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卡繆的《放逐與王國》
2021/09/29 05:13:53瀏覽479|回應0|推薦9
Excerpt:卡繆的《放逐與王國》

放逐。從單聲調的内在放逐,以六種不同的方式化為現實的敘事。王國會與某些真實且誠摯的生命同時出現,在此,我們重新尋回並最終在此重生。放逐以它的方式给我們指向了道路,只要我們懂得同時拒絕奴役與掠奪。
——卡繆,〈獻詞〉 (朱嘉漢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ile_and_the_Kingdom
Exile and the Kingdom (French: Lexil et le royaume) is a 1957 collection of six short stories by French writer Albert Camus.

The underlying theme of these stories is human loneliness and feeling foreign and isolated in ones own society. Camus writes about outsiders living in Algeria who straddle the divide between the Muslim world and Fra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ilent_Men
"The Silent Men" (French: Les muets)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in 1957. It is the third short story published in the volume Exile and the Kingdom by Albert Camus.

A common theme in the works of Camus is that death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privileged to the destitute, the guilty to the innocent, the old and sometimes the young. Death is inescapable and makes all equal in the end. Just like Father Paneloux and the plague-stricken young boy in Camus The Plague, death belittles our other problems and emphasizes mans struggle to make sense of what he ha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5456
放逐與王國
L’exil et le royaume
作者:卡繆
原文作者:Albert Camus
譯者:劉森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1/03/10
語言:繁體中文

作為卡繆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與獲得諾獎同年出版的《放逐與王國》,似乎一直沒有受到更多的重視與評價。走過《異鄉人》的人性絕境和《瘟疫》的生存掙扎,《放逐與王國》究竟透露了怎樣的追尋與探索?
本書透過六個短篇,分別描述了人們在不同狀態下所面臨的不同孤寂──一種為人世所放逐的歧杈和荒涼。困在徒具形式婚姻裡的女子,精神錯亂的叛教者,與資本家周旋挫敗的工人;又或者是孤絕的人道主義者,看似一帆風順的藝術家,自我流放的工程師……每個人都自人世的某個面向脫軌,卻也在這樣歧出的歷程中找到某種自我歸屬,即便那歸屬依然不甚為人世所理解……

作者簡介
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
1913
年出生在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出生一年即成為戰爭孤兒。父親死後,與母親及外婆相依為命,在極為惡劣的窮困環境中長大。
卡繆自1932年起便開始發表創作,1942年以《異鄉人》名聲鵲起;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01月不幸在法國南部公路上死於一場意外車禍。
著有小說《異鄉人》、《瘟疫》、《墮落》、《快樂的死》等;散文集《反抗者》、《薛西弗斯的神話》等。描寫其父生平事蹟、未完成的小說遺作《第一人》於1994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放逐與王國》為其生前所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


