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31 13:02:15瀏覽1733|回應6|推薦2 | |
後現代社會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再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方,而是必須根據不同的問題,以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易言之,在全球化當中並非所有人類事物都將走向全球整合,而是某些事物全球化(例如經濟),某些事物卻日益在地化(如政治與文化)。如果只因為看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就妄想把政治制度一併統一,那就犯了過去美國布希政府所犯下的嚴重錯誤。 國際情勢如此,國內政治也依然如此。金溥聰想改革國民黨的想法跟決心絕對值得肯定,因為從李登輝主政時期的「黑金派系政治」起,國民黨或可說就是台灣政治局勢動盪的亂源之一,國會長期多數卻「自肥有餘,監督無力」,執政的地方政府不是被有案底的「派系樁腳」把持,就是握在「家天下」的豪門望族手裡。每逢選舉或許無能勝選,但總有「跳粱小丑」以各種黑函、惡鬥、奇言異行、買票綁樁,甚至買凶殺人來攻佔媒體版面。如果針對當代台灣人民做普查,國民黨很難會有正面好評。 國民黨需要改革,也應該改革,但是把一個「號稱人力資管理源專家」實際上只是個獵人頭公司主管的人引進國民黨,然後把企業經營那套「績效競爭」概念導入,國民黨就可以成功蛻變為「效率效能」至上的選舉機器,這種思維未免過於簡單、滑稽。 政黨並非企業,而是一群擁有相同政治理念者組成的政治團體,提出政策主張及候選人選,就是當代民主政治體制下,政黨所具備的最主要功能。換言之,政黨不是股東大會,更不是聯電或台積電,反而像是「慈濟功德會」或「基督教會」等宗教組織,團體成員間是建築在「理念」而非「利益」。反之,如果如吳睿穎所言,要以競爭力來淘汰不合適的黨工,請問「競爭力」的標準何在?勝選?拉黨員?還是找黨費?如果是以「勝選」考量,執政失敗所導致的敗選該歸咎從政者還是黨工?如果是以黨工個人表現來衡量,那麼從金秘書長以降到吳睿穎之流的「外聘黨工」是否也該一起考核一下對國民黨的個人貢獻度? 再者,國民黨的黨工陳痾正是曩昔「黨國不分」的後果。為了嚴密控制社會,當年國民黨不惜仿效蘇聯共產黨的作法,在社會個階層,政府各機關,以及各地方,建立起綿密的黨部組織,並且國庫通黨庫,拿國家資產預算來當作政黨經費滋養黨工,甚至比照公務人員待遇才造就了今天國民黨黨工的「公務員心態」。換言之,國民黨該反省檢討的其實是「不當黨產所衍生黨工管理問題」,而不是只想透過把國民黨轉成選舉機器,把政黨搞成企業就可以擺脫黨工問題。 金溥聰一直醉心於美式政黨體制,但卻忽略了美國政黨組織外還有綿密的「草根政治組織」分擔了政黨的動員角色。這些草根組織部分靠募款,部分靠大企業或政治人物的捐獻,實際上承擔了地方黨部的功能與角色。如果國民黨依照金溥聰的思維改造,目前近乎「失根」國民黨將立刻陷入瀕死狀態。別忘了,縣市長與立委補選結果,其實就是告訴國民黨,地方派系可以不要國民黨,但國民黨不能沒有地方派系。也就是說,除非國民黨能在地方建立自己的組織力量,否則與地方派地對抗結果就是相互毀滅。但是國民黨現在的地方黨部已經近乎腦死,就算把這些地方黨工革掉,請問國民黨又有誰可以去重建地方組織?哪來的經費可以去重建地方組織?繼續使用那些不公不義的黨產嗎?還是靠泛藍政治天王的魅力募款,把黨工變成私人派系一如民進黨? 金溥聰雖然理念正確,但根本上誤解了政黨,黨工,以及兩者之間的問題。在後現代社會裡,有時候新思維新方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加速問題的惡化,特別是如馬金之輩偏好科學管理與新式管理理論的知識菁英型政治人物,往往因為個人教育背景養成的偏好而下意識排除了任何以舊方法解決老問題的可能。但是,他們忘了這些新式管理思維跟理論的侷限性,尤其是從私部門導入公部門之間的落差將最終決定了失敗的結果。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