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8/13 12:36:05瀏覽623|回應0|推薦3 | |
愛欲是苦的根源 《巴利三藏》《中部.第87經.愛生經》: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那時,舍衛城裏有一位婆羅門居士,他所鐘愛的獨子死了,使他深受打擊,因而丟下工作,茶不思飯不想,常常到他兒子的墳前思念悲泣,幾乎就要崩潰了。 《巴利三藏》《小部.本生經.第159.孔雀本生譚》:序分:此本生譚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對一厭出家生活之比丘所作的談話。 比丘等伴此比丘來至佛所,佛曰:“汝厭出家,是否真實?”“世尊!是為真實。”問曰:“汝何所見?”答曰:“見一飾身之婦人。”於是世尊曰:“比丘!如汝之心,如何能不為婦人所動?昔諸賢者,聞婦人之聲,七百年間未起煩惱,機會一來,瞬間即為不品行事。清凈之人亦起煩惱,譽高之人為不名譽,況不凈者,無待言矣。”於是,佛陀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宿某孔雀之胎卵中,其殼如迦尼迦花蕾之色,破卵而出,作黃金色,美麗可愛,兩翼之間,具有美麗赤色之線。彼護己命越三山峰,至第四檀特金山中之平原,定為居所。黎明之時,彼立山頂,觀日初升,為保護自己探取食物之所,唱念梵咒:我此有眼唯一王,金色升照世界者,我禮金色照世界,依汝守護渡一日。 菩薩以此偈禮拜太陽,又唱第二之偈,禮拜過去入於涅槃諸佛及其佛德:通一切法諸梵誌,歸命汝等請護我,我拜諸佛拜菩提,拜解脫與得脫者。如此日間出往各處,黃昏立於山頂觀日之西沈,思念佛德,為保護所棲之家,再唱梵咒如次曰:我此有眼唯一王,金色照沒世界者,我禮金色照世界,依汝守護過一夜;通一切法諸梵誌,歸命汝等請護我,我拜諸佛拜菩提,拜解脫與得脫者。彼孔雀如此堅固守身於棲所。 爾後,波羅奈城附近獵夫村住一獵夫,徘徊於雪山地方見此檀特金山頂之菩薩,告知其子。其後某日波羅奈王妃開瑪,夢見金色孔雀為其說法,告王曰:“大王!予曾聞金色孔雀說法。”王問大臣,大臣等雲:“此事婆羅門等知之。”婆羅門等答稱:“確有金色孔雀。”王問:“在於何處?”答雲:“獵夫知之。”王集獵夫,一一詢問。彼獵夫之子雲:“唯然,大王!有檀特金山,彼處棲一金色孔雀。”王曰:“汝可將其生擒捉來。”獵夫至孔雀探餌之處張網,然孔雀所踏之處,網不能收,獵夫終不得獲。 徘徊七年之間,獵夫死於其處,開瑪王妃亦於失望中死去。王因其妃之死憤慨,王刻一金板納入箱中,上書:“雪山地方有檀特金山,其處棲一金色孔雀,食其肉者,不老不死。”國王死後,他王即立,王讀金板,見有不老不死之語,即遣獵夫往捕。彼亦至其處,不能捕得菩薩,仍死於其處。如斯六代之王,相繼去世,至第七代王即位,亦遣一獵夫前往。 此獵夫至其處,不於菩薩足所踏處張網,彼知菩薩以咒文護身往探餌之場。彼下山至附近捕一雌孔雀,加以訓練,拍手即跳,彈指即鳴,如此習練熟慣,伴至其處。於孔雀尚未護身探餌之前,晨起打橛張網,使雌者鳴聲。孔雀聞雌性特有之鳴聲,引動愛欲,咒文不能護身,踏入網中,為獵捕歸,獻與波羅奈王。王見孔雀美麗之姿,心中滿足,賜彼以座。 菩薩就座問王曰:“大王何故捕我?”王曰:“食汝肉者不老不死,予欲食汝肉,以求長生。”“大王!汝食我肉,不老不死,則我將死矣。王:“汝必須死。”“然我死之後,汝食我肉,如何得以不死?”王:“因汝身為黃金色,據謂,食之可以不老不死。”“大王!我不能謂我非黃金之色,我之前生,為此都城之轉輪聖王,自持五戒,使世間人等亦護持此戒。我死生入三十三天,於有生之間居於其處,死後因其他所犯惡業之果,出生為孔雀之身。依昔日持戒威力,為黃金色。” 王︰“汝為轉輪聖王,持戒結果,得黃金色,此事如何使我等相信,誰為汝之證人?”“大王!我有證據。”王:“證據在何處?”“大王!我為轉輪聖王時,乘以寶珠所造之車,行於空中,此車現埋於王園蓮池之中,王可由蓮池中取出,以為我之證據。”王曰:“甚善。”於是王命抽幹蓮池之水,取出寶車,始得信菩薩之言。菩薩曰:“大王!除不滅之大涅槃,其他一切有為之法,皆為不定、無常、滅盡之性質。”於是為王說法,使王守五戒。王以信心奉王國於菩薩,以表誠敬之意。菩薩為王國之王,住其處數日後,語王曰:“大王勿怠勤行。”誡王之後,騰空向檀特金山而去。王從菩薩之教,多行布施及其他善教,應己之業,生於當生之處。 結分:釋迦牟尼佛述此法語後,說明四聖諦之理──說四聖諦之理竟,心厭出家比丘,即得阿羅漢四果──於是,佛陀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金色孔雀即是我。”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