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64)-3.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2011/11/20 07:37:12瀏覽670|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64)-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

  「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彙編》云:「以口取物曰婪,言人之貪,如口之食物,無有厭止,無有窮極。」老子曰:「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彙編》云:「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世人貪求數盈,終歸耗散,固不必言,且又落下一場禍孽,更難了耳。」

  這段我們要多讀細思,再仔細觀察現前的社會,就能了解古聖先賢確實具足真實智慧。今日之下,貪而無厭者,比比皆是,這正是罪根禍端。

  民國初年的丁福保居士,對儒、佛皆有相當深的造詣。他四十歲就看透人生真相,他跟朋友說:「我在世間猶如旅客,一切家庭、財產、事業都是夢幻泡影。」對世間沒有絲毫執著、留戀,心地清淨,智慧開了,專心於佛法。 

  人有來世,但何時是來世?這一剎那何時到來?沒有人知道,也許在幾十年之後,也許在三、五年之後,也許在三、五天之後,也許就在眼前,眉睫之間!

  「咒詛」就是賭咒,在台灣很風行。選舉時,就會有人在神前賭咒、斬雞頭,這是造孽。不賭咒,罪過就已經很重了,再賭咒求神明來包庇他,掩飾他的罪過,豈有此理!「聰明正直」稱為神,神明會接受他的賄賂嗎?神明會包庇他嗎?接受他的賄賂,包庇他、戲弄他的,不是神明,而是妖魔鬼怪。我們如果以真誠善心,就能感得諸佛菩薩;若自私自利,惡心惡行,只能感得妖魔鬼怪。《易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賭咒,這是侮辱正神,巴結妖魔鬼怪。

  「嗜酒悖亂。」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性罪,不論有沒有受戒,行為本身就有罪。「酒」屬於遮罪,如果未受戒,飲酒就沒有罪。為什麼如此重視酒戒?因為酒能亂性,使人的理智不能作主,因此而犯犯殺、盜、淫、妄。佛法戒酒,是為防範「殺、盜、淫、妄」的重罪。清淨比丘應當滴酒不沾。

  戒律中,酒的開緣也最大、最廣。飲用藥酒治病,不犯戒;烹調用料酒,不犯戒。戒律是靈活的,不是僵化的,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

  佛為什麼制定這條戒?它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持戒的利益何在?犯戒的損失是什麼?世尊的教誨,合情、合理、合法,絕非不通人情。佛注重我們身心的健康,幫助我們斷煩惱,開智慧,成就道業。我們要生恭敬心、感恩心,遵守佛的教誡。

  而飲酒如果成為嗜好,甚至嗜酒如命,不但出世法不能成就,連世間法也不能成就。

  「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一段開始講倫理方面的問題。

  何謂「忠良」?何謂「柔順」?「忠」,不偏不邪謂之忠。佛法講中道第一義,儒家講中庸,不可有絲毫的偏邪。何謂偏邪?順境生歡喜,逆境生瞋恚,即是偏邪。一心是中,二心就偏了。因此,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才是中;有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中。「良」是善良。忠,落實在形相上是善良。「柔」是柔和。「順」是隨順性德,或隨順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世出世間聖賢的存心、行事,都隨順自性。如孔老夫子有五德,即「溫、良、恭、儉、讓」,就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忠、良、柔、順都在五德之中。

  《彙編》說: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只靠一個「忍」字。《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美德之中,忍為第一。忍,能成一切善法,能遮(止住)一切惡法。六波羅蜜中,忍是核心,精進、禪定、般若是從忍辱波羅蜜中生起的。能布施,能持戒,而不能忍辱,只能得三界有漏的福報。

  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非自己之私事,而是與大眾息息相關的。一家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再擴展到親戚、朋友,乃至社會國家。

  現在教人競爭,從小孩起就向父母爭,兄弟相爭,在學校老師爭,長大入社會,他只有一個觀念就是競爭。孟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世之人都想競爭,不擇手段去競爭,這個世界還會有前途嗎?爭到最後必定同歸於盡。

  治理現代社會,首要是「息爭」,這是對症下藥。我們要以自己的忍讓,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有些同修在學佛之前,家庭平安和諧;學佛之後,家中反而常常吵架,這把佛的意思解錯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人學佛,全家和樂,這才如法,豈能讓一家人生煩惱!

