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前 言---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
2013/10/29 08:59:19瀏覽789|回應0|推薦2

前 言

威廉.哈特


在今日世界種類繁多的禪修方法中,葛印卡老師所教導的內觀法是與眾不同的,這種方法簡單、合乎邏輯,可以讓我們得到內心真正的安詳,過著快樂、有益的生活。雖然內觀法長久以來保存於緬甸的佛教團體中,但這本身不含絲毫的宗教色彩,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它、運用它。

葛印卡老師是退休的企業家,曾經是緬甸的印度僑領。他出生于傳統的印度教家庭,自年 輕即患有嚴重的偏頭痛。在遍尋良方的因緣下,於一九五五年遇到薩亞吉.烏巴慶老師。烏巴慶老師是眾所皆知的資深政府要員,私底下則是教導內觀的老師。葛印 卡先生跟隨烏巴慶老師學習內觀時,他發現這個方法,不僅超越了肉體上的疾病,並且還超越了文化與宗教的藩籬。接下來的歲月裏,他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研 究,內觀逐漸轉化了他的生活。

一九六九年,葛印卡先生由烏巴慶老師授權,成為內觀法的指導老師。同年,他回到印 度,開始教導內觀,將這個方法重新引入其發源地。在印度這個種姓制度及各個宗派強烈對立的國家,葛印卡老師的課程吸引了數以千計、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也有 許多的西方人,被這個實用的方法所吸引,而參加了內觀課程。

葛印卡老師本人,就是內觀特質的最佳例證。他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能機智敏銳地處理 日常事務,又能在任何情況之下,保持超凡的平靜心。平靜之外,並對眾生深具慈悲,對任何人都能悲憫其情。他絕不是不苟言笑的嚴肅長者。他的幽默感,展現在 他的教導當中。參加過課程的學生都難心忘懷他的微笑、爽朗的笑聲、以及他常掛在嘴邊的話:要快樂!很顯然地,內觀為他帶來了快樂,他殷切地希望,籍著 教導大家這個方法,來與大家分享他的快樂,因為內觀使他受益良多。

儘管葛印卡老師極具吸引力,但他並不希望弟子對他惟命是從。相反地,他教導學生要對自己負責。他說內觀真正的考驗,是在生活中。他鼓勵修習內觀的人,不要只是一味靜坐,而應該走出去、快快樂樂地過活。他避免所有對他的個人崇拜,要學生專心致力於這個方法,發掘內在的實相。

在緬甸,傳統上教導禪修一直是出家人的職責。然而,就如同他的老師一樣,葛印卡老師是一位出家人,而是一個大家族的一家之長。不過,他清晰的教導,以及方法本身的效果,已經贏得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的資深法師的認同,有些法師並曾在他的指導之下,參加了內觀課程。

為了保持方法的純淨,葛印卡老師堅持,禪修絕不可變成做生意。他所指導的課程以及內觀中心,都是完全非營利性的。他本人對所做的工作無論直接或間接都不收 取任何報酬;他所授權、代表他指導內觀課程的助理老師也是義務服務。他弘揚內觀法,純然是對眾生的服務,是為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葛印卡老師是少數在印度與西方都極受尊崇的印度精神領袖之一。然而,他從不自我宣 傳,寧願靠口耳相傳來傳播內觀的好處。而且他一再強調,實際練習內觀,比著述立說來得重要。也就因此,他雖然指導那麼多人,但並不那麼廣為人知。這本書是 第一本在他的指導與認可之下,有關內觀的完整研究。

本書的主要資料來源,是葛印卡老師在十日內觀課程中的開示;其他則是參考他的英文文 章。我很自由地運用這些資料,不僅借用他的說法及架構,同時也用了開示中所舉的例子,而且通常是同樣的用字,甚至引用整個名子。對於參加過葛印卡老師內觀 課程的人而言,一定對會本書的大部分覺得熟悉,他們甚至可以認出,書中某個部分是出自哪一場開示或哪一篇文章。

在課程當中,老師的開示是一步一步地隨著學員的體驗而講的。但為了有益於那些只閱 讀,但不一定學習過的人,本書內容已重新安排。對於這樣的讀者,我嘗試將內容像是親身體驗一樣的呈現現出來:合乎邏輯而不間斷地從第一個步驟到最終的目 標。這種有組織的整體性,對內觀者而言是明顯易見的,但本書試著讓沒有學過的人看,也能一窺內觀的堂奧。

某些段落刻意保留了說話的語氣,目的是要生動地傳達葛印卡老師授課方式的印象。這些 段落包括各章之間的故事,每章結尾的問答,以及取自於課程當中或與學生實際討論的個別談話。有些故事是來自佛陀生平的事蹟;有些則是印度的民間傳說;還有 一些是葛印卡老師個人的經歷。這些故事,全都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講述,未加修飾,保留原貌,強調出它們與內觀練習的關聯性。這些故事緩和了內觀課程的肅穆氣 氛,並且將教導中的重點用容易記得的形式來說明,以鼓舞學生。選錄在此的只是在十日課程裏所說的許多故事中的一小部分。

書中所引用的經言語,是取自最古老、眾所公認的記錄佛語的經藏,這些經藏在南傳佛教 國家,以古老的巴厘文保留下來。為了維持全書一致的語氣,我嘗試將所有在此上用的經文重新翻譯,在翻譯時,我參考當代首屈一指翻譯名家的作品。然而,因為 這不是一部學術著作,所以當我在翻譯巴厘文時,並沒有殫精竭慮地去尋求逐字逐句的準確性。相反地,我企圖以內觀者的經驗及對經文的瞭解,用直截了當的文 字,來傳達每一段經文的意義。也許某些經文或章句的翻譯似乎異于傳統,但是我希望實質上,以英文譯文忠實地表示原經文的意義。

雖然對西方讀者來說,某些名詞用梵文可能較為人知。但為求一致性以及準確性,文章中 所用的佛學名詞都是用巴厘用職權文,例如,巴厘文dhamma(法)用來取代梵文的dharmakamma(業)取代karmanibbana(涅 槃)取代nir-vanasankhara(習性反應)取代samskara。為了讓文章易於瞭解,巴厘文也參照英文的語法使用複數,加上-s。總而言 之,文中的巴厘文名詞已減至最少,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有些名詞的概念很難用英文單字加以表達,因此,有些地方似乎使用巴厘原文,比用上長長的英文片語要 適合。書中印出來的巴厘文,在書後的術語部分,附有定義。

所有練習內觀的人,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並不會因種族、階級或性別而有所不同。基於 這個原則,我儘量避免在文章中使用具特定性別的字眼。但是有時我使用代名詞,來代表一般的內觀者。請讀者將這些用字,看做與性別無關,因為這樣的分 別心,與內觀的基本教導以及其精神,完全背道而馳。

我深深感激許多幫助我完成此書的人。我尤其要對葛印卡老師表達我由衷的感恩,感謝他在百忙中,抽空審閱本書;更感謝他引領我踏上書中所述的正道。

就深一層而言,本書的真正作者是葛印卡老師,因為我的目的,只是呈現他所傳承的佛陀的教導。本書的功德歸於他;若有任何瑕疵,則是我個人的責任。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923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