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11華沙克拉科夫郊區大街-哥白尼塑像與嵌藏蕭邦心臟的聖十字教堂-9
2019/11/17 15:30:05瀏覽1105|回應0|推薦19

在華沙二晚住的是諾富特(Novotel)酒店,諾富特是一個國際連鎖酒店品牌,在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近400家酒店和度假村,大部分坐落在城市和商業區或名勝風景區附近。台灣也有一個,就是台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不過以個人的比較,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的餐廳與住宿環境,要比我們此次在華沙機場旁的諾富特酒店要好得多。不過,能在這樣的酒店住二晚,已覺得很滿足了。

 今日一天都是華沙城市之旅,最主要是克拉科夫郊區街與老城區,行程非常的鬆散;主要是讓旅人們有足夠的時間,享受華沙這個城市的氛圍。所已,今日早上難得九點鐘才出發,年輕人興奮得吹口哨,半數六十歲以上「老人」們眉頭緊了緊,但沒人表示意見。出發之後,約20分鐘車程,前往克拉科夫郊區街(波蘭語:Krakowskie Przedmieście),是華沙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不過,在盧布林等其他一些波蘭城市,也有「克拉科夫郊區街」,有點類似台灣的廣州街、天津街等。

 克拉科夫郊區街是華沙皇家之路的最北端,連接華沙老城(Starówka)和皇家城堡;克拉科夫郊區街沿著皇家之路向南延伸,就是新世界街(ulica Nowy Świat)。其實,這條街就在華沙市中心,並不在什麼郊區;起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從這條街一直往南,就可以通往波蘭原來的舊都-克拉科夫。若沿著克拉科夫郊區街向北走,一路上會經過哥白尼紀念碑、聖十字教堂、華沙大學、波蘭總統府、亞當·密茨凱維奇紀念碑等,最終到達老城區的入口-皇家城堡與廣場。

 克拉科夫郊區街開闢於15世紀,是一條貿易線路;也是華沙最古老的大道之一,是皇家之路的第一部分。皇家之路連接皇家城堡與南部邊緣的17世紀Wilanów Palace;即使外來旅人不知道這條街叫什麼名字,來華沙也一定會從這裡路過。沿路有很多歷史人物的雕像,首先看到的是哥白尼的塑像;這裡也是克拉科夫郊區街與新世界街的銜接處,哥白尼塑像背後依托的建築物,就是波蘭的科學院。

 波蘭科學院成立於1952年,其下設5個學部: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生物與農業科學學部,數學、物理、化學與地學學部,工程科學學部以及醫學學部。波蘭科學院院士稱號是波蘭國家的最高終身學術榮譽。院士由現有院士提名,並由全體院士選舉產生,波蘭國內院士總數不超過350名。最近,大陸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孫大文,以最高票數當選為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孫大文院士繼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後,第五個院士頭銜。

 在波蘭科學院前面的廣場上,是尼古拉.哥白尼手持指南針和地球儀的塑像。1830年,華沙科學院前豎立起哥白尼的紀念塑像。在揭幕典禮上,波蘭著名詩人尤里安·烏爾辛·涅姆柴維基致詞說:「這個喜慶的日子終於來臨了!哥白尼曾以半個世紀的工夫凝眸注視太陽,今天太陽終於把祂仁慈的光芒傾注在他的身上……。」是的,強烈的陽光,也照射在塑像下的旅人們;逆光下這尊塑像,不能清晰拍攝下來,有點遺憾。這尊銅像在1939年時被入侵的納粹搗毀,但戰後又重建起來。

 就是這裡,這條連接縱貫華沙城南北的主街與老城皇宮廣場的克拉科夫郊區街,就是今日開始遊覽華沙的起點。因為,跟著旅遊小冊子開始在華沙城市觀光與尋找有關蕭邦的印跡,這條街是最佳的起點;因為華沙絕大部分的景點和蕭邦有關的地點,都分佈在這條街的兩側。例如,由科學院沿著克拉科夫郊區街往北行,也就二、三分鐘路程,左邊就可以看到一棟突出的教堂,就是聖十字大教堂。

 聖十字大教堂的命運,與華沙這座城市乃至整個波蘭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只有深刻地了解這座城市和這個民族的歷史,才會知道在大教堂裡人們心中的默默祈禱。始建於公元16791696年的聖十字大教堂,在二戰中未能倖免,但祂的被毀,卻如同那些為保衛家園、保衛和平而犧牲的鬥士們一樣,也是一番光榮的犧牲。1944年波蘭軍民以這座教堂為堡壘,舉行英勇的反納粹起義,戰鬥持續14天,勇士們將鮮血灑在十字架下,為自由和平花朵的開放把生命獻在了祭壇上。

