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才子譚盾在德國首演《慈悲頌》
2018/06/19 22:33:09瀏覽923|回應0|推薦0

譚盾在德國首演《慈悲頌》

張璐詩:敦煌壁畫激發了《慈悲頌》的創作靈感。譚盾試圖引起世界對敦煌古樂、傳統佛樂的關注。

 譚盾(1957年8月18日),湖南長沙人,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指揮家。他創作的著名作品包括電影配樂《臥虎藏龍》、《英雄》、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音樂等等。譚盾的作品視聽元素多樣,常借鑑中國傳統音樂風格,並運用非常規樂器等進行實驗音樂

20180601 06:05 作者: 張璐詩 FT中文網撰稿

最近中國作曲家譚盾的新歌劇《慈悲頌》(Buddha Passion)在德累斯頓音樂節上做世界首演。一看這部作品標題,我就猜,這想必是與西方古典音樂史上的巴赫《馬太受難曲》、莫札特的《安魂曲》的一場呼應。見到譚盾,聽他談完創作動機,再看了彩排與世界首演現場,覺得果真有此理念。但我會描述為:用西方交響樂的技法去詮釋中國傳統民間傳說。

(文首照片說明:譚盾在演出中 攝影:Oliver Killig

站在指揮臺上的譚盾,選擇了一個世紀以前首演馬勒《大地之歌》的慕尼克愛樂樂團合作。《大地之歌》引用了德國詩人漢斯•貝格特意譯的七首唐詩作為唱詞,樂團與中國文化的淵源已久。管風琴下方則站著由19國年輕人組成的盧貝克合唱團。兩小時的歌劇,上下半場共演了6個故事:九色鹿、千手千眼觀音、心經等等。比不同膚色的年輕人們齊唱“阿彌陀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現場能看到依照敦煌壁畫恢復的反彈琵琶等古樂器。

反彈琵琶 攝影:Oliver Killig

現代的琵琶都用較重的檀木製成。譚盾花了不少工夫,與上海民族樂器廠的特級師傅用葫蘆制出了只有450克重的反彈琵琶。我們眼前衣裙翩翩的樂手才能夠在台上邊舞邊奏。看過壁畫的人,也許會有穿越的感覺。

譚盾的言談彬彬,與2005年我在鄭州見到他的樣子沒什麼變化。那時他正籌備在嵩山打造有千人樂僧武功僧參與的《禪宗少林》實景演出。那是譚盾憑藉電影《臥虎藏龍》所做的配樂獲頒奧斯卡獎和格萊美獎後幾年。他稱《臥虎藏龍》和《英雄》中的武術是書法,劍術是哲學和美,《禪宗少林》則是對這種理想的延續。當時譚盾明確說過自己“不是佛教徒”。這次《慈悲頌》用交響樂形式詮釋佛樂,譚盾再度表明自己並不是因為教義而創作:“《慈悲頌》覆蓋的層面包括了歷史、繪畫、音樂和信仰。”5年前一次偶然機會,譚盾由敦煌基金會的米米•蓋茨(Mimi Gardner Gates)引領,第一次走進莫高窟。在敦煌壁畫裏,作曲家看到了世代支撐中國老百姓的信仰:“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老百姓一直生活在動盪狀態下。我們在國外學習、演出,常被人問到:中國人是怎麼熬過來的?”社會動盪,什麼都沒有了,剩下的只有老百姓心裏的慈悲和善良。敦煌開啟了譚盾最終創作的閥門。

在德累斯頓《慈悲頌》的彩排與世界首演現場,米米•蓋茨都帶了敦煌基金會的20多人坐在台下看。這位前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館長是中國藝術專家,也是比爾•蓋茨的繼母。每年9月,她都會帶領幾位元慈善家到敦煌去,為維護石窟、減少沙化、建立樹牆而籌募資金。幾年前,米米•蓋茨曾到中央美術學院分享過被西方人稱為“圖書館石窟”的17號藏經洞的故事。

第一次去敦煌,譚盾與米米•蓋茨在莫高窟裏待了6小時。他發現,壁畫中有4500幅都與音樂有關,3000多幅跟樂器有關,500多幅畫則跟樂隊有關係:“以前都說樂隊文化是四五百年前在歐洲巴羅克時期才形成的,可是看敦煌壁畫,樂隊在絲綢之路時期已經很發達了。“

出敦煌以後,譚盾與很多人提到了這趟旅程與創作想法。這尤其引起了德國德累斯頓音樂節的興趣,最終聯同慕尼克愛樂、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與墨爾本交響樂團一起對譚盾發起了創作委約。

幾年前,譚盾在北京的“敦煌遺書”展覽上讀到了一個多世紀以前,王道士掃出了藏經洞、又無知貪婪地將巨量經卷、古譜、手稿廉價賣給了西方探險者的故事。決心創作《慈悲頌》,譚盾意識到自己需要到英國、法國、日本等博物館、古村落去尋找、研究與整理編譯敦煌手稿。

作曲家專程去巴黎看唐代的音樂手稿,接著坐火車穿越英吉利海峽,到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去追蹤失傳的《心經全本》樂譜原件,又造訪藏有敦煌一萬四千多件原稿的大英圖書館。譚盾到了地下三層,將庫房所有的門都打開來,一本一本翻閱;又捧著缺角少頁的舞譜、樂譜,借助聞“去衍生出聽覺與視覺的想像。

兩年前,譚盾還在大英圖書館舉辦了一場講座,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主題是“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在過去五年裏,譚盾不斷回訪敦煌,前後不下十幾次。他的桌上堆了6摞敦煌研究書目,最終從幾萬個故事中篩選出了6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每一個故事都能在敦煌的壁畫上找到。譚盾經常在排練時對慕尼克愛樂的樂手們講敦煌如何讓他“看到一個從沒看到過的世界”,引得樂手們個個都想去看看。

除了整理樂譜,譚盾還得花許多工夫試圖“恢復敦煌壁畫裏的樂器”。《慈悲頌》的現場,我們能看到恢復的三四件敦煌樂器。譚盾希望過一兩年,獲得足夠贊助以後,能夠恢復12件唐代樂器,最終形成他的敦煌古樂團。

以西方作曲技法:交響樂、合唱團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譚盾創作中常見的方法,前有《地圖》、《秦始皇》,後有《女書》、《慈悲頌》。常居紐約與上海的譚盾,剃著平頭,清瘦而眼神靈動,但偶爾仍會冒出一兩聲“f”、“h”分不清的湖南家鄉口音。他說借用一個與音樂學院、藝術學院相連的世界性的學院機制,希望能幫助作品在全世界流傳。他也希望通過各國合作實現的《慈悲頌》,去引起公眾對敦煌古樂、傳統佛樂的關注。譚盾笑談,以前有人給他算命,說他是兩千年前楚國看編鐘的樂僧。他甚至想像,將來每個寺廟裏面能恢復樂僧班:“也許有一天,這些音樂也可以像教堂裏的讚美詩那樣被傳唱。“

 

榮譽獎項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1262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