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牛年大喜:臺灣少子化是人類大福氣,那些生育補助還不夠爽?蔡英文呂秀蓮陳菊不婚不生不應污名化
2021/02/21 16:20:43瀏覽1341|回應0|推薦11

中時在情人節這天刊出社論以雞尾酒療法解決少子化問題,台大教授薛承泰則又投書台灣人口危機,會有轉機嗎?好像少子化會導致臺灣滅亡一樣?以前民進黨官員說外省人來太多害高雄淹水,現在臺灣人繁殖少一點不是讓減少土地負擔,高雄再也不會淹水了?

參照:工務局長脫線演出﹃外省人太多﹄遭炮轟- 華視新聞網
2002年4月18日 — 高雄711水災災情慘重,到底工務單位有沒有人為疏失,工務局長回答竟然是災民住錯了地方,接著還說是外省人來太多!水災原因竟然跟省籍 ...
外省人來太多了- 自由評論網

其次,根據中時社論,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已經用了一大堆灑錢政策:
「行政院提高育兒津貼,8月起撫養0到未滿5歲幼兒津貼,從目前每月2500元增加到3500元,明年8月進一步提升為5000元。另外,0到2歲幼兒送公托或公共托育家園,每月托育補助從3000元提高到4000元,明年8月起進一步提高到5500元。2到6歲就讀這些機構的月費,8月起減收1000元,明年8月再減收500元,繳費最多不超過3000元。教育部今年和明年預算將因此增加390億和502億元。」

中時社論又說這些錢其實不夠,因為「撫養子女費用,其實遠超過幼兒階段的各種開支。在子女的整個成長階段,為了教育、補習、才藝、旅遊、出國交換,甚至留學,所衍生的各種龐大開支…」

要不是因為過年期間,我還真想痛罵,奇怪了,臺灣不是有義務教育嗎?「補習、才藝、旅遊、出國交換,甚至留學」是你們這些父母自己要搞的,關其他人屁事?

我父母沒帶我去啥旅遊,我也沒學才藝,「出國交換,甚至留學」更別說了,想花這些錢的父母自己去花,沒這些錢的父母就把小孩交給民進黨的黨國洗腦教育體制,現在臺灣不是說多元文化?臺灣自稱是南島文化起源,光這個多元文化就傲視全球,還學啥才藝啊!

再說了,蔡英文呂秀蓮陳菊都不婚不生,她們沒有錯,為何現在政府不尊重人民自主選擇,偏要用外在誘因改變人民自由意志??

總之,少子化利大於弊,以前有一首莫名其妙的歌曲說「作總統大家有機會」,根本就不可能,但像蔡英文呂秀蓮陳菊一樣都不婚不生才是「大家有機會」!

請臺灣政府特別是民進黨不要剝奪大家變成蔡英文呂秀蓮陳菊的機會!



Blackjack 2021/2/14

link:少子化有益於台灣,「0到6歲國家養」是有害台灣的賄選政策
台灣未來人口每百年將減半三次,是天大好事!其實少子化的解方是郭台銘!!!


中時社論》以雞尾酒療法解決少子化問題
19:002021/02/14 言論 主筆室

行政院提高育兒津貼,8月起撫養0到未滿5歲幼兒津貼,從目前每月2500元增加到3500元,明年8月進一步提升為5000元。另外,0到2歲幼兒送公托或公共托育家園,每月托育補助從3000元提高到4000元,明年8月起進一步提高到5500元。2到6歲就讀這些機構的月費,8月起減收1000元,明年8月再減收500元,繳費最多不超過3000元。教育部今年和明年預算將因此增加390億和502億元。

育兒津貼不是唯一解藥

這樣看來,一個撫育2歲以下幼兒的家長,明年8月將幼兒送公托機構教育,將可每月接受政府10500元或13500元補貼;2到5歲幼童也可以獲得每月5000元補助,以及各類非私營幼教機構繳費減少的優惠。政府期待這些補貼,能對年輕人產生激勵效果,提高生育意願。

我國去年(2020)的婦女生育率為1.0,遠低於全球的2.3,也明顯低於已開發經濟體1.6,歐盟仍有1.5,北美也有1.7,這些富裕國家都超越台灣許多。我國已經和南韓(0.9)、澳門(0.9)及香港(1.1)同列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經濟體,導致去年出生人口16.5萬人、死亡17.3萬人,死亡超過出生7907人,首次發生自然增加率為負數的「死亡交叉」。另外,遷出人數也多過遷入人數2.09萬人,使得台灣總人口進一步下降。

然而,提高育兒津貼真能提高生育率嗎?撫養子女費用,其實遠超過幼兒階段的各種開支。在子女的整個成長階段,為了教育、補習、才藝、旅遊、出國交換,甚至留學,所衍生的各種龐大開支,加上學習競爭上的各種壓力、擔心其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在在都讓目前年輕人遠比他們父母一代,更不願生兒育女。因此,即便是歐美等提供大量育兒補貼的先進國家,都無法維持人口不墜的婦女生育率(2.1),更何況是補助水準還是較低的台灣。但即使以津貼激勵生育的政策有效,遠水也救不了近火,難以扭轉已經在下降的台灣人口數;其衍生而來的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學校為爭取學生降低要求,導致教育品質惡化等一系列弊病,已在嚴重衝擊台灣社會,不能不嚴肅處理。

