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1 23:39:26瀏覽845|回應2|推薦1 | |
這篇好文不是我寫的,而是我非常優秀的一位博士班同學所寫的文章。本來我自己也想寫一篇對賴主委人事案的看法,可是有同學這麼精闢的文章在此,我也不必多言了。 任命賴幸媛 對兩岸談判的戰略意義 文/吳宗憲 馬總統任命前台聯不分區立委賴幸媛掌陸委會,頓時輿論嘩然,除了極少數的贊同聲音,認為此舉可弭平竟日無休的統獨爭議,尋求共識以外;絕大多數意見領袖,不分藍綠均抱持負面的批評,一方面將江丙坤取消五二五訪中歸罪於此,並認為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原定五二○後訪問大陸的計畫可能生變,另外有立委為表達對此任命案的不滿,揚言拒絕參加五二○馬蕭的就職大典,而對於賴幸媛的任命,民進黨立委則悻悻然地表示,藍營立委絕對無法接受讓前總統李登輝下兩岸指導棋,「賴幸媛應該撐不過半年」,而藍營立委更撂下重話,指若七月四日周末包機直航支票跳票,將立刻要求賴幸媛下台。 批評此任命案最主要觀點乃植基於藍綠政策立場的衝突,認為在此衝突結構下,若將立場迥異的政策共冶一爐,明顯違反政策執行的一貫性,倘賴幸媛就任後仍「代表」綠營過去的思維,兩岸政策將如何有效率地推動?而若馬總統著眼點非政策效率,而是對大陸的政策的平衡,則賴幸媛卻也可能是最壞的煞車角色,因為未來任何的「煞車」動作,或許有理,然均將被解讀為政爭,反而影響共識的建立。 撇開各黨派在人事分配背後的政治動機所造成的反彈,以及基於各自立場所必須進行的象徵性批評,吾人願意由談判戰略來提供幾個可供思考的方向: 首先,談判首重利益的交換,在中共與我政府所進行談判賽局中,若台灣能排除獨立而採取「維持現狀」的立場,並給予中國大陸統一想像的期待,則中共為爭取台灣對於「一中」的支持,渠勢必會給予我方更多經濟優惠。而給予經濟優惠的強弱程度則取決於台灣在統獨光譜的定位,若台灣能採取「維持現狀」的模糊立場,相較於趨統的立場,無疑較能夠為台灣爭取更多的經濟優惠。 而賴幸媛的出線,便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圖像。結構上,在馬英九國民黨執政下的大陸政策,應該能給予中共統一想像的空間,此點殆無疑問,因此為了爭取台灣的最大談判戰略利益,接下來的問題便是透過官員的選擇與政策的微調向大陸釋放「維持現狀」的立場。而摒棄頻繁穿梭兩岸的國民黨員,選擇由台聯出身的立委接掌調控談判步調的官方機構陸委會,等於是馬總統向中共釋放一項訊息,請其不要被眼前絡繹於途的景象所迷炫,要談判,請拿出更多吸引人的經濟利益來。 再來,國內共識的整合對於兩岸談判則是另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過去八年共產黨透過省農會談判農產品銷售大陸事宜、透過動物園談判熊貓來台,透過國民黨談判台商權益事宜,無論談判對象為何,最終目的便是刻意排除與我政府的溝通,雖民進黨堅持意識型態立場需付相當責任,然而中共採取分而治之的企圖仍然不言可喻。而今朝野易位,容或談判結構有所不同,惟中共企圖以一個團結的中共來對付分裂的台灣的分化策略,則不可能有絲毫改變。吾人不認為國內政黨的差距有兩岸差距來得大,因此國民黨結合反對勢力,馬總統選擇賴主委共同制定兩岸政策,才是取得台灣談判利益的最佳手段。 最後,若由談判的技巧來看,運用Raiffa所建構的談判理論,在「兩階段談判」架構下,當兩造談判取得初步結論後,雙方的主談代表都必須回到各自原屬團體尋求原團體對於初步協議的認可,這種談判架構使得談判者可以透過「黑臉/白臉」的策略,藉此向談判對手要求更多的利益。因此,任命賴幸媛作為煞車閥,更是在海陸兩會中建構起黑白臉策略的重要選擇。 然需要關注的是,黑白臉策略若要能扮演成功,扮演者之間必須有絕對的信任感以及心照不宣的默契,即便海陸兩會產生扞格,亦必須是一種「刻意設計」出來的衝突,方能達到「欺敵」的效果而爭取我方最大利益。但以目前朝野雙方人馬的惡意攻訐行為觀之,國民黨人仍在為未能分得重要官職而大肆撻伐,民進黨人囿於管見而生酸葡萄心理,似乎都已超出「刻意設計」的程度,有礙戰略利益。謹期待朝野都能先放下個人出於利益或情緒的批評,讓時間證明此項任命的對錯,畢竟,只有台灣的談判戰略利益才是檢驗主委的最後標準。 (作者為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曾任陸委會副研究員)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