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四章 問題的根源--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
2013/11/04 08:57:02瀏覽314|回應1|推薦0

第四章 問題的根源

佛陀曾說:

一定要探究痛苦的真相至源頭。(注一)

在他證悟的那個晚上,以堅定的意志力坐著發誓:若不能瞭解苦的起源以及如何將苦拔除,誓不起座。

他清楚地看到,痛苦確實存在。無論它令人感到多麼的不愉快,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隨著生命的開始,痛苦也就開始了。我們記不起在母胎內的情形,但是一般的經驗,都是我們號啕大哭的從母胎來到人世。出生時極大的創痛。

既然生命開始了,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會經歷生病和年老的痛苦。然而。無論我們病得多重,無論我們病得多重。無論我們如何老邁,哀弱,沒有那個人想死,因為死亡是極大的痛苦。

一切眾生都必須面對這些痛苦。我們在生命歷程中,都一定會經歷其他的痛苦,各種身體或心靈的痛苦。我們在痛苦中煎熬。而得不到快樂。我們得不到想要的,不想要的卻反而降臨到我們身上,所有著些情形都是痛苦。

這種種的痛苦,對於以個深思過痛苦的人而言,都是很顯然的。但是成佛前的佛陀,對於這種理性局限的闡述,並不滿意,他繼續向自身內在探求,去體會痛苦的真正本質,他發現:

對五蘊的執著是苦。(注二)

就非常深的層面而言,痛苦是我們每個人對於這個身(色蘊)和心(識蘊。想蘊,受蘊, 行蘊)過度執著。人們對自己這個個體----身和心----有強烈的執取;而事實上,這個個題只是不斷變化的過程而已。這種對自身的不實想法的執取,對一 種事實上不斷生滅的東西的執取,就是苦。

執取

執取有好幾種。第一種就是習於追求感官享樂的執取。上了毒癮的人之所以會吸毒,是因 為他想體會毒品在他身上造出來的愉快感受:雖然他知道吸毒只會加深他的毒癮。同樣地,我們對於貪愛這個習性,也上了癮。一旦某個欲望滿足了。我們就生起了 下一個欲望。所執取的物件其實是次要的,事情的真相是,我們渴求這種貪愛的狀態能不斷地持續,貪愛本身又會在我們身上製造愉悅的感受,而我們希望愉悅的感 受能不斷延續。結果,貪愛本身成了我們無法打破的習慣,一種癮。就如同了上毒癮的人,會漸漸對他所吸的毒品麻木。因為需要更大的劑量,才過癮一般,如果我 們的貪愛愈去滿足就愈強烈。像這樣,我們永遠無法止息貪愛。而只要我們有貪愛,我們就不可能快樂。

另一個很大得執著,就是對我的執著,這個自我,這個我們認同的自我形象,對每個人而 言,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我們像是周圍滿布鐵屑的磁鐵;自動地將鐵屑以自己為中心派成圓形;我們不假思索全都本能地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安排這個世界,祈求 吸引愉快的事物。排除不愉快的事物。但是沒有任何人是獨自生存在這個世上的;某個一定會和另一個起衝突。每個人所製造出來的圓形,都會被別人 的磁場所干擾,而我們自己也會被吸引或被排斥。其結果只有不快樂與痛苦。

我們的執取,也並非僅限於;我們執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屬於我們的東西。每個人都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產生很大的執取,因為它與我們無關。這些東西 增強了自我的形象。如果這個所謂我的,是永恆不變的,而且這個可以萬古常存,永遠享有我的,那麼這種執取就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事實上, 我和我的遲早會分道揚鑣。離別的時刻一定會來臨。當時候到了,若對我的執取愈深,痛苦就會愈強烈。

更近一步地延伸執取,就是對我得見解,信仰的執取。無論它們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無論正確或錯誤的,只要對它們產生執取,就一定會不快樂。每個人都深 信,自己的見解和傳統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評,我們就會十分不悅。如果我們想要解釋自己的看法,別人卻不接受,我們也同樣會十分不快樂。我們沒有認錯,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辯論誰的意見正確,並無意義。比較有益的辦法,是將任何成見放在一邊,試著去看清真相。但是我們無法做到放棄對自己見解的執取,因而 我們一直不快樂。

