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地鐘聲在隆達
2016/08/26 17:01:07瀏覽1106|回應0|推薦23

隆達(Ronda),這個安達魯西亞、馬拉加省(Provincia de Malaga)、地中海度假勝地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附近的白色山城,就像米哈斯(Majas)一樣受到遊客青睞。
       距離Malaga西邊大約100公里的隆達海拔約700~750公尺,Guadalevín河貫穿其間,形成落差超過100公尺的陡峭峽谷El Tajo Canyon。白色住宅座落在懸崖峭壁邊緣是它和米哈斯最大的不同之處。連結懸崖峭壁兩側的有三座橋。其中一座距離懸崖底部大約120公尺高的新橋(Puente Nuevo)是最重要的交通孔道。說它叫「新橋」,其實它的年紀已有260多歲了。
       Ronda的歷史可以遠溯到腓尼基、迦太基、希臘和羅馬時代。西元5世紀,日耳曼Suebi人佔領此地,後來又被西羅馬帝國收復。西元713年後,落入阿拉伯人之手,阿拉伯人管這裡叫Hisn Ar-Rundah,即「Castle of Rundah」之意,成為Takurunna省的省會。在與哥多華哈里發國(Caliphate of Córdoba)分裂之後,隆達成為Berber Banu Ifran領導小王國Taifa of Ronda的首府。這一時期,隆達接受了更多的伊斯蘭建築特色,摩爾人也在這裡建了城牆。1065年,被Taifa of Seville征服,直到1485年摩爾人被趕出伊比利半島為止。
       15665月,西班牙國王Philip II宣示阿拉伯語文為非法,要求在星期五時居民應打開門戶,以禁止伊斯蘭信徒的星期五祈禱日,並且加重摩爾人的稅捐。摩爾人在Al-Fihrey領導下群起反抗。導致西班牙對隆達摩爾人的大屠殺,Philip II更進一步將摩爾人逐出了隆達。
       19世紀,拿破崙入侵引發的半島戰爭,隆達成為反抗軍的基地,因而受創嚴重。西班牙內戰期間,隆達受影響頗深,這在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小說「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戰地鐘聲)」裡有詳細的描述。

隆達的有名,除了地理條件的獨特之外,海明威的加持讓隆達快速名揚海外。海明威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曾任North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記者,因為報導內戰而有了後來的創作「戰地鐘聲」。故事是說一位美國大學教西班牙語的青年Robert Jordan,為西班牙的民主而參加西班牙內戰。在隆達與曾被敵人糟蹋過的María墜入愛河,後來因為受命炸毀橋樑、掩護撤退而犧牲性命的故事。故事發生的背景就在隆達。本書最早被拍成由賈利古柏(Gary Cooper)和英格利寶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電影「戰地鐘聲」。

從米哈斯出發前往隆達,得到訊息說隆達正在舉辦路跑活動,車輛無法進入市區,我們要先從城外步行進城,行李得等交通管制解除之後才能送達。可以先步行瀏覽一下市區,也是不錯選擇。
       隆達是安達魯西亞境內另一座白色山城,既有歷史,也有特色,它的街道可要比米哈斯寬敞許多。相較於米哈斯,隆達要算是座大城市了。下了車,漫步行來,一路上,路跑選手或跑、或走、或快、或慢的在眼前走過。心想,如此速度參加路跑不是有些遜嗎?但後來我們過了橋走到對岸,才發現在這裡路跑絕非易事,光是從谷底一路往上跑過約100公尺落差的山路就夠嗆了,難怪不少選手到最後得用走的,確也怪他們不得。

或許是路跑的緣故,街道上車輛不多,店舖、商家、咖啡座正常運作。
    Plaza del Socorro是一座不大的廣場,廣場上一座噴泉。噴泉中的雕像是一尊半裸的男士,旁邊有兩頭獅子,背後還有兩根柱子。原來這是Hercule噴泉,兩根柱子就是Hercule柱,他帶著兩頭馴服的獅子。這噴泉的有名在於安達魯西亞國家主義之父Blas Infante1918年就在正後方、有「CA(Circulo de Artistas縮寫)字樣建築正中央的陽臺上發表演說。直到目前,雕像、噴泉和這座陽臺依然是安達魯西亞遺產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廣場對面一棟有兩座鐘樓的建築是一座教堂,相較於許多教堂而言,這教堂相對簡樸許多。

今天下榻的旅館是位在新橋和峭壁旁、有不錯的景觀的Parador。到了旅館,略事休息,參觀隆達有名的鬥牛場去也。
    說起鬥牛,隆達要算是西班牙鬥牛的祖師爺了,除了有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之外,還有出生此地、最傳奇的鬥牛士佩德羅·羅梅羅(Pedro Romero1754~1839)

       隆達會被稱為現代鬥牛文化的搖籃並非偶然。據說在附近Pileta的山洞裏就有兩萬年前的鬥獸壁雕;中世紀時,受到保護騎術傳統的影響,隆達一直是西班牙少數具有騎術氛圍的城市。到了18世紀,現代鬥牛的概念在此誕生。鬥牛士的出現更取代了傳統的騎馬鬥牛,著名的Romero家族就在此時登上了鬥牛的歷史舞臺。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鬥牛史上最偉大的鬥牛士Pedro Romero,他在毫髮無傷、戰勝了5,000多頭蠻牛之後宣佈退休,成為西班牙鬥牛史上的傳奇。
       18世紀時,繁榮的鬥牛產業讓皇家騎士會決定在此地建造鬥牛場。1770年代末期,由建築師Martín de Aldehuela負責建造。他也是隆達新橋的建築師。經過6年的建設,1785年,鬥牛場(Plaza de Toros)完工。第一場鬥牛表演就是由Pedro Romero擔綱。

鬥牛場以砂岩為基礎,是一座有雙層拱廊式的環形建築,建築形態與格拉納達阿罕布拉宮的卡洛斯五世宮有異曲同工之妙。鬥牛場主體直徑66公尺,觀眾席共有兩層,每層5排座位,由136個柱子撐起68個拱門組成,屋簷則是精美的阿拉伯式石磚。
       到了鬥牛場,還沒進場呢,一干人等就和庭院中的鬥牛士雕像玩將起來。進了場,更是不得了了。有扮鬥牛士的、有扮蠻牛的,就在場中央比劃起來,不過這辦家家酒式的鬥牛行徑只有樂趣,卻無絲毫血腥,只是樂了一群夥伴和玩者。

鬥牛場觀眾席下方是一座小小的鬥牛博物館、奧爾良皇家馬具之家和古代槍械博物館。裡面有鬥牛士的服裝、武器和鞍具,還有中世紀武士使用的兵器等等。我們雖沒能親眼觀賞鬥牛,卻也在這裡對鬥牛這行業看了些許皮毛。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