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冰箱壞掉而引發的聯想
2018/08/19 01:48:11瀏覽1402|回應0|推薦1

上個禮拜家裡冰箱壞掉。

倒也因為冰箱壞掉而有一些雜七雜八的聯想。

 

冰箱壞了,是上周末早上發現的,完全不冷了。

老爸老媽對冰箱的依賴很深,什麼東西吃不完就拿去冰,捨不得丟的那樣。

冰箱故障就很緊張。

打電話給當初買冰箱的店家,沒有得到立即的回應,於是又急著打電話給品牌的客服。

當天下午就安排師傅來維修。

是電子零件故障,師傅調整了工廠模式,說晚一點就會有冷度,稍等可以先拿去冰了,過三天替換的零件才會到,只要這兩天不要太頻繁開冰箱就好了。

當時老媽對師傅的服務很滿意。

然後就在那裡唸,這個當兒子的都不會修冰箱,看人家多厲害。

又說那個誰誰誰也會修冰箱和電器,人家有專業技術,怎麼不多學學那樣。

唉,傻蛋不會修理這些機器是正常的好嗎?

年紀大的人似乎特別喜歡修理電器吧,東西修理好的成就感似乎非理性的高呀!

所以就是國產家電品牌救援成功,服務良好品牌形象加分,故事結束了?

 

結果,當天晚上,打開冰箱看了看。

喔,完全沒有冷,冰箱裡面的溫度比外面的室溫還高。

表現再專業,服務再週到,問題沒解決還是沒用。

隔天星期天,又繼續打電話追殺,與找那些會修冰箱的朋友來幫忙急救。

主機板零件故障,這就不是傳統冰箱故障的手段能修的。

星期天沒有師傅加班,所以也只能請廠商隔天先來看一下,也就是提早一天而已。

完全不冷,甚至比室溫還熱的冰箱,裡面的食物當然是壞得差不多了!

隔天傻蛋上班,回到家時冰箱已經有冷了。

同一個師傅,說是用同樣的操作,只是週六時意外程式跳掉,他也沒辦法。

再隔天,零件換好後,冰箱算是修理好了。

 

關鍵時機點是第一天的維修。

如果剛調整好時,多花點時間確認下有冷度,食物就不會壞得那麼徹底。

就算知道修不好,也有機會可以先拿去請別人幫忙冰,老媽也不會因為一堆食物壞掉而緊張難過。

多確認一下,把事情做好,整體的成效與體驗會差很多很多吧。

 

以上是冰箱壞掉到修好的歷程,很無聊,也沒什麼值得記錄的重點。

 

傻蛋想要紀錄的是別的聯想。

 

其實傻蛋對家裡冰箱總是滿滿的這件事是不太滿意的。

或許是老爸與老媽的習慣吧,怕煮太少吃不夠,總是煮得太多。

又怕吃不完浪費,不是硬撐著吃完,就是放到冰箱裡下一頓再吃。

這種習慣很悲劇。

常常要吃上一頓剩的,或是不那麼新鮮的舊食物。

不吃完,就是會再冰箱冰上好幾天,直到徹底臭酸才會變廚餘。

所以冰箱幾乎總是滿的,原因大概是這種習慣吧。

如果每餐都只煮剛好吃完的食物,都不要剩,也就不用吃剩菜,幸福感會提升很多吧?

但老爸老媽的生活習慣哪有那麼容易被改變?

 

另外冰箱容量的大小也是個可以省思的點。

老爸老媽偏愛大容量的冰箱。

冰箱也總是滿的。

但,冰箱裡常常藏有神奇的東西。

例如去年夏天的冰棒之類的。

那些誰誰誰送的手工醃漬罐頭之類的東西更多,製造年份基本上不可考。

特別是老爸,似乎對冰箱有特殊的信仰,冰箱裡特別是冷凍的食物,就是不會壞的。

以前還有在整理冰箱時翻出不知道放了多少年的冷凍年糕這樣的東西。

傻蛋相信本就不算小的冰箱就算再大十倍,老爸老媽一樣能裝得滿的。

冰箱如果容量只有一半甚至更小,那些神奇的東西就沒有得藏了,或許會更好?

所以說,有時候,並不是越多就越好啊!

 

另一個議題是冰箱的進與出的經濟角度思考。

小時候家裡算稍微窮點吧,吃飯也是要省的。

印象中小時候常常吃醬油麻油沙茶醬拌飯,或是糖拌稀飯,也就管飽吧。

有如布丁之類的甜點可以吃就很高興了。

供給小於需求的時代吧。

但後來經濟上沒那麼拮据後,老媽又特別重視吃飽這件事,就變成了供給大於需求了。

家裡就那幾口人,每個人的食量也是差不多穩定的,有變化也不會變化太多。

買菜要買到管夠飽。

又拒絕不太掉鄰居或親戚送的食物。

加上老爸又常常任性的買自己臨時起意想吃的東西。

所以,東西常常是吃不太完的狀態。

冰箱也因此一直都是滿的。

所以啊,吃飯時最後吃的話,沒把剩下的菜吃完,會有罪惡感。

而那常常是吃太飽,需要幫忙把剩下的份量吃完。

而有些菜基本上只有傻蛋會消化,例如豬排,如果今天不吃完,也不會有別人吃,下一餐,下下一餐,直到吃完或壞掉為止。

第一餐是美食,第二餐還湊合,若放到第三餐以後,那就不太妙了。

老媽常常因為要每個人都有一份的公平而煮很多份,最後都得傻蛋負責處理,所以很是悲劇。

喔,和老媽協商,能不能不要一次煮那麼多?

不行呢,家裡有個沒煮她的份會喊偏心不公平,煮了她的份又愛吃不吃的渾蛋,傻蛋不幫忙彈性增加消費一下,老爸老媽就得要吃更多隔餐剩菜了!

 

這和經濟上的生產消費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經濟似乎就和傻蛋家裡失調的冰箱生態差不多。

食物的來源過多,生產過剩。

而消費能力有其上限。

不是為了沒東西吃,吃不飽,怕惡肚子而煩惱。

而是為了吃不完的浪費,與剩菜的處理,和料理人的尊嚴和節儉的道德良知之間的糾結而痛苦著。

過多的食物,不見得帶來更高的滿足安全與幸福感,僅僅是習慣和心態的不同,也能淪落到常常煮新的吃舊的悲劇循環與浪費的道德掙扎。

同樣的道理,供需失衡下,多未必就是好,貿易戰的形式變得讓古代人匪夷所思的程度,這到底是在搞什麼?

其實不是資源不夠啊,而是生態與系統運作有病,就像傻蛋家裡冰箱總是滿滿的,常常都要優先吃快過期腐敗的食物那樣吧?

傻蛋家裡的問題其實想解決也好解決,提高外食比例,或冰箱換個小到沒法冰剩菜的程度,總之只要目的明確,如不想循環吃剩菜,目標清楚,要找改善方式真心不難。

不過若要解決經濟面的宏觀問題,就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了。

除了知道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之外,經濟問題到底要解決什麼,有沒有個核心的共識與整體目標方向,只怕都是個大問號吧?

連想要什麼都搞不清楚,又怎麼有辦法解決問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1427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