最後,是對宗教儀式和典禮的執取。我們常強調宗教的外在形式,而較不重視其所蘊含的 精髓;而且我們通常會覺得,不遵行這些典禮儀式的人,絕不是一個真正虔誠的信徒。我們忘了,缺少了宗教的精髓,它的形式層面只是空殼子。如果一個人心中始 終充滿憤怒,狂熱和惡意,那麼虔誠的課誦或遵行儀式是沒有用的。真正虔誠的信仰,是培養內心虔誠的態度。也就是心得淨化,對眾生的愛和慈悲,但是對宗教外 在形式的執取,導致我們對形式的重視,遠超過對其精髓的重視。我們忽視了宗教的本質,致使我們沉淪在苦海之中。

無論是何種痛苦。所有的痛苦都與這裏所提的某種執取相關。執取和痛苦同時存在。

緣起法則

是什麼造成執取呢?執取是如何生起的呢?未來的佛陀(指悉達多王子)分析他自己本身而發現執取的形成,是由於刹那刹那喜愛與厭惡心理的習性反應。這些短 暫,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一刻接著一刻地不斷重複加強,形成強大的引力和推力,形成我們所有的執取。執取其實就是刹那刹那的習性反應所發展出來的形態。這就 是痛苦的直接成因。

是什麼造成喜愛和厭惡的習性反應呢?他深入觀察之後看出,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感受。我們感受到愉快的感受,便開始喜歡它;我們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便開始討厭它。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呢?它們是如何生起的呢?他更近一步向內檢視,他發現:感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眼睛接觸到影像:耳朵接觸到聲音;鼻子接觸 到氣味;舌頭接觸到味道;身體接觸到可觸知的東西;心接觸到念頭,情緒,想法,想像或記憶。我們經由五種感官以及心體驗到這個世界。每當某種物件物體或現 象接觸到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就生起了。

那麼,為什麼接觸會發生呢?未來的佛陀看出,因為有六根(五種感官以及心)的存在,接觸就會發生。這世界充滿不計其數的現象:影像,聲音,氣味,味道,可觸知之物,各種念頭和情緒(即六寶:色,聲,香,味,觸,法)。只要接收的六根運作正常,接觸是無可避免的。

那麼為何有六根的存在呢?因為它們是來自身心之流(名色)。而為什麼有這身心之流 呢?它是由何而起呢?未來的佛陀瞭解,這種過程的生起,是由於,這是一種將世界分為能知和所知,主體和客體,的認知行為。由這種劃 分,就有了個體的出生。每一個片刻,識一生起,就有某種特定的身,心的形式。在下一個片刻,識又變成一個稍微不同的形式。在人整個存在的過程中,識不 停地流動,變化。最後到了死亡的那一刻,識仍不停止,毫不間斷,心識在下一個片刻中,又變成一個新的形式。從一個存在到下一個存在,生生世世,心識之流持 續不已。

那麼,是什麼形成這心識之流呢?他看到,心識之流的生起,是由於習性反應。心片刻不停地起習性反應,每一個習性反應都是心識之流的推動力,使它延續到下一 刻。習性反應愈強烈,它供給的推動力就愈大。片刻間的輕微習性反應,只能讓心識之流持續片刻。但是刹那刹那好惡的習性反應,如果強化成為貪愛或瞋恨,它的 力量就增強,使心識之流持續好幾個片刻,好幾分鐘,甚至好幾個小時。如果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更進一步加強,就會讓心識之流持續數天,數月,數年。如果一 個人增強終其一生,都不停地重複,強化某些習性反應,這些習性反應所形成的力量,會讓心識之流,不僅從此刻持續到下一刻,從一天持續到另一天,從一年持續 到另一年,甚至從此生持續到來生。

而這些習性反應是由何而生呢?他觀察實相的最深層而瞭解到,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 無明: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生起習性反應的這個事實,也不知道自己對什麼物件生起反應。我們對存在的無常,無我的性質完全無知;我們也同樣不知道自身的本質, 我們盲目地起反應。因為不知道我們已起了習性反應,我們持續地盲目反應下去,並且任由它們愈演愈烈。因此,由於無知,我們被困在習性反應的牢籠中。

