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民主化」的得與失—從馬英九想要教別人民主談起
2014/11/04 19:05:29瀏覽2587|回應4|推薦11

        由香港的「占中」行動,再度激起人們對民主問題的關注;馬英九的國慶談話,也再度標榜台灣的民主,認為可以做華人圈的示範。

自解嚴以來,台灣民主化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選出了三位全民普選的總統。台灣民主的成績到底怎麼樣?這實在是一個大問題。恕我孤陋寡聞,好像認真探討這一問題的並不太多。藉參加某一座談會的機會,我想很簡單的談一談這個問題。

        不可否認,台灣解嚴之後的民主化發展,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好處。首先就是個人的自由比以前增加了,政府不干預言論自由,資訊的取得、散佈都沒有什麼不合理的限制,集會結社十分方便,人人敢於捍衛自己的權益(透過媒體、議員等),人權意識提高,人權的保障、對弱勢的尊重等,也都提高了,老師不敢體罰學生,軍隊不敢凌虐士兵…,行政比較透明,各種程序都逐步客觀化,一般生活上需要與政府打交道的各種事項,都有客觀合理的流程,不用再奔走門路。凡此,都是「民主」帶來的優點,也是台灣人喜歡引以為傲之處。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台灣民主化帶來的問題。首先就是藍綠惡鬥。雖然台灣的主體意識空前強大,統獨意識形態之爭也漸趨微弱,但「藍綠惡鬥」卻一點沒有改善,這毋寧是非常奇怪的現象。我個人認為,就如同過去的共產黨所說的「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一般,對某些政客而言,區分藍綠也有「一抓就靈」的效果,因此不斷的在小事情上「上綱上線」,刻意製造、誇大藍綠之爭,以謀取個人的利益。由於「一抓就靈」的效益尚未用盡,所以政客們很難割捨這個慣用的招數。

        除此之外,台灣二十多年來,不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沒有大的建樹。「亞太營運中心」、「南向政策」、「兩兆雙星」、「六三三」等,全部落空。產業、稅制等重大政策受制於「民意」,拿不出一套方案。台灣的經濟,到現在還在吃「科學園區」的老本,而這是在蔣經國時代的規畫。文化方面,舉凡教改等,都是怨聲載道。職棒弊端叢生,熱情下滑;雲門舞集等具有光環的藝文團體,還是解嚴之前誕生的。本土化喊的震天軋響,但沒有出現一部有分量的小說、電影。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選出來的總統卻又都是令人不齒的。這不是非常奇怪嗎?

        人人都知道,台灣的民粹盛行;但如何改善,卻沒看到足夠的討論。在檯面上,不論政治人物還是媒體,無一不在迎合民粹。報禁開放之前,報紙的版面何其寶貴,但還有兩大報不時舉辦一些大型的討論會,邀請海內外的學者賢達,做閉門數日討論(非發表論文)。此情此景,早成絕響。如今台灣媒體已不忍卒睹,其低俗惡質不用我在這裡多說;媒體人自己也明白,裡外一片罵聲,但市場掛帥,依然故我,膻色腥的圖文、極盡誇張之能事的標題、過度簡化而偏頗的內文,絲毫沒有改善,而閱聽大眾卻已逐漸習慣。

        總之,台灣在「小確幸」的方面,如特色產品,個性化產業等,都相當出色。我想這是個人自由空間受到保障之故。但在大的、關乎國家發展的議題上,卻是一團糟,沒有方向,毫無建樹。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台灣人似乎並不在乎這樣的現象,似不認為自己的「民主自由」需要檢討改進,而總是沈浸在「民主典範」的自我陶醉之中。

        從文化理論上來說,一個非自生的制度(如民主),要能健康發展,一定要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產生某種修正性的創造,成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維持文化的一貫性。我們的本土文化,其核心當然就是儒家文化。那麼,台灣的民主發展,與儒家精神有很好的結合嗎?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儒家講究尊師重道,請問台灣民主化二十多年,「尊師重道」的情況如何?我想「每況愈下」四字並不為過。如今為師者在諸多奇怪制度的壓迫下,亦多失其所信所守而不能自尊自信了。再如儒家最重視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之「自省」的精神,在今天還能存在於民主社會之中嗎?遇到事故,似乎每個人都要拼命指陳對方之不是,把自己武裝起來,才能保障權益;所謂的「公道」要靠自己爭取,會爭的人才有糖吃;請問這是中國人心目中有道德風教的社會嗎?平時都很客氣,一遇到問題就張牙舞爪;媒體天天在罵人,不斷煽動對立,萬方有錯都是別人的錯,…繼續發展下去,我看律師充斥,動輒上法庭的「美式生活」離我們不遠了。(或已經來到了?)

