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5.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析譯◆ 葉慶賢編輯
2009/12/30 04:02:22瀏覽74033|回應1|推薦18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析譯 2009/12/30

 

長江一出西陵峽南津關,兩岸山勢坦蕩,面驟然展寬,進入平地

原文: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北合,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捨。濤瀾洶湧,風雲開合。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機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捨,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楚襄王宋玉景差蘭台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竊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蘇轍記。

主旨:讚揚亭主張夢得之隨緣自適,不以謫為患,而自放山水之間的豁達胸襟;慰藉兄與自己遭貶之失意,勉勵後人面臨挫折時,應效法氏坦然自得,不以物傷性的曠達,開闊胸襟器度。

析譯:長江出了西陵峽(掙脫了高峽深谷的束縛)才得以進入平地,這時它的水勢奔騰舒放,不受拘束;自南匯集了江、江,自北又匯聚了水、水之後,其水勢更顯得壯闊;到了赤壁前面,各方面的水流匯聚灌注,波浪滾滾,像是無際的海洋。清河郡張夢得先生貶官後居住在齊安郡,就在其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水流動的美景;而我哥哥子瞻,給這亭取名叫「快哉亭」。

說起快哉亭可以觀賞到的範圍:長江南北約百里,東西約三十里(亭之視野遼闊);江上波濤澎湃(俯景),天上風雲散聚迅速(仰景)(景觀總括之語:瞬息萬變,氣象萬千)。白天,船隻在亭前往來穿梭;夜晚,魚龍在亭下悲鳴嚎叫,景物變化迅疾,令人驚心動魄(飽受震懾驚嚇),不能長久地佇足欣賞。現在竟然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舉目望遠就可看個心滿意足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丘陵蜿蜒起伏(山巒疊嶂秀麗),草木成行成列(萬物生長,繁茂盛美);當煙霧消散,陽光普照(天晴)時,捕魚、打柴的村民之房舍都可用手指數出來(雖是遠望之景,依然清晰可辨),這就是它何以被取名為「快哉」的原因啊!至於那綿亙沙洲的水岸邊,古城的遺址上(指此為三國國舊有城池),曾是當年赤壁之戰時曹操孫權相互稱雄傲視(二人皆有雄心爭霸天下,想氣吞對方),周瑜(曾破曹操赤壁陸遜(曾襲關羽荊州,敗劉備夷陵,破魏將曹休於城)率兵馳騁戰鬥(勇武豪邁、展現才能)的地方,他們那些流傳下來的風範和事跡,也足夠使在世俗之人稱快(鼓掌叫好)

從前楚襄王(即楚頃襄王,名懷王之子)帶著宋玉景差等侍臣在蘭臺之行宮(遺址在今湖北鍾祥東)遊玩,有一陣風吹來,颯颯作響,楚襄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道:「使人多麼涼快舒暢啊這陣風!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嗎?」宋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罷了!百姓怎麼可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倒反,反諷修辭,看似讚美楚襄王英豪的氣勢,但實際上是諷刺楚襄王不知民間疾苦,未能與民同樂)宋玉此番話在這兒大概含有諷喻的意味在裡面(出自宋玉〈風賦〉)說到風其實並沒有雄雌之區別,但人有是否得志、受到賞識重用的不同(波瀾一:暗喻他們三人遭受貶謫的原因是:不遇──這不過是自我寬解之言)楚襄王感到快樂的原因,和百姓感到憂愁的原因,這正是由於人們的處境際遇有所差別(判斷句),而跟風又有什麼關係呢?(波瀾二:人之境遇不同,故憂樂殊異,與風無干,足見外在的事物並非是「快」與「不快」的決定性因素。)

