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存在心理治療│ 有種病毒叫「空虛」,它會殺死我們深愛的一切
2019/05/26 00:45:40瀏覽4257|回應0|推薦23

∮在婚姻死去之前,我的心已經死了

有些人尋求婚姻諮詢,不是因為他們還想延續這段婚姻。

有的只是尋求一個解釋,想搞懂到底自己付出那麼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搞懂哪裡出了問題,有時就能讓我們感到安心。

就像得了不治之症,至少我們還能為生命的結局做好準備,但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天天活在懷疑之中,我們往往會更加焦慮。

還有些人尋求一個公道,他們眼中的諮詢師更像一位法官,他們希望諮詢師評評理,告訴他們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如果一個人在乎婚姻中「我是對的」,在意「你是錯的」,婚姻就變成辯論賽。

你可以設想一下,今天你買了一台洗碗機,本來是為了減輕家務負擔,對方看見洗碗機一點都不高興,還開始數落你浪費錢。你說洗碗機方便,他卻說洗碗機費水,還給你算維修的費用。你的心情會好嗎?

如果妳忍不住反駁他,他又反駁回來,一場辯論賽就開始了。而最後可能誰都沒贏,但感情卻被磨損了。而當感情不斷磨損,直到再也無法修復,婚姻恐怕就要走到盡頭。

婚姻是怎麼「死」的呢?

我們不妨從存在心理治療的角度,來解析一下關係的死亡是怎麼回事,然後試著找出修復關係,維持關係健康的方法。

關係死亡之前,人的心就已經死了。心死了,關係卻沒死,在於心死後還會保留一點餘溫,這點餘溫就像死前彌留的片刻,僅僅只能用於道別。

「心死」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心理學家羅洛­梅在《愛與意志》中談到,「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冷漠就是心死的狀態,恨至少還有感情的動力在流轉,冷漠就像一堆燒完的灰燼,再也冒不出一點熱氣。

進一步說,心死就是心冷了,那麼在心冷之前,人是如何從充滿喜悅與希望的心,一步步變成凍屍一樣的心呢?

 


∮健全心理:「價值感」加「意義感」

比如前面我們談到婚姻,婚姻景況會反應個人的心理景況。

在婚姻中心死的夫妻,好歹心曾經活絡過,只是他們的心在婚姻中一點一點受傷,直到傷重不治。

有些人還沒走進婚姻,心就瀕臨死亡。

就在離婚率節節升高,生育率節節告退之際,同時有相當數量的年輕人壓根不想攪和進婚姻的漩渦。

當不婚女性一方面因為自身經濟獨立、思想開放,不再以結婚為人生必經的任務。同時也有些女性因為覺得男性無法負擔婚後的生活,對男性失去信心,或者沒有遇到符合條件的男性,延後結婚。

要注意的是,不婚男性的數量同樣在增加,他們不婚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對於那些想結婚,卻放棄走入婚姻的男性,台灣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主要有三個原因:

1. 恐懼婚姻帶來的責任

2. 看見身邊婚姻不幸的例子,進而恐婚

3. 害怕婚姻會影響目前全心投入的事業

男性和女性,在現代生活中戰戰兢兢,放棄婚姻只是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裡的結果。

心理學家羅洛­梅從上世紀五零年代開始探詢人心為什麼會痛苦,又該如何獲得真實的幸福。

為什麼有人家庭背景在社經地位上處於中上水準,卻選擇自殺?又為什麼有人一生艱苦,卻越挫越勇,活的非常積極。

羅洛­梅發現,這和一個人內心的空虛程度有關。

當一個人活得很空虛,就會產生各種焦慮不安,包括失去對未來的盼望。

要找回盼望,從焦慮中復原,我們需要知道內心空虛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羅洛­梅通過上萬小時的實務經驗,他總結出兩點:人心裡的空虛來自「價值感」與「意義感」的匱乏。

以婚姻為例,深受抨擊的「喪偶式婚姻」,表面上談的是在家庭中,夫妻中任何一方沒有肩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把為人父母的責任全丟在另外一個人身上。

但為什麼有些人當起全職家庭工作,還樂在其中呢?

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婚姻中屢屢承受伴侶各種要求,縱使辛苦,還能堅持不懈呢?

