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2 19:46:35瀏覽262|回應0|推薦1 | |
死時有什麼事情發生? 葛印卡老師 要明白死時有什麼事情發生,首先讓我們瞭解死亡是什麼。死 亡就像川流不息的形成之河中的一個河灣。死亡看來是形成過程的終結,這對一位阿拉漢(完全解脫者)或佛來說,可能是對的;但對常人來說,形成過程的流動在 死後仍然會繼續下去。死亡會令一個生命的活動終止,但一個新生命的活動又會在下一瞬間開始。這邊廂是這個生命的最後一刻,而那邊廂就是下一個生命的第一剎 那。就好像太陽剛落下又再升起,中間沒有黑夜一樣。死亡的一瞬間,又好像形成之書本其中一章終結了,而生命的另一章又在下一瞬間開始。 雖然沒有一個譬喻能夠貼切地形容這個過程,但我們仍然可以說,這個形成之流動就像在路軌上賓士的一列 火車。它到達死亡車站時會稍微減速,但不旋踵又以原來的速度前進,就算在站上也不會稍息。對不是阿拉漢的人來說,死亡不是終站,而是三十一條軌道的交叉 口。火車一到站就會循著其中一條軌道繼續前進。這快速的「形成列車」,憑著過往業力的能量為燃料,不斷循著這條或那條軌道,由一站跑到下一站,從不歇息地 上路。 「轉軌」的過程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就 像冰溶化成水,或水凝結成冰一樣,一個生命到下一個生命的過渡,也是依循著自然法則的。根據這些法則,火車不僅會自動轉軌,而且更會鋪設下一段的軌道。對 「形成列車」來說,死亡的交叉口,即是轉軌之處,是極其重要的。在這點上,現在的生命會被棄置 (這叫做cuti,即消失,死亡)。身體會壞滅,而下一個生命立即開始 (這過程叫作patisandhi–入胎,或下一次出生的開始)。Patisandhi 這一刻是死亡一刻的結果;死亡的一刻製造入胎的一刻。因為每一次死亡會成就下一次的出生,所以死亡不僅僅是死亡,它同時也是出生。在這個交叉口上,生命轉 化為死亡而死亡又轉化為出生。 所以,每一段生命都是為下一次死亡的準備。一 個有智慧的人會盡用此生及為好死作準備。一個最好的死亡是最後一次的死亡,是一個終站而非一個交叉口,即是一個阿拉漢的死。在這情況下,火車再沒有軌道可 讓它繼續跑下去。不過,在未能到達這個終站之前,我們起碼可以令下一次死亡引領到一個好的出生,使最終可以到達終站。一切視乎我們自己,視乎我們的努力。 我們創造自己的將來、自己的褔祉或苦惱,也創造我們自己的解脫。 我們如何鋪設讓形成列車賓士的軌道?要回答這問題,我們要明白什麼叫做「業」(行動)。 我們健康或不健康的心念就是業。在進行 意識、說話或身體層次的行動之前,這個行動的根源就是善或不善的心念。意識借著某個感官的接觸而生起,然後sanna (想–觀感、辨認)會評估這個經驗,感受(vedana)升起,跟著一個習性反應(sankhara)就出現。這些行為反應是各有不同的。行為有多強烈? 有多慢、深、淺、重或輕?反應深刻的強弱就會隨之而異。有些像在水上劃線,有些像在沙上劃線,而有些就像在石上刻的一道紋。如果心念是善的,行動亦會如 是,而其果實就會是有益的;如果心念是不善的,行為亦會如是,而它就會產生苦果。 不是所有這些反應都會成就一個新生命的。有些太淺,所以沒有生出任何果實。有些較重,但會在此世用 完,不會延續到下一生。有些更重,會隨著生命的流轉到下一世延續,但本身不會導致新生命的開展。不過,它們會在此生及下一世繼續滋長。但是,很多業是 bhava-kammas,或曰bhava-sankharas,即是會導致下一輪的出生、一個新生命的那種。每一個這樣的bhava-kammas (會啟動形成過程的行動)帶有一種與某道生存空間的振盪共諧的磁力。某些bhava-kamma 會與同等強弱程度的bhava-loka (世界、空間)的振盪連結,而兩者會循著關乎「業」的普遍法則而相吸。 某種bhava-kamma一旦生起,這「形成列車」就會被引領到死亡站前三十一條軌道的其中之一。 這三十一條軌道其實是三十一道生存的空間。它們分別是:十一個kama lokas (感官空間,即四道低層次的存在,及七道人類及天人的空間); 十六個rupa-brahma lokas (精緻物質身存在之所),與及四個arupa-brahma lokas (只餘下心念的非物質空間)。 在此生最後的一刻,特定的bhava-sankhara 會升起。這 道能推動下一生出現的sankhara(業力),會與相應的生存空間的振盪連結。在死亡的一瞬間,三十一道空間會全部開放,而生命列車跑上哪一條軌道,就 視乎哪一種業力升起了。如同火車被導入某軌道一樣。 