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63)-4.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
2011/11/16 07:40:10瀏覽285|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6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怨天尤人。訶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現代社會,結黨營私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家有共同利益時,暫時維持表面合作。一旦出現利益衝突,派系間就會發生鬥爭。依佛法言,這是很重的惡業,果報在地獄。

  結黨營私的現象,也存在於宗教之中。在雪梨召開的「世界宗教和平會議」上,一位天主教神父很坦率的與我談論此類問題,甚至他懷疑宗教與宗教之間能否團結?我告訴他:「這是教育的問題。」

  當代的宗教,只有「宗」,沒有「教」。「教」是教育,各宗教要教導自己的信徒,發揮平等的大愛。唯有如此,各宗教之間才能團結。《聖經》說「上帝愛世人」,並沒有說「上帝愛他的信徒」。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愛他;對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也愛他。佛法講「真慈平等」,佛弟子要愛護一切眾生,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

  教育,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孔老夫子晚年長期教學。他們是大聖大賢,尚且需要長時間的教化,才對社會產生影響。何況是我們!

  世出世間聖賢教化的目的,無非希望一切眾生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用政治、軍事的方式都不能達到此目的,如果用政治的方式可以達到此目的,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完全可以去做。如果用軍事暴力的方式可以達到此目的,釋迦牟尼佛年輕時武藝高強,他可以作將軍、統帥。他之所以放棄了政治、軍事,就是因為他知道政治、武力不能達到目的。現代人講經濟、科學技術,也達不到這個目的。唯有「教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事教育,終生一心一意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彙編》云:「妻妾之語,甘而易入;父母之訓,正而難從。妻妾之語,未有不與父母之訓相反者,世人所以孝衰於妻子也。夫父母閱歷既多,見事必當,愛子又切,為謀必周,豈有年少女子,而所見反勝於老成練達之人乎,事理亦然,不但為勸孝說法也。」妻妾,引伸為親愛之人。通常,人們對親愛的人容易感情用事,往往會疏忽是非、利害、得失的考量。因此,愈是面對親愛的人,愈要理智、冷靜。親愛的人常常在自己耳邊甜言蜜語,我們要想想:他所說的與佛菩薩的教誨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就不能接受。

  「違父母訓」,在現代社會應當講違聖人訓,違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當今的父母大多鼓勵兒女升官發財,謀取一家的利益。勸勉兒女犧牲自己,服務社會的父母,已經不多見了!而家親眷屬之間,更應當要互相勸勉學佛,皈依佛法。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這是大惡。《彙編》云:「小而衣服器用,大而朋情親誼。」古人說「朋友是老的好」,新交的朋友未必不好,但是交了新朋友而疏遠老朋友,顯示你寡恩。不忘故交,常常念舊,表明他的心地厚道、老成,處於社會能得到朋友的幫助。

  心、口要相應,不能「口是心非」。《無量壽經》開端,佛教導修行的下手之處,轉惡為善的起點,即「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要常常反省、改過自新,就能與佛相應。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彙編》云:「索取無厭曰貪,昏昧無恥曰冒。事上忠而持己廉,人臣之大節。今也,以貪冒之故而罔上,臣節安在?縱令一時富貴,多見旋踵破敗,子孫狼狽矣。」

  有些人在工作上欺騙上司,欺騙同僚,欺騙眾生。現代社會的風氣,似乎不做欺詐的事,就不能生活;似乎做生意不逃稅,不欺騙主顧,就不能賺錢;似乎沒有惡手段就是笨人,會被時代淘汰。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觀念,世界還能太平嗎?社會還能安定嗎?災難還能避免嗎?

  「讒言」指兩舌、綺語,這是造口業中最嚴重的。《彙編》云:「人縱有過,亦當曲為掩護。」這句話很重要!世出世間聖賢無不教人積德累功,而原諒別人的過失,正是積德累功之入手處。

  「十大願王」之「禮敬諸佛」,就是以真誠心、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如果兩隻眼睛像小偷一樣,專門找尋別人的缺點,專門蒐集別人的過失,就是大不敬。

  「知事少時煩惱少」,凡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別打聽;不需要認識的人,少接觸。古人為什麼選擇在深山人跡罕至的地方修行?因為環境清淨,容易成就。我們現在居住在都市,本來就是最不好的環境,再喜歡去打聽,修行如何能成就?我們要想修學成就,一定先要懂得保護自己。

  心不清淨,淨業就不能成就。我們要修清淨心,修清淨行,就要把不相干的事情放下,把不相干的念頭斷除。縱然不能完全斷除,也要把是非人我看淡,尤其要把「毀譽」看淡。無論遭到別人的誹謗,還是受到別人的讚歎,學著不動心。如此,心慢慢就會清淨,常常保持正念現前,二六時中,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不但是非之言不應講,更不應說他人的過失。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修正自己的毛病過失,自己豈有資格說別人的過失?要知道誹謗侮辱,其傷害甚於刀斧,甚於虎狼。

  《彙編》云:「古詩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彙編》舉例說,「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讒毀之害如此慘烈,豈能不謹慎、審思、明辨是非!

  讒毀破壞他人家庭,離間他人骨肉,破壞僧團,毀滅佛法,斷人法身慧命,結罪之重,《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講得十分清楚。我們絕不可逞一時口舌之快,造作如此深重的罪業。

  「謠言止於智者。」讒毀之言,要有智慧去辨別,不能輕信謠言。聽信讒言是隨順魔鬼,拒絕讒言是隨順佛菩薩,是非邪正、吉凶禍福就在當人一念之間。

  「毀人稱直。」《彙編》云:「士君子立身行己,要當行其在我者,必使正直無邪,斯為直矣。或身未能直,而但以毀人為直,則良心已喪,烏得謂之直耶?且正直之人,心必忠厚,當言即言,使人知改,要在誠有餘而言不足,所謂直也。彼毀人者,污人之名,快己之怒,而乃自謂直道,豈不可痛可恨。老子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誹謗別人,是現代人常犯的大過失。縱然別人沒有過失,也要無中生有,以顯示自己正直。如果自己身不直,心邪曲,有什麼資格責備別人?以誹謗別人,顯示自己正直,其良心已經喪盡,造作極重的罪業,果報在阿鼻地獄。地獄中的果報,不是閻王設置的,是自己惡心、惡行變現的境界。

  「正直之人,心必忠厚。」現代社會,心地忠厚的人少了,「忠」是心正,不偏、不邪。心中有邪曲,就是不忠,也就不誠,言行必然輕浮。「當言即言」,言語要思考,《論語》講「三思而行」。開口說話前先要想一想,這個話當說不當說?應不應該說?四攝法的「愛語」,不是指好聽的言語,不是諂媚巴結,而是愛護眾生,規過勸善之言語。「要在誠有餘而言不足」,內心真誠幫助別人改過自新,以真誠心成就別人,真誠心有餘,言語則點到為止,才能感動人;反之,誹謗人,侮辱人,「快己之怒」,自己泄憤,還標榜這是「直道」,這種作為真是「可痛可恨」!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聰明」即佛法所謂的世智辯聰。「深察」指觀察別人的過失,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近於死者」就是會有死亡的危機。程子說:「君子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責己反是。」對待別人,要在別人的過失中,發現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對自己恰恰相反,在無過失之中,要細心檢點,把過失找出來。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21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4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