這就是痛苦之輪開始轉動的方式:

若無明生起,習性反應就發生(行緣識);
若習性反應生起,心識就生起(行緣識);
若心識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識緣名色);
若心和身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緣六處);
若六根生起,接觸就發生(六處緣觸);
若接觸生起,感受就發生(觸緣受);
若感受生起,貪愛,瞋恨就產生(受緣愛);
若貪愛,瞋恨生起,執取就產生(愛緣取);
若執取生起,未來的存有就形成(取緣取);
若未來的存有形成,生就開始(有緣生);

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歎傷,身心之苦,優以及惱(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

如是大苦蘊聚生起了。(注三)

就是這因果鏈----緣起的法則-----將我們帶到目前存在的狀態,並且對一個有苦的未來。

終於,他清楚瞭解真相;痛苦始於對自己本身的實相無知,對所謂的的這個現象的 愚昧無知。而苦的下一個起因,就是心的習性反應。我們被無明所蒙蔽而累積貪愛,瞋恨的反應;盲目反應發展為執取,導致種種不快樂。這種盲目反應的習慣就是 業,塑造了我們的未來。而習性反應之所以生起,是由於對自己性質的無知。無知,貪愛和瞋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離苦之道

未來的佛陀(指,悉達多王子)在瞭解了苦及苦的起因之後,他所面對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止息苦?他想到業的法則,因果的法則: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故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注四)

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若因緣滅,則結果亦滅。這種麼一來,可以將苦生起的過程逆轉:

若根除無明,並將其完全止息。習性反應就止息(無明則行滅);
若習性反應止息了,心識就止息了。(行滅則識滅);
若心識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識滅則名色滅);
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滅則六處滅);
若六根止息了,接觸就止息了(六處滅則觸滅);
若接觸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觸滅則受滅);
若感受止息了,貪愛,瞋恨就止息了。(受滅則愛滅);
若貪愛,瞋恨止息了,執取就止息了(愛滅則取滅);
若執取止息了,未來的存有就止息了;(取滅則有滅)
若未來的存有止息了,生起就止息了(有滅則生滅);
若生止息,,,,,身心之苦,憂以及惱就止息了。(生滅則老,,,,,,惱滅);
如是大苦蘊聚止息了。(注五)

如果我們不再有無明,就不再有盲目的習性反應,也不會有隨之而來的各種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們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痛苦之倫就轉成解脫之輪。

這就是悉達多。喬答摩所悟證的。這就是他對終生所教導的。他說:

你做了不對的事情,
就污染了自己;
不做不對的事情,
就淨化了自己。(注六)

每個人對於造成自己痛苦的習性反應,都要負起責任。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才能學會如何滅苦。

連續的存在之流

佛陀用時而緣起之輪,解釋輪回([6]的過程。在佛陀時代的印度,這個概念是普遍接受的事實。對今日許多人而言,它似乎是一種非常怪異,甚至難以理解的理論。然而,在接受或否定它之前,應該先瞭解它是什麼,不是什麼。

輪回是一個重複的迴圈,是前世和來生的延續。我們的行為是驅使我們生生相續的動力。每一生的卑下和高貴,取決於我們過去行為的低劣和高尚。從這個角度來 看,這種概念和許多宗教所教導的,根本上並沒有不同。認為有一個未來的存在,在那兒,我們會因為此生的所作所為而得到賞罰。然而佛陀體悟到,即使最尊貴的 境界,痛苦依然存在。因此,我們的努力,不應該是為了求得幸福的來生,因為沒有任何來生是全然幸福的。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從痛苦的迴圈中釋放出來,就會體驗 到純然的快樂,遠勝於任何世俗的項鏈。佛陀教導我們就在此生體證此種快樂的方法。

輪回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有一個不變的靈魂或自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中轉世投胎。佛陀說,恰恰不是這樣。他強調沒有一個恒久不變,生生世世接續不已的實體:

就如同牛奶從乳牛而來;凝乳從牛奶而來;奶油由凝乳而來;清奶油由粗奶油而來,精製奶油由清奶油而來。當它是牛奶的時候,不會被認為是凝乳,或是粗奶油。或是清奶油,或是精製奶油。同樣地,無論何時,只有現在的存在狀況是真的,而非過去的或未來的存在狀況。(注七)

