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解“苦”
2009/07/31 10:52:43瀏覽553|回應0|推薦4

一提到苦,不信佛教的人就會認為佛法是個消極的逃避苦難的宗教。其實佛所說的苦,遠非一般人所認知的那樣。所以,要建立出世間法的正見,不了解苦相是無論如何不能提起“出離心”的。換句話說,不了解苦相,是沒有動力學佛法的。為什麽那麽多人受到“打擊”後發心學佛?我覺得,他們的不幸成就了他們對世上苦的比較深刻認識,對苦有了不同一般人的體認後,他們才會認真傾聽佛陀柔軟慈悲智慧的教導,走上解脫之路。所以我認為不幸之幸是我們從中的反省力,這種反省要基于如實、善良,如實是理性的,善良是感性的。

一般衆人所認為的苦:味道的苦,身體的痛苦,心靈的焦慮、憤怒、憂愁、恐懼等苦楚。其實細說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每個人對苦的感受並不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種人叫受虐狂,他們把對我們一般人承受的肉體上的痛苦的刺激當成一種樂。還有,不同的人對于同類事件的痛苦指數也不一定,比如親人逝世之類的,每個人的具體感受和反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我們對世間感知的苦只是我們個人的感知,這種苦的感受是因時間、空間、環境以及自己身體等種種因緣的條件生起的,具有不確定性和無常性。

愉悅和既不愉悅也不痛苦,佛說是苦。加上之前感覺是苦的苦,總結為:凡是感受,全都是苦。這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的,有時即便表面認同,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如實地認同。為什麽愉悅和不苦不樂的感受也是苦呢?那是因為所有這些感受的本質是不確定的和無常的,與對苦的感受是一個道理。佛是這樣說的,凡是我們的一切感受,都是苦。為什麽?因為無常。無常故苦,無常即苦。這是從佛理上理解並認同苦相。既然這樣,就沒有樂了嗎?不是的,佛法並沒有否定短暫的、無常性的歡樂,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都有它們各所不同的樂和妙樂享受,重點是我們的身心都在執取中,而所執取的又是無常的,那無常本身就是所謂的苦,這個苦是本質,生命的無常本質。無常=苦。所以佛法並沒有否定樂,而正因為有了對樂的執取,才生出了苦。用《清淨道論》對苦的定義,我們可能會更明白:苦,下劣的、空無的。生命是許多禍害的依處,有了生命就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圓滿,所以說是下劣。同時,生命在根本上並不存在那些愚癡的人們所執著的?常、清淨、快樂、自我的本質,所以說是空無。因為下劣和空無,所以稱為“苦”。

說到這?,如果有人繼續持有對世界有永?、快樂、清淨的自我,那這個人就是不了解生命的本質,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苦,一切都是無常的,那無常本身就是苦。沒有永?、快樂、清淨的自我和世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切種種,這苦遍布整個人生,從來沒有停止過。普通的、愚癡的凡夫,就一直追逐著那個永?、快樂、清淨的自我和世界。

對于這些理解,就需要思維,內正思維。如實地思維過去的和未來的和當下的感受,體會苦。不為了自我作賤,而是為了理解無常變化的苦的過程、現狀等。這個基礎打好了,才能了解苦和懂得苦滅的境界是什麽。無常-受-苦,生起即已滅去,執著在任何一種感受上面,都是因貪愛而生起的苦受。對于身心的執取,就是苦。

我們生命的本質是苦,這是未入涅槃一切生命的本質,所以佛法稱之為苦聖谛。一般佛法中談論的“苦”,請注意其所定義的內容和層次不要簡單地與世俗認知的痛苦相混淆。解脫苦是徹底的,完全的,包含世俗所稱的苦,以及一般人和其它衆生所無法體會的“苦”都要完全消失,才是成就了聖道解脫。也就是說,通過對苦的原因(集)的了解,進而修行(道),最終徹底覺悟並解脫涅槃(道),這就是佛法的基本梗概。可以說,正見的生起就是從苦、無常開始的,這是需要不斷地思考和追問之後確實確定下來的基本觀念。當然之後的禅法中要涉及更深入的對苦、無常的體認感受,但不在思維法義的部分,暫時從略。

因此,明白佛教中苦講的是什麽,是學習佛法的第一步,這也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最早對比丘宣講的世間的真谛。能令人知苦,知苦的目的是對于自我的發心修道,對于他人和衆生的悲憫,簡要地說,就是發起出離心和引導衆生出離的心。當然,如果不了解解脫涅槃,發心修道的心還不會很堅定。作為後話,我以後再聊涅槃。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unzhe&aid=318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