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牟宗三先生的分析論斷到底對不對?——從一段25年前的往事說起
2016/12/19 00:27:58瀏覽1145|回應0|推薦1

先抄錄一段舊文(此文收在《牟宗三先生紀念集》中):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十七日的下午,我從中壢上課回來,至台大醫院看望牟先生。財貴

兄也在那兒。牟先生精神已好多了,坐著輪椅,要到六樓的文藝走廊看看,財貴兄和我陪

同。牟先生指著一幅字,要我唸唸;那是草書寫的朱子的句子,上書: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心稟此理然後有性心稟此氣然後有形。

 

我大抵還能斷句。他問我這裡面有什麼問題,有什麼錯?我說「生物具也」少個「之」字

。他問還有呢?我毫無心理準備,一時緊張,答不上來。財貴兄向我暗示一下,我才說「

心稟此氣」不大通。老先生問該當怎麼改?我真答不出來了,財貴兄告以牟先生說,此二

「心」字皆當是「必」字。牟先生問,你看這句(「是以人物之生」以下)主詞當是什麼

?我不敢答,老先生自己接著說,該當是「人物之生」;假如下面是「心」字的話,就有

兩個主詞,不合文法。他說朱子寫文章,清清楚楚,很有規模,句句都通,都合文法;王

陽明也是。濂溪程子等就差一點。如果是「心」作主詞,則前面該當是「是以人物之生也

」,有個「也」字;但是如果是「心」,則「心稟此氣」講不通。

 

牟先生的分析到底對不對呢?我當年就想去查,但想到朱子的文獻浩如煙海,到那兒去查呢?(有這樣的想法,可見當年學術水平是多麼的低落,連一點治學門道都不懂。)也就作罷。近日偶然想起此事,覺得如今網路如此發達,谷歌大神無所不能,何不就問問谷歌?(有這樣的想法,可見治學功力毫無長進,真是慚愧。)於是,就用起關鍵字搜尋啦。一搜之下,找到兩條;一條是李石岑的《中國哲學十講》,一是馮友蘭的《新原道》。這兩書中,都引用了朱子此條,也都證明牟先生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因為搜出來的是這兩部書(而不是別的),於是又引起了我一點其他的興趣。

一、                李石岑的書成於民國二十年代,他不是朱子專家,所以他書中的此條材料,並非引自朱子原書,而是轉引自明代丘濬的《朱子學的》。而從馮友蘭的書中,則得知此條出自《朱子文集》中的〈與黃道夫書〉。既然馮書有引,那麼,此條可能被轉引的十分普遍(終於有了那麼一點點的學術敏感),於是,就想查證一下各家的《哲學史》中是否引用此條?

二、                一查之下,發現,馮友蘭、勞思光、蔡仁厚三位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皆引用了此一條文。那麼,牟先生自己的書,是否引用到此條?於是,再查。發現,近代的大家,錢穆《朱子新學案》,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皆引用了此條,劉述先的朱子學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也引用了。唯獨牟宗三《心體與性體》未用。這就有點意思了。牟先生《心體與性體》第三冊雖然專講朱子,但並非對朱子學作全面反省,而是十分有針對性的從〈中和舊說〉、〈中和新說〉、〈仁說〉等線索來界定朱子學的性格。至於朱子「理氣論」等不會出現理解錯誤部分,就只有很少的篇幅。

三、                查完了當代學者,那古代學者呢?丘濬的《朱子學的》,並非十分有名的著作;而像是《宋元學案》、《近思錄》(江永註)等,是否引用此條呢?一查之下,有點意外,此二書皆未引用。(近思錄為朱子所編,集北宋四子之言而成。而江永之註,則又將朱子之言納入註中,故《近思錄》一定要在「江永註本」中才能查到朱子之言。)再查王白田的《朱子年譜》,則有。查清初李光地所編之《性理精義》,也有此條。

四、                以上,能代表什麼意思呢?我也不知道。哈哈!朱子之言太多,講到「理氣」的部分,類似的意見非常多,未必一定要用到此條。但看來,近代學者引用此條,可能以馮友蘭為嚆始。大家治學,自然朱子之書要通讀;但後生小輩如我等,就可能在大家的書中間接轉引了。是以此條在論文中被引用的比例頗高。(做學問也是有竅門的。哈哈!)

五、                再說說查資料的心得。現在谷歌大神雖然好用,但直接從谷歌查,還是有所遺漏,最好能進入搜羅比較完備的電子書平台來查找。中研院有古籍數位化的網站,但只有《朱子語類》,未有《朱子全集》。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則頗為齊備,且系統設計頗佳,很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網址:http://ctext.org/pre-qin-and-han/zh)蓋要查找古、今人所編的資料書,因有分門別類,(此條很明顯地是在談「理、氣」)在如《性理精義》、《近思錄集註》等書中翻檢,並不難找。但若要在像《朱子年譜》之類的書中尋找,若不透過電腦,則只有人工一頁一頁的查了。還好,前述網站已有數位化的《朱子年譜》,故很快就找到了。

六、                最後,因為牟先生的書中完全未引此條,自然更未引之為論述的依據,故牟先生看到此條時,印象不深;故而依據文法分析以斷其非,再依義理解析而論其錯處本當為何字,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若牟先生早就熟知此條,則在已知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再做如此之分析,則不免有故弄玄虛之嫌。透過以上的一番工夫,雖然得知此條是在論述朱子學問時常見的條目,但也確定牟先生未曾引用,故而證明了牟先生隨機而作之分析論斷是十分的準確。大師的思維路數,雖係牛刀小試,但亦藉此而垂範。

以上六點,聊供同道一笑。        2016/12/18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agull77&aid=856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