Excerpt
〈沉默的人們〉
……
他從未覺得到工廠去的道路像今天這麼漫長。他老了,已經四十歲了,雖然仍堅挺得像葡萄藤的新枝,肌肉的活力可沒那麼靈光了。有時候他讀體育報導,們稱三十歲的運動員為老將,他就聳聳肩。「如果這叫做老將,」他對費蘭德說:「我就是死人了。」其實,那些記者這樣寫並不是沒道理。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氣不再豐盈,只是還看不出來而已,到了四十歲即使還未躺下來,不,還未,但也是要提前做準備了。許久以來。每次他要前往城市另一頭製桶廠上工經過海邊時,再也沒興致看大海。不正說明了這個現象嗎?他二十歲時。單單看著大是不夠的。大海總會帶給他一個愉快的週末,即使一條腿瘸了,他還是非常熱衷於游泳,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娶了費蘭德,生了一個小男孩,為了生活,他就利用星期六空閒時間到製桶廠加班工作,星期日就打零工幫人修理桶子,慢慢地,年輕時候曾讀他心滿意足的瘋狂習慣就跟著消失了,清澈深邃的海水,炙熱的陽光,年輕女孩,洋溢著青春火力的身體。這是這地真正的快樂泉源,如今都與他絕緣了,隨著青春的消逝,這些快樂都跟著不見了。伊瓦爾依舊喜歡大海只有天色將晚,海灣的海水變得黯淡之時,在這溫暖的時刻裡,在一天工作之後,他坐在家裡的平台上,穿著費蘭德為他燙好的乾淨襯衫,喝著有氣泡的茴香酒。不久夜色降臨,天空一片寧靜,鄰居用很細微的聲音和伊瓦爾講話。他分不清楚他是否快樂,或是很想掉眼淚,但至少在此時此刻他覺得很滿足,他靜靜地等待,只是不知道在等什麼。
早上的時候,他必須回去工作,路上他再也不愛看大海,大海卻總是在那裡,忠心耿耿等著他,他只有在晚上回家時才會看它。這天早上,他騎著腳踏車,低著頭,比平常還沉重,心頭也一樣沉重。前一天晚上開完會議後回來時,他宣稱大家必須回去工作。「這麼說,」費蘭德很高興地說道:「老闆同意給你們加工資了?」老闆並未給他們加工資,罷工失敗了,大家並沒有很認真去罷工,意氣用事罷了,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公會有理由不好好跟眾人配合,只有十五個工人左右發動罷工,這成不了氣候,公會曾考慮到其他經營不善的製桶業,他們不配合,這不能責怪他們,製桶業最近受到造船和油罐車的威脅,很不景氣,人們越來越不想做桶子,葡萄酒的酒桶也不想做,大家都修一修現有的大桶子,將就著用。老闆們看出他們的生意必須妥協,另一方面又想維持他們固有的利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凍結工人的工資,即使生活物價一直在上漲。當製桶業維持不下時,製桶工人怎麼辦呢?他們做了一輩子桶子,你無法叫他們轉行做別的,這相當困難,你總不可能要他們改行一切從頭做起。一個熟練的木桶工匠,他能夠把一塊平板的木塊弄彎,再用火慢慢烘烤成圓圈,然後用鐵圈加以框住。像煉金術一般,不必動用到棕毛或廢麻,就能做出一個很美觀又很管用的桶子,這樣的技藝很稀罕,而伊瓦爾對此相當熟練,他很以此為傲。要轉業並沒什麼,但是要他放棄已經熟悉的技藝,這可不容易。一個美好的職業,卻無從發揮所長,人被框在那裡,無所事事,不如辭掉算了,但是要辭掉工作,談何容易。如今要把嘴巴閉起來,不去好好討論工資問題,這也是很困難的。每天早上帶著越來越疲憊的步伐,循著相同的路徑去上工,只是為了等到週末時老闆給你一點工資,然而,這點錢已經越來越不夠用了。
……

他離開了大道和大海,轉入舊西班牙區的濕灑灑街道,這幾條街道通向一個堆放廢鐵的倉庫和修車廠的區域,他的工廠就矗立在那中間,看起來就像個大廠棚,牆只砌到一半,往上就是透明的玻璃,一直往上延伸到波浪形的鐵皮屋頂。這個工廠面向一座舊的製桶坊。有一個四周圍圍著小庭院的大庭院,常工廠生意興旺時,這個大的庭院就廢棄不用了,如今已變成堆積廢棄機械和舊桶子的地方,在大庭院的另一邊,由一條堆滿舊瓦片的小路隔開,那是老闆的花園,花園的另一頭,就是老闆的住家了。房子很大很醜,但由於外面的樓梯布滿五葉地錦和稀疏的忍冬花草,整個看起來還是滿可愛的。
伊瓦爾第一眼立即看到工廠的幾扇門關閉著,一群工人靜靜地站立在這些門前面。自從他到這裡工作以來,這是第一次他來上工時看到工廠的門是緊緊關閉著的,老闆似乎在藉此表示他占了上風。伊瓦爾往左邊走過去,把腳踏車停放在從庫房延伸出來的棚子底下,然後走向大門,他從遠處就看到和他一起工作的埃斯坡吉托,這是一個有著棕色皮膚,全身毛茸茸的高大傢伙,還有工會的代表馬庫,長著一個像唱假聲男高音的腦袋瓜,另外還有薩伊德,工廠裡唯一的阿拉伯人,其他工人靜靜站在一旁,看著他走過來,但就在他要加入他們之時,大家突然轉身走向大門,大門剛剛打開了,工頭巴列斯特正背對著他們,把沉重的大門往一旁的盡頭慢慢推了過去。
……

回到家裡,小兒子已經從學校裡回來,正專注在讀圖畫書,費蘭德問他是否一切進行順利,他沒吭聲,逕自進入浴室洗澡,然後坐在靠在陽台上小牆壁的板凳上,他上方掛著一些有補丁的衣服,天空變得很晴朗清透,在牆壁另一邊可以看到夜晚時分寧靜的大海。費蘭德端來兩杯茴香酒,還有一個裝著清水的涼水壺,她在她丈夫旁邊坐下來,伊瓦爾告訴她今天所有發生的事情,握著她的手,就像剛結婚時那樣,他講完話後就轉向大海,一動不動,看著輕盈的暮色從海的一端水平線上慢慢轉向另一端的水平線。「啊,這全都是他的過錯!」他說道,他真希望可以變回年輕,費蘭德也是,他們就可以一起離開這裡,往海的另一端。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859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