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入出息念
2009/10/20 10:21:40瀏覽1194|回應0|推薦2

入出息念

南傳上座部佛教把修習止的方法歸納為四十種業處。禪修者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業處來作為入門的方便。然而,在四十種止業處當中,最為禪修導師們推崇與教導的應該是入出息念。

佛陀於《大念處經》等諸經中教導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於該經中說: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1、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2、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3、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4、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開始修行時,可以先找個安靜、少幹擾、少噪音且適合禪修的地方,以舒適、自然且能持久的姿勢坐著,上身保持正直,然後閉上眼睛,將正念安住於禪修的目標——呼吸。應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呼吸時的鼻息);只應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來感覺氣息的進出,而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如果跟隨氣息進出,將難以成就禪定。反之,只是在氣息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那一點覺知氣息,將能培育及成就禪定。

不要註意氣息的自相或共相。自相是指氣息中地、水、火、風四界的個別特征,如:柔軟、流動、冷、暖等。共相是氣息的無常、苦、無我的性質。同時,也不要註意氣息擦過皮膚的感覺,因為皮膚的感覺屬於觸所緣,而不是入出息念的所緣。

只需覺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才是入出息念的所緣,也即是必須專註以培育定力的對象。如果禪修者在過去世曾經修行過此禪法,累積相當的巴拉密,他將能輕易地專註入出息。

如果心無法輕易地專註於入出息,《清凈道論》建議用數息的方法協助培育定力,在每一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八」。

至少應數到五,但不應超過十。通常鼓勵禪修者數到八,因為它提醒禪修者正在培育八聖道分。禪修者應該下決心在數息期間不讓心漂浮到其它地方,只應平靜地覺知氣息。如此數息時,能使心專註,平靜單純地只覺知氣息。當心變得專註、單純且少妄念時,則可放棄數息,只是覺知入出息本身。

能如此專註至少半小時後,禪修者可以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只應覺知經過鼻孔接觸點之氣息進出的時間長短,覺知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入出息的時間短。但自始至終只應專註於自然的氣息,而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

對於某些禪修者而言,禪相可能會在此階段出現。然而,若能如此平靜地專註約一小時,禪相仍然未出現,禪修者則可以覺知呼吸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全息;息之全身;息之初、中、後)。如此修行時,禪相可能會出現。如果禪相出現,不應立刻轉移註意力至禪相,而應繼續覺知氣息。

如果平靜地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持續約一小時,禪相仍然沒有出現,則應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註於每一次呼吸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不應刻意使用任何方法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為這樣做將使定力退失。在這階段,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註於氣息。以此方法修行,氣息將變得更平靜,禪相也可能會出現。

在禪相即將出現之時,許多禪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大多數禪修者發現氣息變得非常微細而不能清楚地覺知氣息。如果這種現象發生,禪修者應保持覺知的心,在之前還能註意到氣息的那一點等待氣息重現。

禪相(nimitta)是修行止業處時心專註的對象,是心的影像或概念。禪相一般上基於色法而產生,所以取此相為所緣而達到的禪定屬於色界定。

修行入出息念所產生的禪相並非人人相同。不同的人會生起不同形態的禪相,因為禪相從「想」而生。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禪相大多數是「取相」 ,因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當禪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 。當禪相像紅寶石或寶玉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

達到這階段時,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禪相,不要讓禪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或外觀。若如此做,定力將停滯且無法繼續提升,禪相也可能因此消失。所以,當禪相還不穩定時,不要把專註力從氣息移到禪相。若禪相出現在禪修者面前遠處,則不要註意它,而只是繼續專註於經過接觸點的氣息,慢慢地禪相就會自動地移近並停留在接觸點上。

若禪相在接觸點出現並保持穩定,而且似乎禪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禪相,此時就可以忘記氣息,只專註於禪相。保持註意力於禪相時,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便是取相。保持平靜地專註於白色的取相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或更久,它會變得清澈、明亮及光耀,這就是似相。到了這階段,禪修者應下定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註於似相一小時、兩小時或三小時,直到成功。

在這階段,禪修者將達到近行定(upacàra)或安止定(appanà)。近行定是進入禪那之前非常接近禪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禪那(心的完全專一狀態)。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為對象,二者的差別在於:近行定的諸禪支尚未開展到強而有力。由於這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心」(生命相續流)還能生起,而禪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心。經驗到這現象的禪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涅盤」。事實上心還未停止,只是禪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

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禪修者必須借助五根:信(saddhà)、精進(viriya)、念(sati)、定(samàdhi)、慧(pannà)來策勵心,並使心專註、固定於似相。信是指相信修入出息念能夠證入禪那;精進是指致力於修入出息念至禪那的階段;念是指不忘失入出息念的所緣;定是指心毫不動搖地專註入出息念的所緣;慧是指明了入出息念的所緣。

當五根得到充分培育時,定力將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禪那時,心將持續不斷地覺知似相,並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續地專註於似相兩小時或三小時之後,禪修者應嘗試辨識心臟裏意門(有分識,有分心)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能辨識到依靠心所依處的意門以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後,應嘗試逐一地辨識尋、伺、喜、樂及一境性這五禪支,一次辨識一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直到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禪支。初禪的五禪支是:

1、尋 (vitakka):將心導向及投入於似相;

2、伺 (vicàra):保持心持續地註意似相;

3、喜 (piti):喜歡似相;

4、樂 (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5、一境性 (ekaggatà):對似相的一心專註。

它們個別分開來說稱為禪支(jhàna?ga),但整體合起來則稱為禪那。剛開始修行禪那時,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禪支。同時,也應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1、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後把心轉向於諸禪支;

2、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熟練地掌握了初禪之後,可以進而次第地修習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以及它們的五自在。

禪修者的定力將隨著修行四種禪那而增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在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

禪修者修行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禪,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禪定產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繼續修行三十二身分、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無量心(慈心修習、悲心修習、喜心修習、舍心修習)、四護衛業處(慈心修習、佛隨念、不凈修習、死隨念)等其它止業處,也可以轉修觀業處。

註: 入出息念:巴利語ànàpànassati,或稱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專註於呼吸的修行方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unzhe&aid=34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