bhava-kamma反應的力量會推動意識之河流進入下一次的存在。比方說,憤怒或惡意的bhava-kamma,既有熾熱或躁動的性質,就會與一些低 層的生存界別連結。同樣地,帶有metta (慈悲的愛)性質者,既有安詳和清涼的振盪,就只會與一些brahma-loka 連結。這是自然的法則,而其高度「自動化」會保證整個運作過程不會稍有差池。 一般來說,在死亡的一刻,一些強烈的善或不善的業力會升起。比方說,如果一個人曾在這生殺害父母或一個聖人的話,關於這件事的記憶就會在死亡的一刻升起。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曾經作過深入的靜坐修習的話,相類似的心境也會升起。 如果沒有如此強烈的bhava-kamma的話,一道較弱的業力會升起。任何喚醒的記憶就會呈現它的 業力。比方說,一個人也許會記得向聖人施食的善業,或者會記得曾殺人。諸如這些往業的反省會升起。要不然,與某些業力相關的事物會升起,例如會見到盛滿布 施食物的碟子,或用來殺人的手槍。這些叫作kamma-nimittas (徵兆)。 在別的情況下,一些有關下一生的徵兆或符號會出現,這叫作gati-nimitta (離去徵兆)。這些nimittas會與生命之流所吸引到的bhava-loka (存在空間) 相應,例如某天人、或禽畜世界的景象。瀕死的人常常經歷這些帶預報性質的徵兆,就如火車的車頭燈把當前的車軌照亮一樣。這些nimittas 的振盪,與下一世存在空間的振盪是相同的。 一位好的內觀修習者有能力回避通往低層次存在空間的軌跡。他清楚瞭解大自然的法則,並努力修習,任何 時刻都為死亡作出準備。如果他年事已高的話,他更加會時刻保持覺知。有什麼準備功夫要做的?修習內觀,對身體出現的任何感受都保持平等心,俾能打破對不愉 悅感受的習性反應。如此一來,慣常不斷地產生不善的習性的心,就會養成一個保持平等心的新習慣。通常在死亡的時刻,如果沒有非常沉重的業力升起的話,習性 反應就會出現;而當締造新業力之際,儲存於倉庫的舊業就會被搞動而升上表層,並隨此而增強。 當死亡來臨時,人很可能體驗到非常不愉悅的感受。老、病、死都是dukkha (苦)。它們會產生較粗重的不愉悅感受。假如一個人不善於以平等心來觀察這些感受的話,他很可能會以憤怒、不安,或甚至惡念作出反應。如此一來,有類似振 蕩的bhava-sankhara便會乘機升起。相反,對一些功夫純熟的修習者來說,他們可以在死時努力保持平等心,以免對極度痛苦的感受作出反應。如此 一來,就連深藏於bhavanga (推動新生命的業力之所)的相關bhava-sankharas 也不會有機會升起。在瀕死之際,常人會心存畏怯,或甚至極度驚恐,因而怖畏的bhava-sankhara會乘時出現。同理,哀戚、傷痛、沮喪及其它情緒 會隨著與摯愛親朋分離的念頭而升起,因此相關的業力就會出現而主宰心念。 內觀修習者用平等心去觀察感受,從而減弱它的業力,使它不會在死亡的時刻升起。為死亡的真正準備是:養成一個慣性模式,就是不斷用平等心去觀察身心所呈現的感受,同時也瞭解無常(anicca) 的道理。 當死亡來臨時,深刻的平等心習性會自動出現,而生命列車就會連接到一條容讓下一世修習內觀的軌道。如此一來,我們就會避免在一個低層次的空間投生,而往生到一個較高層次的空間。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內觀是不可以在低層次空間修習的。 瀕死的修習者如果幸運的話,會有親友在場協助維持一個良好的、沒有悲悼與沉鬱的法的氛圍;這些人懂得修習內觀和發出慈悲(metta) 的振盪。這就是最有利於安詳死亡的環境。 有時候,非修習者也可以于死時獲得一個有利的再生,這是由於善良的bhava-sankharas, 例如慷慨、守德等一些強烈的、善良的質素。但是,一個資深的內觀修習者有特別的成就,就是在於他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可以繼續修習內觀的存在。如此一來,通 過慢慢減除儲存於意識河流中的bhavanga的累世bhava-sankharas,他就可以縮短他的形成之旅而早些到達目標。 一個人能於此生與法結緣,都是源於往昔的善業。修習內觀,讓此生有所成就。然後,當死亡來臨時,平等心念的體驗就會相隨,帶來一個幸福的將來。 附注:一列轉軌的火車這個譬喻,不應被誤為轉世,因為一個存在的個體不會從此生走向下一世。能傳到下一世的,只有累積習性業力的能量而已。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