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精彩內容:對大學生活的五個建議
2014/10/29 10:00:00瀏覽1462|回應0|推薦4

對大學生活的五個建議

我主要在通識中心授課,這個單位能接觸到各學術領域的學生,因此以下由人事時地物等五個角度出發的建議,相信也能夠適用於多數院系的學生。

人:多認識一些人

進了大學,你要想辦法多認識一些人,不用刻意接觸,但請在生活環境中盡可能認識最多的人。

上課可以認識同班同學和教授,參加社團可以認識外系生,甚至是提供贊助的協力廠商,談戀愛也可以透過另一半而接觸不同的人際網絡。

什麼大學三學分(課業、社團、愛情),重點其實都是「人」,因為多數的課本知識,出社會後都沒啥用處(據說只有百分之五會用得上)。社團活動經歷比起社會專案實務,也嫌太嫩。談戀愛在這個階段通常只是「新手村」,不見得會有什麼結果。

你能帶得走的,是在這些活動中所建立的廣泛人際關係

請普遍接觸,多方認識,混久了,就會知道誰調性比較合。也許你繞了一大圈,又回到高中同學社群,也有可能大學畢業後,就遠渡重洋建立全新的人際網,但不論是「提升交流經驗」或「增加接觸面」,大學都是最重要的時期,你要學習如何認識人

反正你的「面子」在這時還不值錢,別怕丟臉,主動開口,多和人接觸吧。你永遠不會知道身邊的這些人將「成為什麼」,誰又會影響你的一生,甚至成為你的貴人。

現在看來很罩的同學,可能一畢業就歸於平淡,而看來很廢的阿宅,在幾年後,說不定突然成為具社會影響力的人物。

我大學時期最大的遺憾,是因為蹺課太多,所以和同班同學都不熟,現在幾乎沒有聯絡。但也因為蹺課時間都投入社團活動,是以產生了另一種正面影響:直到今日,影響我最大的朋友們,都來自於大學時期參與的「兄弟會」。

當年的我們,只是每晚在大學旁小爛店裡飲酒作樂的一桌屁孩,但現在的「我們」,早已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個不友善的社會大爛店裡暗中串連,彼此互相砥礪提攜,繼續過著悠哉享樂的日子。

等你到了三、四十歲,你會知道這有多難得。

事:學好一種外文

許多人主張大學生最重要的「事」是打工(或實習),但我覺得「學好一種國語以外的語文」才是大學生的優先活動

在大學中學習語文的價格相對較低,如果有相關機會,最好不要放棄。

講到外文,多數人會的只有英文。英文真的很重要,但我知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學不起來,因為我也是。

你要讀到像第一流台大學生那麼好,讀到比中文還好,讀到能電爆美國人的程度,是有機會,但真的很難。或許你就是那百分之一,那請你好好精進,這是能「只靠一招就吃到老」的超棒基本能力。

語言學習力次一級的同學,在具備差不多堪用的英文能力後,可以去學一些主要的第二外文,日、德、法、西文這些

如果你能在這些語文中都考到封頂(如日文一級)的程度,那也可以產生經濟價值。

有許多英文好的人不屑讀這些第二外文,加上會這些語言的人數遠比英文少得多,因此這會是你在工作市場上和英文強人一較高下的重要資本。

實力又再次之的同學呢?我建議你去學台灣較罕見,但是有經濟價值的語言,比如說越、泰、馬文,或是一些歐系小國的語言,穆斯林的語言也是種機會。這些語言在台灣的教育資源較少,但如果能學到一定程度,在某些行業別上會非常有用,特別是越、泰、馬文。

這些語言不需學到非常精通就能產生經濟價值,主要原因還是那「百分之一」和第二等級的同學不屑學這些語言,你的競爭壓力沒那麼大。

如果實在學不會外國語,那本土方言,也就是母語,請你好好練,練到比國語還好。這多少也有點用處,在某些業務類工作上還超級有用。

但請別認為「這就是我從小講到大的啊」就不思精進,母語講得比國語好的同學其實相當罕見。不信的話,你可以隨便拿一本書,看你能不能用自己擅長的母語從頭到尾順暢的唸一次。

