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生活的藝術——葛印卡老師
2013/11/02 10:40:44瀏覽553|回應0|推薦1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真實世界與童話世界完全是兩回事,沒有人能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無法逃避生命的真相生命是不完美、不圓滿、不盡如人意的這就是苦的真理(真諦)。

既然真相是如此,那麼當務之急就是要知道,痛苦是否有起因;如果有的話,是否能夠去 除苦因,以止息痛苦。如果痛苦的起因,只是一些毫無脈絡可尋的偶發事件,我們完全無法控制或影響它們的發生,那麼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們只好放棄尋找離 苦之道。或者,如果痛苦是由獨斷獨行、莫測高深的全能主宰所控制,那麼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討好這位主宰,懇求他不再降苦給我們。

佛陀體悟到,我們的痛苦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就如同所有現象皆是其來有自,痛苦的背後也有原因。對所有的存在而言,這因果的法則---業(kamma----是普遍而基本的。而且,痛苦的起因也不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

業(kamma)這個字(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karma,一般被解釋為命 運。不幸的是,命運這個字的涵義,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運是指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東西,是天意,是命運,是命中註定的,然而字面上的意 思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因,遭遇是果:

眾生擁有自己的行為,繼承自己的行為,由自己的行為衍生,與自己的行為密不可分;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皈依處。行為卑劣或高尚,則他們的生命也一樣卑劣或高尚,(眾生擁有其業,繼承其業,因業而生,業隨其身。眾生依止其業。其業卑劣或高尚,其生命亦複如是。)(注一)

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因此,只要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該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為負責;每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止息痛苦。佛陀曾說:

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創造自己的未來。(注二)

事實上,每個人都像是沒有學過開車,卻蒙著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開車行駛,這樣想平 安抵達目的地也難。他以為是自己在開車,但事實上,是車子駕駛了他。姑且不論他是否能到達目的地,只要他不想發生意外,就應該先除去眼罩,學會開車,並盡 速駛離危險。同樣地,我們必須清楚覺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學會奉行正當的行為,才能夠到達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三種行為

行為(業)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身業),語言的行為(語業),意念的行為(意業)。 通常我們最重視身體的行為,其次是言語的行為,最後是意念的行為。出手打人看來要比出言侮辱要嚴重的多,而這兩者比未說出口的惡念,也似乎更嚴重。當然, 這種看法是根據各國人為制定法律而來。但是,根據”—自然的法則意念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會因為意念的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果 報。

例如,由一位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動緊急手術救人,不幸手術失敗,導致病人死亡;另一位兇手是拿刀殺死被害人。這兩個人的身體行為類似,結果也相同,但是意念則是天差地遠。外科醫師的行為出自慈悲之心,兇手卻是基於怨恨之心。由於意念上的差別,兩個人的結局也會完全不同。

同樣,在言語上,意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和同事口角,那是因為憤怒而咆哮。而同一個人在看到他的孩子在玩泥巴,愛憐地罵孩子笨蛋,則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心。在這兩種情況下,他說了相同的話,但所表達的卻是兩種相反的心念。說話是心中所存的意念,決定了我們的果報。

身體和語言的行為,以及它們表現在外的後果,都是意念行為的結果。言行的善,要有意念的性質來判斷,所以,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才是會在未來產生果報的原因。佛陀瞭解這個真理,他說:

萬事萬物,由心而生;
至要為心;萬法為心造。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痛苦則如影隨行,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口之足後。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快樂則如影隨行,須臾不離。(注三)

苦的起因

然而,究竟是何種意念的行為在決定我們的命運?如果心是由識。想。受。行四蘊(四部 分)組成,那麼是其中哪一部分使苦生起的呢?在痛苦形成的過程中,四蘊或多或少都與痛苦的生起有關,不過前面三者基本上是被動的。識蘊(認知)只是接收經 驗的原始資料,想蘊(辨別)是將資料加以歸類,受蘊(感受)展現出前兩個步驟的發生。這三者的任務只是將輸入的資訊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開始生起習性反應 (行蘊),就由被動轉變成喜愛和厭惡了,心的習性反應帶動新的連鎖效應,連鎖效應的開始生起,就是習性反應,所以,佛陀才說:

