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藥類藥粥-蘆根粥、牛蒡子粥、淡竹葉粥
2012/01/13 14:50:21瀏覽550|回應0|推薦1

作者 : 東依士  王獻華

39‧蘆根粥

蘆根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蘆葦的地下莖,蘆根粥在《千金方》中有所記載,是用蘆根和米煮成,具有清熱,養胃,生津止渴等功用。適應症:熱病津傷、煩熱口渴、舌燥少津、胃熱嘔逆、肺熱咳嗽和肺癰肺痿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鮮蘆根100~150 克,洗淨切段去節,入砂鍋內,加水300 毫升,煎至200 毫升,去渣,選用北粳米50 克,再加水250 毫升左右,同煮為稀稠粥。每日2~3 次,稍溫服食。

論治解說:
蘆根性寒而甜,善清肺胃氣分之熱,生津止渴,同粳米煮成稀粥,具有清熱而不傷胃,生津而不戀邪的特點。祖國醫學認為,肺胃為溫熱常犯之臟腑,邪熱犯胃,灼傷胃津,則津少口渴,影響胃氣通降,則上逆為嘔,熱邪犯肺,清肅失職,而為咳漱,或咳吐膿血而為肺癰。或肺熱葉焦而致肺痿。所以常用於溫病熱邪傷津而兼有心煩口渴之症。以其清胃能止嘔噦,故為胃熱嘔吐常用之藥,借其清肺部熱毒之力,又可治療肺癰吐膿之症。因有生津潤燥之功,故而能治葉焦肺痿之病。

蘆根粥中,若加入竹茹少許同煮,不僅清胃止嘔的療效增強,而且對胃的刺激亦可減少,還能養胃和中,真可謂是相得益彰之妙也。
蘆根粥和天花粉粥因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但蘆根粥偏入肺,兼有清宣肺熱,治肺癰肺痿之症;而天花粉粥偏入胃,兼有解毒,消腫排膿生肌的作用。

現代研究:
本品含天門冬素、蛋白質、葡萄糖、薏苡素等物質。藥理實.證明,蘆根能溶解膽結石,治療黃疸,還可為魚、蟹、河豚中毒的解毒藥。

注意事項:
蘆根粥宜稀薄為佳,服用爽口,對胃寒嘔吐、肺寒咳嗽的病人,不可選用。

40‧牛蒡子粥

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種子。牛蒡子粥在《奉親養老書》中有記載,是用牛蒡子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疏散風熱、解毒透疹、袪痰利咽的功效。

適應症:
外感風熱、感冒咳嗽、咳痰不爽、咽喉腫痛、麻疹透發不暢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檗牛蒡子15 克,加水200 毫升,煎至100 毫升,去渣,再選粳米50 克,冰糖適量,加水400 毫升,煮至米花粥稠為度,每日2 次,溫熱服食。

論治解說:
牛蒡子辛苦微寒,善入胃肺二經,粳米甘平氣香,善入脾胃二經,二者合而為粥,氣香微苦,雖苦而不礙口,香氣入鼻,善誘食慾,借牛子之辛散苦泄,疏散風熱,而解熱毒,透發之中又有清泄之功,開肺氣驅邪氣,又有透疹之意;借米穀之力,散中有補,扶助正氣,袪邪氣,以致袪邪而不傷正,扶正而更易袪邪。

現代研究:
本品含牛蒡.、脂肪油、維生素A、維生素B1 及生物鹼等。藥理實驗證明,它有解熱利尿作用。並有解毒治瘡通便的功效。因此,常把它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咽喉部急性炎症。

注意事項:
胃寒、氣虛、便溏者慎用。

41‧淡竹葉粥

淡竹葉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葉子。主產於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淡竹葉粥在《太平聖惠方》等書中已有記載,是用淡竹葉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的功效。

適應症:
溫熱病中心火熾盛,口渴多飲,心煩目赤,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便短赤,或淋痛(包括急膀胱炎)等。

煎煮和服法:
每次用淡竹葉30 克,煎湯去渣,以淡竹葉湯代水,入北粳米50 克,冰糖適量,煮為稀粥。每日早晚,稍溫頓服。

論治解說:
淡竹葉甘淡而寒,入心胃小腸三經善清心胃實火,引熱下行,邪從便去。心升竅於舌,與小腸互為表裡,心火獨熾,則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心火移熱於小腸,必小便短赤,淡竹葉與粳米為粥,入胃進腸,清心利尿,心火去而諸病除,且胃氣無傷,確可稱為清上導下之品。

《太平聖惠方》中載:「治小兒心臟風熱,精神恍惚,淡竹葉一個,粳米一合,茵陳半兩,上以水兩大盞,煮二味取汁一盞,去滓,投米作粥食之。」這小兒心臟風熱,精神恍惚,正是心火熾盛,高熱抽驚之症。
淡竹葉其清心除煩作用,是通過利尿而解除的,因此,與粳米煮成稀粥後,不僅可養胃氣,亦可增強其利尿作用,從而深得其前人的配伍之妙也。

現代研究:
本品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藥理實驗證明:淡竹葉有解熱利尿利用,其增加尿量作用較弱,而對增加尿中氯化物排出的作用較強,
並且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注意事項:
1、竹葉有兩種:一種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全葉;另一種是禾本植物苦竹或淡竹的新鮮葉片,叫竹葉,別名也叫淋竹葉,系兩種不同植物,但其清心除煩,利小便的作用相似,臨床上常常互用而混淆。所不同之處,淡竹葉利尿作用較好,兼清心熱;而竹葉清心火力量較勝,且能涼胃,煮粥時可以辨證選用;
2、淡竹葉粥宜稀薄為佳,粥量宜多,以便利小便;
3、素有胃寒及無熱症者忌食。

本文只提供資訊不負責醫療行為, 為確保安全,最好在醫師指示下進行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yangsogo&aid=602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