語言是種人際工具,用得越純熟,你就越能打入特定的人際圈,帶來新的機會

時:練習行程規劃

高中以前的時間,是別人幫你安排好,包括上課、補習,還有在家要幹嘛。大學之後,你要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先從排課學起(的確,大一沒有太大的選課空間啦,但也比高中多了不少彈性),再來是系上與社團類活動時間的安排,與朋友交往的時間安排,玩樂的時間安排,睡眠的時間安排

你必須重新摸索。父母告訴你的「大學時間安排表」鐵定不能用,因為那只代表他們的理想,和「事實」可能嚴重脫節

同學的爆肝週期也不見得適合你,人人體質不同,做事的效率也不同。有些天才平常不讀書,考前一週猛衝就可以讓自己高飛破關,你考前一週猛衝,通常只會撞牆而亡。

你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慢慢摸出自己的適切規劃

建議你開始製作行程表,把一天醒來後到睡前的事項做妥善的規劃

為了讓你還是以大學生活為主,最好是從「每週課表」去慢慢改出自己的每週行程表,這樣比較不容易偏離校園常態。

地:掌握身處的空間

多數大學生會離鄉,或至少進入一個新的生活空間,有些人則可能透過交換、留學或自助旅行,而前往一個全然陌生的地域。

這些空間對你是開放的,但你對這些地域是無知的。在過去,你的身體被控制、綁縛,從進入大學開始,你要主動去瞭解自己求學、居住的空間,掌握那有什麼人事時地物,有什麼可供自己利用的資源。

從離自己最近的消防器材,到一國的自然地理邊界,你都透過親身感受的方式,來建構屬於你自己的空間觀感

我認為大學生要擁有的不是所謂客觀或知識性的「國際觀」,而是一種從自身內裡往外看出去的「世界觀」,你要透過這種空間體察來確立你和外界的溝通態度。

撥出一點時間,無目標的四處走走,你就會理解我的意思。

物:建立個人資產的觀念

過去「家中的」通常都可以是「你的」,「你的」也是「家人的」。你在大學時要開始學習管理你個人的財產,學習如何控制收支,甚至如何理財

這不是要你出門打工大賺一票。大多數學生都仍會向家中討錢,在大學生活中打工所賺到的收入,也很少有人能超過總支出的一半。

但確實很多人在打工,造成很多人一直懷疑自己要不要跟風。

許多老師認為打工會影響課業,但我認為打工到影響課業的人,就算不去打工,也不會讀書。

大學打工的問題,是在於你此時的勞動價值較低,打全天工,也賺不到幾毛錢(那些號稱收入百萬的直銷或業務工作,其實多數從業者都是二十二K,甚至色情行業扣掉成本,長期來看,大多數人的收入也差不多是二十二K),所以不如先練習管理自己的現金。

開源不如節流,你要建立記帳的習慣,這有許多免錢的電子軟體可以輔助。你記下自己每一毛錢的去向,再思考如何改善這種資金安排。

沒有所謂「正確版」的消費標準,一切得看你的收入和生活狀況來決定,但如果不記錄下來,鐵定是團爛帳,所以先記下再說。

有些同學會試著進行投資,這非全然不可。大學是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最便宜的地方,但請你先把相關理論都讀熟來,特別是那些教學用的課本。

外面的理財書,要嘛就是建構在這些課本知識之上,要嘛就是隨便寫寫。不如先看課本,把課本看熟,把馬步蹲好,出去投資才會有一點概念。

你這時擁有的資金很少,幾乎不可能賺大錢,若要實際操作,就當是花錢買經驗。

不要期待一萬塊可以變成什麼第一桶金,有一萬塊閒錢,不如出門去自助旅行。

以上是我的五點建議。不但高中生與現役大學生可以參考,已經畢業的人,要做修正也不嫌晚。那都沒做到,會怎樣?

其實也不會怎樣。只是當別人在大學搞了一堆東西,你卻只是白白老了四歲,會有一點空虛寂寞覺得冷而已。

我認為大學生要擁有的不是所謂客觀或知識性的「國際觀」,而是一種從自身內裡往外看出去的「世界觀」,你要透過這種空間體察來確立你和外界的溝通態度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quarius0601&aid=1851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