有涵養抱負的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能坦然自得,那麼,到那裡心情能不悲傷憂愁呢(激問;不能通達事理,必憂傷相隨)?假使他的胸懷能坦然自得(心情舒暢平靜,無顧慮)不因為外物(指境遇之影響),而傷害到自己的本性(天生的靈性智慧),那麼,他到什麼地方去會不感到愉快呢?(互文參照:「將何往而非病」與「將何適而非快」)現在君不因被貶官而感到憂傷煩惱,利用處理公務(徵收錢穀、管理財務行政等事務)的餘暇,把情感、生命寄託於自然山川美景中,這說明:他的胸懷(內在修養)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肯定亭主君之超越物我,能自我調適)。即使住在用蓬草編門,用破甕作窗的簡陋屋舍裡(處身於窮困環境),都沒有什麼不快樂的,更何況是能以長江的清澈的水洗滌心胸,引西山的白雲來作伴,盡情地享耳目的美景來自求安適(自我調適)(肯定君之能坦然自適,無所不快)?若不是這樣,那連綿的峰巒,幽深的坑谷,廣大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樹,清風拂搖,明月映照,這些都會成為宦途失意的文人(滿腹牢騷)和深思之文士(有家難歸)感到悲痛哀傷、容貌瘦損以至無法忍受的景致(騷人思士常觸景傷情、痛苦難堪,因內心不能坦然自得),哪裡看得出這些是令人暢快的呢?(肯定氏超卓過人異於騷人思士,而快此之景觀)元豐六年十一月初一蘇轍記。

分段大意與結構分析:

首段:()建亭──先敘景後人事。

一、長江浩蕩奔騰非凡之象,寫一亭之勝景,以營造「快哉」氣勢:以層遞法鋪寫,遠溯江流之勝,使江水流勢愈寫愈加壯闊:「奔放肆大」「其勢益張」「與海相若」。

二、引出建亭者、建亭緣由、建亭地點、建亭目的、以及命名者。

三、點出題名「快哉」二字作為全文眼線,以統貫下文,使亭名、勝景結合為一。明示君建亭之意,隱出兄軾勸諭之心

二段:()亭景──先敘景,後人事:承上段「以覽觀流之勝」,詳述亭上所見之景觀;亭上懸想歷史事蹟,緬懷三國史事,足以稱「快」於心

一、實寫:空間視野之雄奇遼闊,時間變化之瞬息流轉,令人稱快

()亭之所見範圍: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景觀總括:濤瀾洶湧(俯景):描繪出江流之迅猛;

風雲開闔(仰景):寫天上浮雲的聚散無常、變幻不定。

與當時之生存環境一樣,政治上新舊黨爭的政權迭替,使一生仕途之起落,正如風雲的變化莫測;而此等得與失之間的心緒,恰若洶湧的浪濤,在之心中翻騰不已。

近景:日景-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視覺);

夜景-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聽覺):

文人謫居於此,心情是落寞、感傷,所聽者無非是令人更加悲傷的聲音,此乃作者主觀感受而發,為後文「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埋下伏筆。

觀此勝景的感想是「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几席上飽覽山色水光;

遠景:西望之景──西望武昌諸山,……皆可指數。雖為遠望之景,然從亭中依然清晰可辨,逶迤秀麗沖淡上述近景的駭目驚心狀景。驚駭之餘又從自然景色中得以舒放。

二、虛寫:在亭上懸想三國時代豪放之歷史事蹟,亦令人稱快。

運用具體形象語言,將江山勝景展現在讀者面前,亦緬懷三國英雄的史蹟。

()「睥睨」:生動繪出「志在千里」、「壯心不已」的曹操,與「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的孫權,二人皆有雄心欲霸天下,所以在赤壁之戰中,相互傲視對方。

()「騁騖」:將孫吳的將領周瑜陸遜二人之勇武、與敵軍作戰的豪邁,均鮮活地呈現出來。周瑜曾破曹操赤壁之戰,而陸遜曾在荊州襲擊關羽,敗劉備夷陵,且又破曹魏曹休城,之後當他整軍路過武昌時,孫權令左右以御蓋覆在他的身上。

三段:()亭名出處──先敘後議,由敘事寫景轉為議論

一、徵引宋玉〈風賦〉典故:借評論宋玉之見解,巧妙地引出「快哉」二字的出處,為下段文旨預留伏筆

二、宋玉楚王之間的問答,另生波瀾:

