溪和新店市相椄;北以蟾蜍山跟中正大安區比鄰。

四、 仙跡岩所屬的南港山系以及猴山岳、二格山所屬的二格山系等,均為雪山山脈的範圍,本區則為其伸入台北盆地的尾稜。

↑「世新大學」上方的綠塊就是仙跡岩

參、 行程中各個停留點的故事

 景美國小夫妻樹 開道碑念故人情

(1897.12) (1909.10) (1996.9.28)

 瑠公圳舊橋墩 發思古之幽情

(1909.10) (1963)

*景美國小有『文山第一校』之稱,她的歷史是這樣的:

●1897.12.27 『基隆國語傳習所 景尾分教場』,1898.1.6開始招生,借用集應廟右廂房當教室。

●1898.6.2 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

●1898.9.30 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註二〉,購買景尾上街高家房屋2棟作為教室和宿舍

●1901〈明治34年〉 成立女子部

●1945 台北縣深坑鄉景美國民學校

●1950 台北縣景美鎮景美國民學校

●1954 成立『興得分校』 1962獨立為『興得國民學校』

●1959 成立『隆盛分校』 1964獨立為『武功國民學校』

●1967 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學校

●1968 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小學 〈註三〉

●1990 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國民小學 〈註四〉

*景美國小校內有兩棵大樹,名字叫做『金龜樹』是從熱帶美洲引進來的樹種,人們把它們比喻為夫妻,並稱羨:『鶼鰈情深』呢!

*開道碑:日本統治台灣時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是橫跨在景美溪上、連接新店景美兩地的『瑠公橋』,此橋之上層通行人和車,下層則行水,完成於1909.10.25.;當年也填平景美街的舊圳道,改善排水溝等維護公共衛生的設施,還有完成了木柵路的闢建,讓景美到木柵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這些改善地方環境的工程費用之中,有地方士紳捐款襄助;為了紀念這些事件和嘉德懿行,所以在景美溪畔立了這個『開道碑』。

光復後,此碑曾經遺失,後來經過社區人士努力尋找,結果在228紀念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找到,1996.9.28再將它重立於景文街底。

→失而復得的『開道碑』

水尾福德宮 溪水彎彎流

『水尾福德宮』也就是『鯉魚山土地公』;鯉魚山海拔52公尺高,山腳下就是景美溪。史料記載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於溪流兩岸拓墾的漢先民曾在山麓修築霧裡薛圳,引水灌溉景美至公館街山麓到昔日大安庄一帶,面積達700餘甲。站在鯉魚山東側斜坡石階上,環視二格山系的貓空山區、猴山岳、指南宮等,還有綿亙新店地區的群山;在此矮矮的山巔,得以享受「山路風來草木香」的愜意,「遠端無心雲相逐」的豁達。鯉魚山下的埤腹路(今名和興路),曾住有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雷震先生。走上山頂的土地公廟,望著溪水西流,再望見海岸旁的指標植物-魯花樹,追溯數千年前台北盆地在半鹹水湖年間,莫非湖水曾在此處蕩漾?

從鯉魚山走向河堤,在節氣霜降之後,就可看到山芙蓉花在溪畔迎風款款擺擺;而此段的護水堤岸,是用塑膠網網住石頭砌成的近生態工法,是幾年前由文山區一群熱心人士積極爭取而採用的,從這兩年來數度颱風肆虐之後溪水暴漲的情況觀察,這個工法是合適的。河水清澈時,站在護水堤岸上觀察溪水淺淺的河床,偶爾會看到吳郭魚擺動尾鰭打造出大象腳足印般的產卵池,令人印象深刻。

下崙古徑上 雙榕連理枝

*從辛亥路七段20巷中港抽水站轉進巷道,一路東行,過光輝路即接下崙路

1994年,北市府要拓寬文山區下崙路,因而要砍除路旁的兩棵老榕。當年,一位八十多歲的張文碧老先生發起保護行動,他說他們張家祖先來此兩百多年,都沒有因為蓋房子而砍樹,為甚麼蓋馬路非砍樹不可呢?有樹多好,可以納涼,可以談天、、、

這個護樹運動,據「老樹爸爸─廖守義老師」分享說,該運動曾經獲得十多家報紙的報導,形成了一股護樹風潮,台北市因而有了老樹保護的法訂措施,張老先生的嘉德懿行,被傳頌至今。

位於下崙路34號的張慶望祭祀公業,是木柵地區的重要宗族張姓人家所擁有,也是被維護得比較好的傳統建築;建築木料是從中國福州渡海來台的,當年船運的停靠站就在景美女中西侧的景美溪邊,舊名港墘。

 凸鼻番仔嶺 萃湖伴古井 〈木柵公園一帶〉

木柵公園一帶地勢比較高,不容易引水灌溉,早年時節草木叢生,名為「牛山」或「牛埔」;北側木柵路一段341號〈靠近再興中學右後方〉有幾間日式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被日軍俘虜的遠東戰區盟軍高階戰俘層關在這裏,之後,本地鄉親就把此地名為「凸鼻番仔嶺」;據年長者說,偶爾會看到戰俘們在牛山上放羊吃草呢。

公園南側有個湖,叫做『萃湖』;萃湖旁有一口井,是先民們早年生活依靠的水源。

忠順小山丘 珍貴密碼藏

在忠順庭園旁的小山丘,有一叢林投,它是海濱的代表性質物之一。林投的種子被包在厚厚的纖維內,果實輕, 可以浮在水上;它的纖維很厚,可以防止海水直接接觸種子。這樣奇妙的設計,可以讓林投漂洋過海,登陸一個又一個島嶼。

林投的氣生根是強力的吸水管,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它們這項能力來自太陽;林投的葉子都長在樹幹的上方,每片葉子都伸向太陽,接受陽光吸收熱量,再將之轉換成為樹上一種強烈的吸水張力。

換句話說,「熱」使林投樹喪失水分,但也是「熱」使它們的樹根能夠更強力地吸收。再仔細觀察,會發現林投的葉子是順著逆時針方向,每隔四片葉子就繞著莖幹往上繞一圈;如此螺線環繞的形狀,不僅可以讓每一片葉子均勻地承受陽光,而且可以讓全身幾萬個刺,不會刺到自己。

這個小山丘還可以看見很多鵝卵石,它會是景美溪的古河床嗎?

雙忠集應廟 鎮拳山鯉湖

行腳來到木柵集應廟,集應廟主祀唐代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城的張巡和許遠。從廟宇大門的對聯探索時空意涵,十分耐人尋味:

分鯤島鎮鯉湖集安百姓

面牛山背猴嶺應接羣峯

對聯之中有鯉魚山、內湖莊、牛山等地名,就是本次行程走讀經過之處。

走讀終點─木柵國中,座落在木柵集應廟正前方。

林淑英完成於2015.04.25

*註一、參考《台北市志》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卷一城市篇

*註二、公學校的意思是:日據時代台灣子弟唸的小學

*註三、當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

*註四、當年台北市行政區域調整

播出日 2015.06.10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25536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