佛陀認為,並非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在生生世世中一再輪回;但也並非沒有前世或僅來生。相反地,佛陀體悟到並且教導我們:只要我們的行為不斷給這個過程推動力,這個存在的過程是會一個接續一個存在下去的。

即使有人相信這一輩子是唯一的存在,仍是與緣起之輪有所關聯。每一刻當我們對自己的盲目反應茫然無知,我們此時此刻就會體驗到痛苦。如果我們能除去無明,不再盲目反應。我們就可以在當下體會到安詳。天堂和地獄就存在於此時此地,它們可以就在今生,在此身內體驗。佛陀曾說:

即使有的人認為沒有其他的世界,行善行惡在未來並沒有賞罰,但是一個人可以就在此世過得快快樂樂。只要他能讓自己遠離憎惡,惡念以及焦慮。(注八)

無論是否相信前世或來生,我們仍須面對此世由於盲目反應所引起的問題。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立刻去解決這些問題,採取步驟終止盲目反應的慣性,以終止我們的痛苦,並且當下體驗解脫的快樂。

問題與回答

問:難道沒有好的貪愛或瞋恨嗎------例如痛恨不義,渴望自由,恐懼身體上的傷害?

答:瞋恨和貪愛絕不可能是好的。它們只會讓你緊張,不快樂。如果你行動的時候心懷貪 愛或瞋恨,也許目的是值得的,但你卻是用不健康的方法去完成。當然你必須行動以保護自己免於危險。但若是出於恐懼而為之,則會生成恐懼的情結,長此以往將 會傷害到你自己。或是出於憤恨之心,即使成功地戰勝了不義,但是憤恨卻變成了一種有害的心理情結。你必須對抗不義,你必須保護自己免於危險,但是你可以用 一個平衡而不緊張的心去做。以平衡的心,出於對眾生的愛,你可以努力達到好的結果。心得平衡永遠有幫助,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

問:想起到一些物質的東西,來讓生活過得更安適一點,這有什麼不對呢?

答:如果那種需要是真的,就沒有什麼不對,只要你不對它產生執著。例如說,你口渴, 想喝水,這裏面就沒什麼不對的。你需要水,所以你採取行動,拿到水,而解了渴。但是如果它變成一種非得到不可得執取,就沒有一點幫助,反而會傷害你。任何 你需要的必需品,你正當以求。如果無法得到,就微笑著用別的方式再試一下。如果成功了,就要以不執取的心態來享受你得到的成果。

問:對於計畫未來,也是貪愛嗎?

答:同樣的,衡量的標準是看你有沒有執著於你的計畫。人人都會預先設想未來。如果你 的計畫沒有成功,就哭哭啼啼,該知道,你產生執著了。但是如果你不成功,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經盡了全力。所以失敗了又有什麼關係?下次再試就是 了。“-------這就是不執著,你也能常保快樂。

問:停止緣起之輪,聽起來像是自殺、自我毀滅。我們為什麼要那樣呢?

答:想毀滅自己的生命是絕對有害的,如同生命的貪戀也一樣有害。相反地,我們應該學會順其自然,不貪戀任何東西,即使是解脫(也不貪戀)。

問:但是你說,一旦習性反應之鏈最後終止了,再生也就停止了。

答:是的,但那是未來久遠的事。好好關心此生吧!不要擔心未來。把現在的日子過好,未來自然會好。確實,當所有造成新生命的習性反應都止息了,生死的過程就停止了。

問:那麼這不就是毀滅、滅除嗎?

答:是這個幻相的毀滅,是痛苦的滅除。這就是涅盤這個字的意義:燃燒的止熄。每個人都片刻不停地在貪愛、嗔恨、無明中燃燒。當燃燒停止,痛苦也 就停止了。那時所剩的只有正面的東西。但是要用語言文字加以形容卻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超越感官範疇的。你必須在此生中體驗它,才能知道那是什麼。那時, 對毀滅的恐懼就消失了。

問:那時心識會怎麼樣呢?