深義一:他們三人遭受貶謫的原因是:不遇──這不過是自我寬解之言。

深義二:人之境遇不同,故憂樂殊異,與風無干,足見外在的事物並非是「快」與「不快」的決定性因素。其中關鍵往往是──個人境遇之順逆

※修辭:諷刺又稱為「反諷、倒反」,是指運用一定的語言表達方式,顯示事物內部的不協調性,暴露其荒謬可笑的本質,以貶責、否定該事物或事務的某個方面的技法。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象和事實的對比,表面上講的是一件事,骨子裡指的是另外一件相反的事。「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文句,表面上看似讚美楚襄王英豪的氣勢,但實際上則是諷刺楚襄王的不知民間疾苦,未能與民同樂。

※「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為抽換詞面之錯綜修辭,這是為求變化,將上句的「異」,在下句抽換成意義相同的「變」,使文句不致貧乏、重複。

四段:()敘亭名之寓意──點名題旨所在

一、生發議論:泛言士之「快」與「不快」的關鍵──內心是否坦然自得。

二、說明張夢得之「無所不快」的原因──能不以謫為患,坦然自適。

三、反面立論:說明張夢得之勝於「騷人思士」者多矣

修辭:互文參照:「將何往而非病」與「將何往而非快」。

反問(反詰、詰問、激問):此為設問修辭中的激問修辭格,因帶有反詰語氣,故亦稱為「反詰」。「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增強語式的修辭方式,叫做反問。分為兩類:一為「用否定的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以及「士生於世,使其中不坦然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自得,將何往而非快」二處反問讀者的方式,皆屬「用否定的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類型,逼使文氣為之暢勝、有加強語氣之效。一為「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引言:古之仁人莊士在大環境不利時如何自處?他們大抵是儒家「無入而不自得」的傳統,從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至范仲淹發揮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至本文的「不以物傷性」,皆是一脈相承的觀念。古時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屢受貶謫之苦的士大夫,在顛簸宦途中常在省思「如何保持自己心靈的澄明」,此即本文所寓藏之深義:曠達的人生,來自高遠的視野;唯有努力自我調適,心中坦然自得(坦蕩曠達,自我領悟事理,保持舒適、自在和快樂),不為外物所役使,才能迎戰外在的橫逆。

生氣會讓人失去理智,因而做出無意義和冒險的舉動,最後讓自己後悔不已。不高興的情緒、負面的往往會對我們的身體、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以下幾件事可千萬別在生氣時做!

一、在社群網站上發洩你的憤怒情許多人喜歡把自己的心情點滴po在社群媒體上,不過把自己的不愉快po上去讓大家都知道,這可會一不小心就留給別人你是個愛抱怨的人的印象,而且還可能毀了你們之間的情誼。除此之外,當你想找人訴苦時,可要慎選對象,否則可會讓有心人有造謠的機會。

二、做決定要下決定前一定要很冷靜考慮清楚,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因此,如果你心情很差,這時很可能會因一時衝動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所以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做出重要決定。

三、遷怒他或許你自己沒有意識到,當你心情不好時身邊的人常會莫名其妙的「掃颱風尾」,這樣的情況對你的人際關係可不是好的影響,要減少這樣情況的發生。

四、當你生氣時能不開車或騎車就不要,因為此時的你正處於「失控」的狀態,一不小心就會因衝動就撞到或被撞到,別拿自己和別人的生命開玩笑,這可會讓你後悔一輩子的。

五、染上惡習:憤怒的情緒會毀了一個人的意志力,因為你會想利用抽菸和喝酒來麻痺自己的痛苦,千萬別這樣做,這可會讓你毀於一旦,最好還是用運動來釋放自己的怒火吧,既健康又紓壓!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別讓自己成了憤怒的奴隸,這才是擁有幸福、快樂人生的不二法則。

題解:本文出自《欒城集》,此本著作係蘇轍親自輯訂的詩文,共八十四卷,主要收錄哲宗元祐以前作品。因氏先世為欒城人,且曾任官中奉大夫護軍欒城縣,因以題書名。

文體:此篇屬雜記類,是一篇山水遊記,究其內容屬樓臺亭閣類、因物詠懷,借題發揮感悟的遊記,寓有勸戒之義與慰勉之情,融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為一體。