  一個道場的大眾一團和氣,必定興旺;做生意的也要「和氣生財」;一個家庭,也是「家和萬事興」。一位修行人做出榜樣,必定能感化一家人。只要真誠、慈悲、智慧,任何人都能感化。如果不能感化他人,必定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夠圓滿。

  因此,男人要做到忠良,女人要做到柔順。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忍讓,絕不能忿爭。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這一段講夫婦。夫婦是人倫的根本,中國幾千年來古聖先賢的教育,都把這個問題作為核心。夫婦同住在一個房間,圈子最小,房間之外才是家,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平輩有兄弟、姊妹。家的外面是社會,有領導與被領導,有朋友、同學。這是五倫的社會。如果核心不好,夫婦不和,家庭還能和睦嗎?社會還能安定嗎?國家還能太平嗎?因此,社會吉凶禍福的根源在家室。

  「新加坡淨宗學會」的總務居士結婚,我題了八個字:「治平初基,大道之始。」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家庭。大道,是成佛之道,轉凡成聖之道,都由家庭開始。

  夫婦是世出世法的根基,婚姻是大事。中國古禮中,為何婚禮如此隆重、繁瑣?表示婚姻既是兩個人一生的大事,也是整個人類的大事。家庭的興衰、社會的安危、國家的興亡、世界的和平與動亂,根基在夫婦。現代的社會,此根基被動搖了,豈能不亂!古人所謂「家不家,國不國」,家不像家,國就不像國了。家,如何才像家?夫妻和睦。縱然夫妻有矛盾、歧見,也要互相忍讓。

  古代很少聽到離婚,輕率的離婚會造成社會大亂。如果有兒女,兒女或得不到父愛,或得不到母愛,性情就會產生變化,悖亂的惡因由此種下去。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感染了會影響全身,家庭破壞了會影響社會。

  《彙編》云:「夫婦和而後家道昌。」同理,一個團體上下和睦就能興旺。世界各地的佛弟子到新加坡來參學,看到居士林這麼多人,上上下下一團和氣,沒有爭論,都非常羨慕。這是如何做到的?有兩個因素:第一、領導人大公無私,若領導人有私心,就會弊病叢生;第二、道場天天講經,如果不講經、不聽經修學,就會打妄想,各人的妄想不同就會爭論,就有矛盾、衝突。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小孩從出生到六、七歲,接受父母的教育,這是根基。入學之後,老師從這個根基上栽培他。如今的教育,正是缺乏家庭教育的根基,所以無法教育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對沒有受過良好家教的人,佛也度不了他。中國古代,特別著重倫理德行和言談舉止的教育。父母、尊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為家中的兒童做出好榜樣。小孩每天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在心中紮根,一生都不會改變,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養兒防老」是私心。養育兒女,要認真教導他,使他將來長大成人,為社會服務,為眾生造福。有這樣的心願,並且認真切實做到是大賢。印祖說,世界的安危,女人做大半的主宰。家有賢妻,才有賢良的丈夫;家有良母,才有忠孝的子孫。賢良的丈夫、孝子忠臣,必定為社會、為眾生造福。大聖大賢、諸佛菩薩都是母親教出來的,所以賢妻良母是社會之寶、國家之寶、眾生之寶。不僅佛法、儒家也有類似的講法,正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家庭主婦每天做家事,也是行菩薩道。家人就是度化的對象,家庭就是道場。道場不一定要有寺院的形式,任何場所都是菩薩道場。工作場所也是道場,老闆、同事、客戶就是度化的對象。六波羅蜜要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工作中。

  《華嚴》的宗旨是教我們一生作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好榜樣,教導我們無論現前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何種行業,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都要在自己的本位上修行證果,圓成佛道。無須改變身分,無須改變行業,也無須改變宗教信仰。修行證果是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在家居士學佛,如果不顧一切而獨自跑到深山洞窟中去念佛,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工作也不做了,就是做了壞榜樣。社會大眾看到他的行為,必定無法接受,會認為「佛法是邪門歪道」,所以他是在破壞佛法。這個要知道!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2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5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