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3 07:49:10瀏覽732|回應0|推薦0 | |
太上感應篇(65)-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祼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 此段講「不敬天神之惡」。 「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晦」是農曆每個月最後一天,沒有月光。《彙編》云:「 「臘」指年終。中國古代習俗,「臘」有五種。《彙編》云:「 「灶」即灶神,灶神是司命之主。人以食為天,人養活生命最重要的是飲食,這就是對於飲食的尊重,不可以放肆,不可以輕慢,要培養自己的敬心。現今供養灶神的人已經很少了,不供養灶神,灶神還有沒有呢?當然有。 道教敬天地神明,目的是趨吉避凶,希求天地神明降福保佑。我們學佛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若不在「敬」上認真修學,要明心見性就很困難。 天地神明也是眾生,不是佛菩薩,天地神明也有喜、怒、哀、樂。他們對歡喜的人,會讚歎、幫助;對不歡喜的人,會遠離、不幫助。天地神明對人的保佑、幫助,是有條件的;諸佛菩薩幫助人,才是無條件的。 在現代講到天地神明,一般人認為是迷信。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超越世人的常識。例如輪迴轉世的現象,我們在報紙、資訊中也常常看到。這些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六道輪迴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古代讀書人在對一件事情尚未清楚明白之前,不下結論,可以存疑,繼續觀察研究。西方的許多大科學家都深信宗教,相信上帝,相信神明。中國、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國,累積幾千年的經驗智慧,證明確有其事。 科學證明空間是多維次的,科學家不稱為鬼神,而稱為「不同空間維次的生物」。黃念 佛經稱空間維次為「法界」。法界無量無邊,佛有方便說,歸納為十大類,稱為「十法界」。「十」也代表無盡。法界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不知道,所以他們無法突破。佛告訴我們,法界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而產生的現象。因此,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能突破空間維次。「禪定」的功夫,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得愈多,禪定的功夫愈深,突破的空間維次就愈多,對虛空法界的真相,就明瞭得愈多。 所以,我們對於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也要尊敬。能尊敬天地萬物就能尊敬人,對人會尊敬,對於父母長輩當然會尊敬,這就是古聖先賢教學宗旨義趣之所在。不應該把它看作是迷信,何況我們的智慧、經驗、常識還無法了解事實真相,只要我們對於聖賢所說的道理細心去體會,對於自己的修持功夫,自然就會得力。 「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這是對於天地神明的失敬。「穢柴」指不乾淨的燃料。從前用柴禾做為燃料,柴禾也要乾淨。柴禾不乾淨,煙塵上升,就是對神明不敬。這種煙塵污染空氣,還影響健康。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敬」,所謂「存誠、存敬」。開顯性德,首要的就是恭敬、誠敬。普賢菩薩的十願,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這些都在「禮敬諸佛」的範圍之內。「諸佛」不僅有過去佛、現在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指一切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平等禮敬、真誠禮敬、清淨禮敬,性德才能透出來。對一部分敬,對另一部分不敬,性德就不能開顯。如果我們想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證得法身大士,一定要學誠敬。 《彙編》云:「諸經集要云,夫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導真。瞻仰聖容,賴香花以供奉。」為何修行要著重事相?事相能幫助我們開悟、明心見性。供養佛菩薩像,藉香花以表達我們的敬意。香與花都要潔淨,表示我們的恭敬心。又云:「佛言,如來滅後,若復有人以一花、一香,用作供養;以一掬水,除去不淨;舉足一步,詣諸佛前,一稱南無佛。是人若墮三惡道者,無有是處。」此講禮敬的功德。這是藉著形相清淨自己的心,「心淨則佛土淨」。 「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依三寶當然不會墮三惡道。縱然曾經造作過三惡道的業因,但是現前的緣殊勝,心緣三寶,不緣三惡道,也就不會墮三惡道。 我們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環境整齊、清潔,果報必定不墮三惡道。畜生居住的環境污穢、骯髒、凌亂,我們的行為如果與畜生差不多,恐怕就要墮畜生道了。 供佛一定要用好香,用檀木、楠木等製作的香。過去在台灣,很多製香工廠使用骯髒的材料,這種香不衛生,豈可供佛?為何要買這種香?無非是貪便宜。寺院如果買這種香供養佛菩薩,罪過很大。我們燃香表恭敬心,如果用材料非常低劣的香,反而是大不敬。 現代都市公寓房子,空間愈來愈小,人口愈來愈密集,又有空調的關係,房屋建築愈來愈矮。居住在這種環境中,可以不必燒香,我們懷著恭敬心就好了。要注意維持大家的健康,不要讓別人起反感,這非常重要。無論世出世間法,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讓大眾生歡喜心。古德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眾對你尊敬,你的事業就容易成就。如果你的所作所為,讓大眾起反感、厭惡,你就得不到眾人的幫助。無論做什麼事業,你都很難有所成就。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