寫作背景:仁宗嘉佑二年(1057)蘇轍十九歲,與兄同榜中進士,時任主考官者為歐陽修。母氏旋病卒,即返家守喪,期滿赴京候官。留京期間,曾拜謁,欲與韓琦會面,寫了一篇〈上樞密太尉書〉;23歲舉直言極諫科時,因其〈御試制科策〉中指斥仁宗歌舞飲酒,優遊無度,不問朝政,不恤民情,以出言不遜被列為下等,授商州(今陝西)軍事推官。

神宗即位,上書反對青苗法,認為地方官吏從中漁利,因而建議修法調整,得罪王安石,出為河南府(洛陽市)推官。元豐元年(1078)因為作詩譏諷時政獲罪,幾至於死,上書請求以其官職為兄贖罪,被貶為筠州(江西省高安縣)監鹽酒稅。第二年八月,蘇軾被捕,同年十二月獲釋,隨即被貶「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又明年,清河人士張夢得(字懷民),也被貶來黃州擔任通判之職。東坡夢得兩位同是天涯淪落人,惺惺相惜,交遊密切,〈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即蘇軾夜訪張懷民閒適生活的記載,時為元豐六年(西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初,張懷民寓居在承天寺;之後他便在寓所西南臨江處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亭成,蘇軾宋玉〈風賦〉「快哉此風」裡的「快哉」二字,為之命名,張夢得蘇轍寫了這篇〈記〉。

作者: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號穎濱遺老。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人稱「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代的韓愈柳宗元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初朱後最初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後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文章風格思想:

之文,有汪洋淡泊,秀傑深醇之氣。在文氣上,之散文結構嚴謹,語言質樸,然語氣常在磅礡氣勢中間以徐緩,常使其文情境極為高妙。

本文雖題名為「黃州快哉亭記」,實則借題發揮。時張夢得氏兄弟皆處貶謫在野、不得志之窘況,氏與大二人均謫居黃州,而小筠州,三人堪稱「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惺惺相惜之情自不在話下。實則本篇始發為文時,之心境與兄、氏同樣已具開闊胸懷。

文人在學術思想上較前朝更為崇文尊儒,朝皇室又向有「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國理念,這種重文輕武的文治現象,使朝士人更汲汲於科舉取士。一旦考取,發派任官,自詡此後將大展鴻圖,能為天下蒼生興利除弊;相對地,若是貶官不為朝廷所重用,則其心中的憂思、懣憤,又豈是文人志士所能承擔?北宋士大夫普遍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精神,他們對參政有強烈的使命感,因此官場是士人生活的鵠的、理想價值的寄託,仕途失意也成為士人挫敗的最大根源。」更足以說明北文人對其自身仕途的失意,竟是無法承受之重。故本文對張夢得將自我寄託於山水間之情事加以讚揚,誠屬「因其可貴」。古代中國士人一經貶謫後,往往因所左降之官職,有職銜而無實權,故只能將心中之抑鬱煩悶發為文章,因而這類的思想、學術文章,亦形成了「貶謫文學」。在這樣的生活中,他們獲得自由生命的閒適和愉悅、緊張精神的緩解、苦悶心靈的慰藉、發揮文化藝術才能而實現的價值……對謫居的文人的確是尤其重要。

本文之末段所顯現的是道家思想,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一語,便兼有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子,這與蘇轍筠州後開始精研佛法有關係。儒家《中庸》──無入而不自得。《論語》──君子坦蕩蕩。道家《莊子》──外物不可必。佛家《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國古典哲學推崇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這是一種超越個體生存的一切煩惱而實現的自由精神,亦是人格獨立的審美觀。以的角度來看:唯有放棄人事,將自我的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中,就能達到「無為」,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獨立自足、自由自在的境界。因此,自古以來自然山水即是文人心靈的避風港。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637007

 回應文章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反問」修辭
2012/05/23 02:03
反問(反詰、詰問、激問):此為設問修辭中的激問修辭格,因帶有反詰語氣,故亦稱為「反詰」。「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增強語式的修辭方式,叫做反問。分為兩類:一為「用否定的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以及「士生於世,使其中不坦然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自得,將何往而非快」二處反問讀者的方式,皆屬「用否定的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類型,逼使文氣為之暢勝、有加強語氣之效。一為「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