關鍵就在婚姻中的人們,他們是否能從婚姻中獲得價值感與意義感。

 


∮人生是一場獲取價值感與意義感的旅程

A. 價值感是一種肯定的力量

價值可以分為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外在價值就像工作拿酬勞。996讓人叫苦連天,但請設想一下,如果老闆把你的薪水提高兩倍,你會不會改變心意?

外在價值就是我們內心的一個價碼,一旦有人能夠滿足這個價碼,就可能讓一個人心滿意足的繼續扮演眼前的角色。

但外在價值是不穩固的,所以我們需要豐盈我們的內在價值。

比如今天先生工作996(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週工作六天),真的沒有時間處理家務,但妻子分攤家務,丈夫針對妻子的付出,他肯定妻子的付出,發自真心的給予讚許,讓妻子體會到丈夫的共情。

進而,妻子從自己的付出中肯定自己角色的價值,那麼這份價值被自己和伴侶承認,就能成為妻子繼續處理家務的動力。

內在價值比外在價值難以捉摸,因為內在價值無法量化,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受。

有些人長期處在低價值感的狀態,在結婚前就是如此。

他們挑選伴侶,想的不是找一個適合自己,或者具有某些優秀條件的人。他們走入婚姻,對未來也沒有幸福的想像。

他們想的可能事「我都這把年紀了,有人要就不錯了。」、「反正沒有人愛我,找個一起過的湊活就算了。」、「爸媽看我一臉嫌棄的樣子,只要我結婚,他們就不會再鄙視我了吧?」……

當我們覺得自己主要扮演的角色毫無價值,連帶的我們對於其他更加次要的角色,價值感往往更低。

一個對自己各方方面的價值都覺得很低,等於對生活的所有事務都失去信心,他覺得什麼也做不好。

 

回頭來說,內在價值很重要,不等於外在價值都不重要。

外在價值是關係的基礎,就像人際之間的黏著劑。

不少人際問題,不在於黏著劑不夠,而是黏著劑「有毒」。

比如有的父母灌輸孩子的外在價值與「成績高低」等同,考不到90分,父母就給孩子一頓責罵,那麼孩子就可能將這種方式帶到成年後。

或者有的大人用聽話的程度,和孩子的外在價值綁定。於是孩子就學到聽話才能得到讚許,那麼可能婚後,他就會當一個言聽計從的伴侶,苦往肚裡吞,卻還以為錯的是自己。

有時候,我們的價值感只需要重要他人一點肯定,就能得到爆炸性的提高。

所以不要吝於肯定身邊人的付出。比如過去有句話「成功的男人背後往往有位成功的女人」,這裡的成功指的就是價值感。

現在我們知道做家務跟在外工作同樣不簡單,同樣對身心都有不小的消耗,尤其現代社會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奮鬥,如果我們互相肯定對方付出對家庭的貢獻,就能為彼此的心裡充電。

好的關係,兩個人在一起可以讓彼此的價值感 “1+1>2”。缺乏共情、衝突不斷的關係,只會抹消彼此的價值感。

這也能說明單親家庭的幸福,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單親媽媽或爸爸,他們可以在家庭中保持積極付出的狀態。

如果社會對單親家庭給予支持,不帶偏見和歧視,亦能給予他們相當的外在價值。

總的來說,內在與外在價值都很重要,兩者都是我們內心力量的來源。如果真要比個高下,自我肯定的內在價值高於外在價值。

 


B. 意義感是人生的方向

「人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這是存在心裡治療的核心概念。

以梵高為例,在梵高和弟弟迪奧的通信中,梵高儘管生活落魄,靠弟弟接濟。窮到有時畫完一幅畫,他買不了新的畫布,就在原有的畫布上畫另一幅畫。

但梵高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對他來說在繪畫中他成全了自己人生的全部。繪畫本身使他充實,當繪畫有了突破,他內心充滿喜樂。

另一位存在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科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在集中營的生活中觀察到那些能夠撐過納粹折磨,活到最後的人。他們內心通常都有一個活下去的目標,有的為了見到孩子,有的為了完成原有的理想,或是為了回家……

當我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我們就會變得茫然無措,就像空有一身功夫,卻沒有一個發揮的舞台。