基本上,要解決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有效方法,應該是多元式的「雞尾酒療法」,除了提高生育率外,放寬移民限制、延後退休年齡、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讓退出勞動市場者二度就業、大量使用機器人等,在台灣都還有極大空間,應該認真推動。然而,每一種政策措施都可能有副作用,在設計時必須相當謹慎,以免產生難以回復的弊病。例如,新加坡十餘年來引進百萬工作人口,填補了低生育率的不足,但卻嚴重衝擊本地人士的就業機會,已成為重大的選舉議題,也讓執政黨付出了代價。同樣的狀況出現在德國,因大量中東移民集中居住而衍生社會問題,也付出了政治代價。

解決方法必須多元並進

在延後退休年齡上,美國早在1978年和1986年就通過和修正《雇用年齡歧視法》,將「強迫退休」認定為違法,只有危險工作和高薪主管可以例外。英國也因2019年法院判決牛津大學以超齡(該校67歲退休)解聘資深教授為違法,可能很快會廢止強迫退休制度。法國也在延後退休年齡,但卻引發了勞工的反對抗爭;因為涉及到退休金領取權益和世代矛盾問題,必須妥善處理。

在婦女勞動參與率上,台灣2018年為51%,稍低於日本(52.5)、南韓(52.9),但明顯低於美國(57)、加拿大(61)、英國(58.1)、德國(55.9)、香港(55.1)和新加坡(60.2)等先進經濟體;若政府提高對托嬰和幼教的支持,這個比率應可提升。另外,若能提出有效的鼓勵政策,企業雇用二度就業者的狀況也可以大幅提高,減緩勞力不足的問題。當然,大量使用更有「智慧」的企業和家庭機器人,也可以稍微紓解缺工。

少子化是嚴肅的國安問題,整個社會都必須高度重視。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多元並進,且要謹慎規畫,才可能創造一個讓年輕人樂於養育兒女的環境,避免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果。提高育兒津貼只是其中一環,絕非唯一解藥,更必須注意避免浪費和無效率的狀況。

#8月 #生育率 #幼兒 #婦女 #提高

***
薛承泰/台灣人口危機,會有轉機嗎?
2021-01-22 01:56 聯合報 / 薛承泰
內政部公布去年人口統計後,媒體都在討論,人口負成長會給台灣帶來哪些衝擊?廿餘年前,筆者即針對教改運動主張的「廣設高中大學」提出警告,此後就一直留意人口發展趨勢;去年人口負成長以及十六點五萬的生育量,早已預期。然而,最令我意外的,「自然負成長」來自「生不如死」有八千人,而遷出國外多於遷入台灣的「社會負成長」,居然高達三萬四千人,僅比飛彈危機那年(一九九六)少一千人!
如果只看人口自然負成長,二○四○年台灣人口總數會比現在少約一百五十萬人,人口規模與公元兩千年相當。換言之,人口總數在這四十年間變化不大,可是老人占比,從二○○○年的百分之八點六,到現在的百分之十六,二○四○年將上升到百分之卅;人口結構改變,才是最大挑戰。且由於壽命會繼續延長,為了減緩老化速度,似乎只能鼓勵生育。

當然,移民也是辦法。台灣自一九九八年開放通婚以來,婚姻移民為台灣增添至少五十六萬人,此外,也生下五十萬以上「新台灣之子」;沒有他們,台灣早在二○○三年生育數就低於廿萬人了!很不幸,去年遷到國外人口居然達六萬一千人,遷回台灣人口因疫情關係,則是比往年少了一半;令人不解的是,國外疫情不是比較嚴重嗎?何以遷出數還創下近十年新高?

新冠病毒至今仍不斷延燒,全球感染人數即將突破一億,死亡人數差不多有兩百萬人。去年原以為各國疫苗開打之後,許多專家認為,今年下半年即可恢復往常的活動;可是今年才走過幾天,情況變得更棘手,不僅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也接二連三出現了!

筆者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資料,發現以國家總人口為分母的確診率與死亡率(均以百萬人為單位),似乎和緯度與人種有關。例如,亞洲以及熱帶地區國家(多數是落後國家),確診率很少超過一千,死亡率更是在一百以下;相對地,處於北緯卅五至四十五度區間歐美國家,確診率幾乎都是成千上萬,死亡率則是成百上千。

以美國為例,確診率為百萬分之六萬九千,死亡率為百萬分之一千二百,歐洲幾個大國也不相上下,他們除緯度相近,也同是以「白種人」或稱之為「高加索種人」(Caucasian)為主。筆者好奇,究竟是基因、氣候、社會制度或生活習性使然?

去年九月「自然」期刊電子版,日本沖繩科大教授帕博研究團隊發現,新冠重症可能與「尼安德塔人」基因有關。確實,東亞國家情況相對好許多,即使日本最近情況惡化,過去一周新增確診,仍是比美國少了許多。

相形之下,台灣累計確診八百餘人,死亡只有七人,絕大部分民眾猶能維持平常生活,令世人稱羨!從海島位置看,台灣過去是「沼澤瘴癘之鄉」,如今是寶島,可阻絕病毒於境外。至於一些確診個案曾在台灣趴趴走,病毒卻無法傳散開來,除了可歸功於醫療衛生體系的完善,政府的超前布署與民眾的高度警覺;說不定,基因也發揮了抗疫功能。政府不妨也研究一下,才是Taiwan can help!台灣人若有此優勢,那麼,生育率真不該一再破底。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