任何痛苦的生起,
都起於習性反應。
如果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了,
所有的痛苦也止息了。(注四)

真正的”—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習性反應。一閃即逝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 應可能不是非常強烈,也沒有顯著的果,但是它卻會有積累的效應。每分每秒習性反應,重複不斷的發生,每重複一次就更加強烈,最後就形成貪愛或是嗔恨,這就 是佛陀在他第一次開示中所稱的貪愛tanha),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是內心對眼前沒有的東西,一種永無止境的貪求習性!同時也意味著對於現 狀,有著同樣強烈而難以撫平的不滿(注五)。貪求和不滿越強烈,對我們的想法,言語,以及行為的影響就愈深因此也製造更多的痛苦!

佛陀曾說,有些習性反應就像水面劃過的痕跡,立即消失。有些反應,就像沙灘上留下的線條,早上劃的,晚上就已隨著浪潮或海風消失無蹤。另有一些習性反應,則像是用鑿子或鐵錘 ,深深刻在岩石上,雖然刻痕也將隨著岩石的剝蝕而消失,但是卻得花上漫長的歲月(注六)。

在我們一生當中,每一天我們的心都不停的產生習性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天結束之 前試著回想,頂多只能想起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一月結束之前試著回想,頂多只能想起當月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同樣的,在年 終,我們頂多只記得那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像這種深刻的習性反應,非常危險,會導致很大的痛苦!

想要從如此強烈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實,不要把苦當成是哲學概念或是一種信條,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實,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如此接受並對苦及苦的起因有所瞭解,我們就能化被動為主動。學會了直接體認自己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步上了離苦的正道。

問題與回答

問:生命中有痛苦不是很自然的嗎?為什麼要想辦法逃避呢?

答:我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中,以致於想從痛苦中脫離,反而顯得不自然了。但是,一旦你經驗到內心的純淨所帶來的真正快樂,你才會瞭解,這才是心的本來面目。

問:痛苦的經驗能否使人更加高尚,並幫助化人格的成長?

答:可以的,事實上,內觀的方法就是將痛苦當作工具,使人變得高尚。但是,唯有你能學會如何客觀的觀察痛苦,這個方法才有用。如果,你偏執於痛苦,那麼痛苦的經驗就無法使你進步,你只會永遠的沉淪在苦海中。

問:刻意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難道不是一種壓抑嗎?

答:不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學會只是客觀地觀察。如果一個人生氣了,卻想要隱藏他的憤怒,人氣吞聲,那麼,沒錯,那就是壓抑。但是,如果你只是觀察憤怒,你會發現它自然而然就消逝無蹤。學會如何客觀的觀察憤怒,你就從憤怒中解脫出來了。

問:如果我們老是觀察自己,我們哪還能自自然然地過活呢?我們會忙著觀察自己,而沒有辦法自由或自發地行動了?

答:一般人上完內觀課程後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你所學到的,是一種對心的訓練,它讓 你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需要是就能觀察自己。不是說終止一生你都整天閉著眼睛一直練習,而是說,就像做體能訓練所得到的好體力,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你有所幫 助,這種對心的訓練,也同樣會令你強壯。你所說的自由或自發地行動,事實上是盲目的習性反應,它們絕對是有害的。學會觀察自己,你就會發現,無論何 時,當生活中有逆境發生,你都能保持心的平衡。有了平衡的心,你就能自主地決定如何行動。你會採取真正的行動,這行動永遠是正面的,永遠都是對你自己以及 他人有益的。

問:難道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發生的,沒有起因的嗎?

答:不可能沒有起因的。沒有任何事情是沒有起因的。有時候我們有限的感官和才智,無法清楚地找出那個起因,但這並不表示沒有起因。

問:你的意思是說,生命中的一切都事先註定了?