在教育中,我們之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其實就是為了幫助孩子找到生活的意義。

像愛因斯坦就曾表示,許多人生苦悶的時刻,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他都靠拉小提琴這份愛好度過。

回到婚姻的議題,有些人在婚姻中失去意義感,這會讓他所有的付出再也換不到一絲快樂。這種婚姻給人空虛的感受,彷彿婚姻的存廢根本無所謂。

但我們無法為他人決定意義,就像無論社會輿論如何鼓吹生孩子的重要,只要民眾覺得生孩子的意義對自己來說不夠強大,他就不會為了社會鼓吹,他就去做。

換言之,意義感就是我們想要做一件事,因為這件事讓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強烈獲取意義感的舉動,不是獲取,而是「給予」。

你不妨回想一下,當我們發自內心做了一件善事,我們會覺得很快樂,這種快樂使我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不去給予他人什麼,不去幫助其他人,總是孤立自己,那麼我們就無法得到意義感。

這裡容我再次提到梵高,梵高原本想要當牧師,但他發現光靠神的啟示無法救贖底層的勞苦農民。於是他開始畫畫,他畫底層的人們,這就是在給予,這份給予是他繪畫很重要的意義。

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的,在梵高筆下,妓女和貴婦沒有區別,他把所有人都放在同一個高度,給予同樣的尊重。

回到我們自身,我們需要在婚姻中得到意義感,我們就得在結婚前好好想想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如果結婚對你來說可有可無,甚至毫無意義,那麼不結婚也無妨。

但不結婚只是人生眾多選擇的其中一種,你還是需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譬如珍古德在叢林裡研究黑猩猩,和一位勤懇掃街的保潔員,如果他們都覺得這就是他們人生的使命,那麼他們同樣能獲得好好活下去的意義感。

 


∮結語:沒有價值感和意義感的人生會怎麼樣?

通過上述的解釋,不難想像。如果婚姻中的先生或妻子,他們在婚姻中得不到價值感和意義感,離婚是再當然不過的結局。

我一直說子宮是女人的寶物,特別在現代社會,女人有權力決定自己要不要生孩子,即使要生也是為了自己生。

但妳得想清楚,這個子宮和生育的能力對妳才能發揮意義。盲目的為了別人生孩子,這項天賦很有可能成為負擔。

甚至有些女性因此責怪孩子的存在,因為生育讓她們價值感更低落,存在的意義並未因為生子而提高。

比如有的女人以為生了孩子,老公和夫家會更重視自己,結果發現他們要的是孩子,自己只是生育的工具。當這份埋怨投到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對自己、孩子和家庭形成創傷。

反過來,男人你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孩子。如果只是社會壓力,或者你覺得大家都說要,所以你也要。那麼你得捫心自問,你是否清楚為人父親的意義是什麼。

這裡就凸顯了一個重點,我們常說人能不能在一起,包括談戀愛、創業,都說「三觀要一致」。

所謂三觀,從存在心裡治療的角度說,就是:「彼此是否能成為彼此價值感的來源,同時擁有相似、共同追求的人生意義。」

如果彼此之間無法增添彼此的價值感,人生意義也相去甚遠,就算身體在一起,心也會朝著不同的地方去,撕裂彼此的親密。

無論你在婚姻中要什麼,你在事業中要什麼,你在生活各處要什麼。你都可以問問這自己:「這件事對我的價值感和意義感是什麼?」

如果你回答不出來,建議你再多想一想。因為很可能你只是因為焦慮和不安,尋求一個轉移的動作。

但正如羅洛­梅所說的,「所有選擇背後都包含責任。」沒有考慮到責任的選擇,往往有很大的機會變成心理沉重的負擔。

回到個人,如果一個人失去生活的價值感和意義感,他可能就會自殺,或者變成一位遊民。因為他覺得自己卑微如塵埃,同時對這個世界根本不重要。

從這個角度,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提升價值感,找到意義感。

這個道理對於增進任何關係,增進自己的個人成長,同樣適用。

希望你對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還很迷茫,請試著去尋找,那裡有生命的光。況且尋找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價值和意義。

往往在尋找間,你會悄然發現生命的光其實就在不遠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2694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