答:何必擔憂那個呢?思考某種只可體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是毫無幫助的。這只會令你忘了真正的目的是努力達到目標。當你達到那個階段,你會樂在其中,所有的疑問都會一掃而空,你再也不會有任何疑惑了。努力去達到那個階段吧。

問:對這個世界沒有執取,人們怎麼生活下去呢?如果父母什麼都不執取,他們可能會對孩子漠不關心。人怎麼可能毫不執取地去愛、去過日子呢?

答:不執取並不意味著漠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聖者的無差別心。身為父母必須用全部的愛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但沒有執取。出於愛心,你做你該做的事。假 如你悉心照顧的病人,病情毫無起色,你並不會因此而哭泣,因位那是無濟於事的,你試著以平衡的心,找出其他的方法幫助他,這就是聖者的無差別心。既不 是冷漠以對,也不是以習性反應生起憂慮,而是以平衡的心,採取真正正確的行動。

問:好難噢!

答:是的,這正是你必須要學的。

故事:石頭與奶油

某天,有個年輕人哭泣不止地來到佛陀面前,佛陀問他:年輕人,怎麼回事?

他說:我父親昨天去世了!

佛陀說:那能怎麼辦呢?如果他已經去世了,哭也不能使他起死回生。

年輕人:是的,這我明白,哭並不能使我父親再活過來,但我求您能為我死去的父親做一些事。

佛陀說:哦?我能為你死去的父親做什麼呢?

年輕人:請想想辦法吧!您這麼有能力,一定辦得到!您看,那些資歷尚淺的巫師、術 士都會為死者舉行某些儀式。只要在人間舉行某些儀式,通往天堂之門就會打開,死者便可以進入,得到入境許可證;佛陀啊!您這麼厲害,如果您為我死去的父親 作法,他不僅可以拿到入境許可證,甚至可以永久居留-----拿到綠卡!拜託您幫幫忙吧!

這個可憐的傢伙傷心欲絕,聽不進合理的話,佛陀決定用其他方法讓他明白。所以佛陀就 說:好吧!你去市場買兩隻壺。年輕人很高興,心想佛陀答應替他父親舉行儀式了。他跑到市場買了兩隻壺回來。佛陀說:很好,把一隻壺裝滿奶油,年輕 人照做了,另一隻壺裝滿小石頭,他也照做了。現在把壺口都封住,他封好了,現在把它們丟到池塘裏去。年輕人也照做了,兩隻壺都沉到水底了,佛 陀又說:現在去拿根大木棒來,敲破這兩隻壺。年輕人很高興,心想佛陀正為他的父親舉行非常莊嚴的儀式。

依照古老的印度習俗。人死後,他的兒子就把屍體帶到火葬場,放在柴堆上點火燃燒。當 屍體燒到一半時,兒子要拿一根大木棒敲破死者的頭顱。根據古老的信仰,只要在人間敲開死者的頭顱,通往天堂之門也就打開了。所以年輕人心想:昨天父親已 被燒成灰了,現在佛陀用敲破泥壺來作為象徵。他很滿意這種儀式。

年輕人聽從佛陀的指示,拿木棒敲破了兩隻壺。其中一隻壺的奶油立刻浮上來,漂浮在水 面上;另一隻壺的小石散了出來,沉在水底,然後佛陀說:好了,年輕人,我所能做的就是這樣囉!現在你把那些巫師,術士通通請來唱誦祈禱:哦!石頭浮上 來,浮上來。哦!奶油,沉下去,沉下去!'讓我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噢!您在開玩笑吧,這怎麼可能呢?石頭比水重,只會沉到水底,不會浮上來,這是自然的法則;而奶油比水輕,只會浮在水面上不會沉下去,這也是自然的法則呀。

佛陀說:年輕人,你對自然法則瞭解不少。但你尚未體驗這個自然法則:如果你父親一生的所作所為都像石頭一樣重,那他必定會往下沉(墜入惡道),誰能讓他上升呢?如果都像奶油一樣輕,他必定會上升(進入善道),誰能拉他下去呢?

我們越早體驗自然法則,並依照自然法則生活,就能越早脫離痛苦。(注九)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9323443

 回應文章

寄居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05 14:59

剛寫了一篇有關戒癮的文章,和你分享:

她是個兩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