答: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會產生結果,可能是善果或是惡果,。它們會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形態,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大致的遭遇。但這並不意味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早在我們過去所作所為時,就已註定了;也不表示,我們的命運也永遠無法改變了。事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過去的行為,影響我們的生命之流,流向愉快或不愉快的體驗。但是現在的行為也同樣重要。大自然賦予我們能力,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當下的行為。有了這種自主性,我們就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問:但是別人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到我們吧?

答:當然。我們受到周遭的人以及環境的影響,而我們也不斷地影響周遭的人。舉個例子 來說,如果大多數的人贊成暴力,那麼戰爭和破壞就會發生,帶來許多痛苦。但是,如果人們開始淨化內心,那麼暴力就不會發生。因為社會是由許多人組成的,所 以問題的根源在每一個人心中。如果人人都開始改變,社會就會改變,戰爭和破壞就會日益減少。

問:如果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他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我們如何能互相幫助呢?

答:我們的意念會影響他人。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了負面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就會對 周遭的人,造成有害的影響。如果我們心中充滿對他人的正面關懷,充滿善念,就會對周遭的人,產生幫助。你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他人的業,但是你可以成為自 己的主人,而對周圍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

問:為什麼富有算是一種善業?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說,大部分西方國家的人都有善業,大部分落後國家的人都有惡業?

答:僅只富有,並不能算是善業。如果你家財萬貫卻仍是痛苦不堪,這萬貫的家財又有什麼用呢?擁有財富又享有真正的快樂――這才是善業。無論你是否富有,最重要的是快樂。

問:都不起習性反應豈不是很不自然?

答:如果你所經歷的都是不淨心念的不良習性,確實會覺得:不起習性反應是很不自然的事。
但是,對一個清淨的心而言,時時保持不執著(不起習性反應),充滿愛心,慈悲,善念,喜悅,平等心,是非常自然的事。好好體驗吧。

問:都不起反應,我們如何生活呢?

答:我們不要起習性反應(react)而要學習以平衡的心去採取行動(act):內 觀者並不是要變成像植物一樣靜止不動,而是要學會如何積極正面地採取行動。如果你能將你的生活模式,從習性反應轉變為正面行動,那麼你就已經獲得非常寶貴 的東西了。經由內觀的修持,你可以達到這種改變。

故事:種子與果實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栽什麼樣的種子,得什麼樣的果實。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有個農夫在同樣的土壤裏種了兩粒種子:一粒是甘蔗的種子,一粒是苦樹(neem的種 子,苦樹是一種很苦的熱帶植物。兩粒種子種植在相同的土壤裏,接受相同的水分,相同的日光,相同的空氣;大自然給與它們相同的養分。兩株樹苗從土壤裏冒出 來並開始成長,然而,長成的苦樹會怎樣呢?它的每一部分都是苦的,而長成的甘蔗每一部分都是甜的。為什麼大自然,或者,如果你喜歡的話,為什麼神對一個這 麼仁慈,卻對另一個那麼殘酷呢?

不,不,大自然即不仁慈也不殘酷。一切按照固定的法則來運行。大自然只是幫助種子呈現其特性。所有的養分只是幫助種子呈現其自身潛在的特性。所以,甘蔗會是甜的;苦樹的種子具有苦的特性,所以苦樹是苦的。栽什麼樣的種子,得什麼樣的果實。

如果這位農夫走到苦樹旁,向苦樹鞠躬三次,繞著它走一零八次以表示敬意,並且供上花 朵, 熏香,蠟燭,水果和甜點後,他開始祈求:哦,苦樹神,請生出甜芒果,我要甜芒果!可憐的苦樹神,他不能給甜芒果,他沒有這種能力。如果有人想要甜芒 果,他必須栽種芒果的種子。這樣他就不必哀求任何人的幫助,他所得到的水果必然是甜芒果。栽什麼樣的種子,得什麼樣的果實。

我們的障礙,我們的無知是:我們不在意播種何種種子,因而我們經常種植了苦樹的種子,但是,到了收成果實的時候,我們突然警覺,我們想要的是甜芒果。於是,我們開始哀求,盼望能得到芒果。當知,這是行不通的。(注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92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