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識「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2021/12/07 10:42:41瀏覽61|回應0|推薦0
認識「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2009/11/11 17:27:47

   「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出處..

   馬總統十月十日在中樞紀念國慶的紀念會上發表演講時說的,,

各位先進,回顧中華民國九十八年的歷史,令人感觸良深。,人民生活顛沛流離,沒有充分機會全面實現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想。但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六十年間,卻能落實土地改革,普及全民教育,推動經濟發展,建構社福體系,實施民主憲政。經過六十年的建設,臺灣中產階級茁壯,媒體自由開放,公民社會穩固,環保意識抬頭,社區營造與志工運動蓬勃發展。我們一步一步地創造了一種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全體國民共同的資產與驕傲。」 

「這六十年來,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早已結合為一。所謂「臺灣精神」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展現在曾為這塊土地打拼奮鬥人民身上的價值與風範。日據時代記述臺灣先民歷史的連雅堂,推動民權啟蒙的蔣渭水,抵抗日人壓從迫的莫那魯道,播種臺灣文學的賴和,到近代推動土地改革的陳誠,開創經濟轉型的李國鼎、孫運璿,以及從《自由中國》到《美麗島》數十年來爭取民主人權的志士。百年來,這些人堅持理想,是「臺灣精神」的代表人物。這種精神延續到今天,有像世運、聽奧那些奮戰不懈的運動選手,有像災難中捐款救人的志工及慈善團體,有像九月間在情況危急下犧牲自己、搶救全車乘客的兩位大客車司機蘇勝裕與侯文田,更有像把臺灣文化帶到世界的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與小西園掌中戲;而朱銘的雕刻、廖修平的版畫及劉國松的創新國畫也深受國際人士重視,在世界藝壇佔有一席之地。臺灣各個角落幾乎時時呈現這種典範,成為「臺灣精神」的象徵,也在悠久博大的中華文化中,注入了鮮活的臺灣特色。」

 

   馬總統為了進一步說明他的「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在他十月十日所表的治國週記中又說..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馬英九。今天是中華民國98歲的生日,今年也是政府遷台的60年。我想在這裏與大家談一談60年來的故事。
   其實這60年也是台灣脫胎換骨的60年。我們台灣人用台灣精神在許多的問題上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大的驚奇。在經濟上,我們創造了奇蹟;在政治上,我們也創造了奇蹟。透過這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我們把台灣精神具體展現出來。是哪些台灣精神呢?我歸納起來有6項核心價值:正直、善良、勤奮、誠信、進取跟包容。這些精神在中華文化裏都有,但是在台灣它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透過這進一步的發揚,也豐富了中華文化

的內容,所以這60年來我們在台灣打造了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國人共同的資產與驕傲。
   台灣精神其實不是口號,是從過去幾百年來為這塊土地打拼奮鬥的人們身上找得到的價值與風範,我們看到寫台灣歷史的連雅堂先生、抗日的羅福星先生、提倡民權的蔣渭水先生、推動土地改革的陳誠先生、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李國鼎先生、孫運璿先生,在這些前輩前賢身上,我們都看得到。一直到今天,我們看到世界運動會、聽障奧運的選手,在運動場上那麼打拼、奮戰不懈,這也是台灣精神。同樣地我們看到9月間有兩位犧

牲自己生命拯救全車乘客的大客車司機蘇勝裕及侯文田,我們在他們身上也找到這種精神。這就是我講的,這些精神不一定只有在大人物身上找到,小人物身上也找得到。也因為這樣,才能讓這些精神真正變成推動台灣進步的力量。
   當我們發生重大災難時,不管是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或是8月發所以我覺得台灣形成了一個公民社會,開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人在法律範生的八八水災,志工的精神真的讓人非常感動,有14萬志工投入到這次救災的行動,使得許多政府做不到的地方由志工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他們也成為台灣社會一個重要的資產。所以說「公民社會、志工精神」也成為台灣一個重要的核心價值,其實這也是中華文化中博愛精神的展現。

   
十月二十五日馬總統到金門參加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大會,在致詞時再度說到..

在這一甲子間台灣人民在這塊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的土地上,從份窮落先走向社會公平與經濟起飛,再走向教育普及與思想自由,最後達成社會多元與政治民主。臺灣努力在全球民主與極權兩大板塊撞擊中求生存,在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的三大經濟體競合中求發展,並成功地把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與開這一甲子間,臺灣人民在這塊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的土地上,從貧困落與開放進取的海洋文明,揉合成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臺灣這一路走來,汗淚交織,走得艱辛,卻充滿自信。

 

以上就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出處了。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新增修改刪除|  
文章管理......  設為頭條  標示為:公告  標示為:重要  標示為:精選  清除標示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rahamYin&aid=3487955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rahamYin&aid=17076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