        問題大家都看得見,但原因在那裡?根本性的原因是什麼?大哉問,恐怕學者們可以引經據典長篇大論地提出很多看法。在這裡,我想我只能直說結論,提出個人的一得之愚。

        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力的衰弱,也就是集體性的「失教」。「教」是中國的老傳統,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是人類文明、文化理想的提醒與講明。在西方傳統,這是宗教的任務。在中國,即讀書人「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之「任務」所在。

古代權力集中在皇帝,君子要行道於天下,繞不過皇權。於是,君子用正道說服皇帝,向皇帝講道理,犯顏直諫,是謂忠臣。當然,另有一批小人,用私慾引誘皇帝,導皇帝為邪辟享樂,自己也順便分杯羹,是謂佞臣、奸臣。如今,皇帝沒有了,最高權力分散在全體國民的選票上。政治人物想要「得君行道」,就必須得到選民手上的選票。那麼,請大家看看各種博取選票的手法,你覺得他們是「忠臣」還是「佞臣」?整體的文化自信、自覺衰弱了,選民就如同古代的庸主、弱主,忠奸不辨,怎能不是奸人當道、佞臣得勢?古代還有信守儒家理想的忠臣出來教育皇帝,拼命死諫;現在政治人物媚俗之不暇,還有那個膽敢教育選民?

在民主社會,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所以我們不要有人再「作之君、作之師」地高高在上的教訓我們。應當由我們自己教育自己,自覺覺人,相互提攜共進於道;此誠民主之樂土。然而,如此之理想並沒有在台灣出現,台灣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是劣幣逐良幣,凡有所異見,則相互攻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相率沈淪但求一「爽」。民眾無力教育自己,社會遂不能自清自淨。凡此,乃集體失教,總體文化力衰弱之故。

        因文化力衰弱,台灣人看未來,並無文化理想之提撕;看過去,亦無歷史延續之承擔。學之不講,德之不修,富而無教,自斷文化慧命,只能孤懸於單薄之當下,不自尋放縱逸樂不可得也。

        所以,說到底,「去中國化」是衰敗之根。由於一般人無力區分政權與文化,而有心人刻意誤導,多數學者唯歐美馬首是瞻,民族文化意識本就淡薄,而有正見之學者聲音微弱;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台灣大勢如此,不免令人悲從中來,深以為憂!

        從「教化」的觀點看,民主是中性的。民眾能不能透過民主制度的運作而自我教化,就看民眾的文化自覺之深淺與文化根底之強弱。「去中國化」無疑是在刨我們文化的根,使我們失去數千年歷史文化之沾溉,而成為會思考的機械人、經濟動物。如此,再好的民主制度,也只能反映出人們的貪婪、自私、與精於算計。

        「民主是個好西」,是邪?非邪?「民主」好不好,就看我們對「什麼是好」有沒有足夠的文化自覺。有,則以民主對個人之尊重與制度的客觀性,當然有助於反出映出「好」的一面;若沒有,則民主又何嘗不能成為自我膨脹、聚眾要脅、人欲橫流之藉口?馬總統想要以「台灣民主」自傲於兩岸三地,「太陽花」想要去香港當軍師,我看還是謙虛一點好。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agull77&aid=18692482

 回應文章

想說就說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10 23:57

三樓的,就憑你這點見識,就敢大言不慚,你不丟人嗎?


何加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05 21:22
    儒家文化並不是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創造出一個長達2千年封建、專制、保守的中國,台灣不需要儒家文化,而是需要一個結合各家之長的文化,才可以符合海島的生命力。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2014/11/05 20:27
佩服。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05 00:57

民主制度本身優劣並存,至今只是普世化而已,一般人卻視為普世價值,對之推崇無比。

況且,從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歐美的富強和文明是西方理性革命後追求文明與發展工業的產物,富強和文明早在西方帝國主義時代就已產生和存在,是先於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實之前,現代民主只是附著於西方現代富強和文明的末期產品,民主並非西方現代文明的原動力。也就是說民主只是西方富強和文明的末端成果並非根由,民主政治對西方富強和文明的實質貢獻和影響其實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