 這座著名的教堂也因而同時犧牲,成為戰死者不屈的靈堂。現在的聖十字大教堂,是戰爭硝煙散去後,1946年重建的巴洛克式建築。在克拉科夫郊區街,聖十字教堂是一個非常顯眼的存在;它的兩座鐘樓,即便是走了很遠也能清楚地看到。作為華沙最古老和最大的巴洛克式天主教堂,蕭邦的妹妹伊莎貝拉和艾米莉亞,都是在這裡接受洗禮的,似乎蕭邦一家的許多重要時刻,都與這裡息息相關。

 聖十字教堂的內飾談不上讓人驚豔,不過進入裡面的人,大多是為了那根藏有蕭邦心臟的石柱。蕭邦生於波蘭,曾經在華沙國家高等音樂學校學習音樂七年;華沙起義失敗後被迫離開祖國,定居巴黎。只是他不曾想到1830年的離開,竟然成為了永別,從此之後再未有機會踏足波蘭的土地。1849年蕭邦去世後,曾交代將遺體運回波蘭,卻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無法如願,結果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直到他去世96年之後,他的心臟才被嵌入了聖十字教堂的一根支柱中。

 蕭邦的心臟,安葬在教堂左側第二根廊柱中;潔白的廊柱上鐫刻著紀念碑文:「這裡安放著蕭邦的心臟」,兩側浮雕著可愛的小天使,上方則是他憂鬱的雕像;柱子上則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蕭邦將自己的心臟安葬在這裡,除了表示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還寓意著他永遠在為波蘭祈禱。由於教堂內部多了份肅穆與莊嚴,每一位路過嵌有蕭邦心臟的那根支柱時,都會停下來瞻仰片刻,向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致敬與深沉的哀思。

 而波蘭人對蕭邦,也是以國寶的心境來保護;話說在二戰期間,德軍轟炸華沙前,華沙市民提前從支柱中取出蕭邦的心臟,並予以保護起來。二戰結束後,聖十字教堂重建,人們又把蕭邦的心臟放了回去,成為整座城市的靈魂。與此同時,蕭邦在波蘭的故人,從波蘭帶去一罐沙土,灑在拉雪茲公墓中蕭邦的墓碑之上;象徵著蕭邦從此長眠於故土之下,每次想到這段情節,內心就覺得無限哀傷。

 其實,聖十字教堂除了突出的鐘樓外,規模並不宏大;祂的名氣,終就還是波蘭偉大音樂家蕭邦的心臟,長存在教堂十二根立柱之一中所致,也讓聖十字教堂在觀光指數上,超過老城主教座堂的主因。當然,波蘭另一位名人-聖若望保祿二世,也組成這教堂很重要的一部份。教堂每天都有鮮花在供養,雖然個人和音樂有很遙遠的距離,但還是心心念念的前去瞻仰;走進教堂時,正好有彌撒在進行,靜心坐著,感受氣氛。最終只是遠遠拍張內景就走了,不想打擾到虔誠的信徒們

 克拉科夫郊區街很長,單獨快步走也需要一個小時左右,所以行人徒步道旁,有很多涼椅供旅人們休息;大理石製作的涼椅上,通常會有路線碑指示簡圖,可以顯示現在所在大街的位置,以及沿途重要的觀光景點。還有一個紅色按鈕按下去的話,就會有一首蕭邦的樂曲響起,給旅人們最大的心靈慰籍。我對音樂無感,但也還是按了首名曲來傾聽,樂曲很熟悉,但說不出曲名。

 稍事休息後繼續前行,是一棟白色的三層樓房,就是「蕭邦故居」;其實只是蕭邦一家曾住過的房子,屬於華沙大學的一部分。蕭邦有「鋼琴詩人」的美譽,父親是法國人,僑居波蘭多年,母親是波蘭人,很愛唱歌。蕭邦一直把波蘭視為自己的祖國,波蘭人也把蕭邦當作他們的民族偉人來崇拜。在十九世紀,華沙的一份報章刊登了一句話:「上帝把莫札特賜給了德國人,卻把蕭邦賜給了波蘭人。」

 蕭邦從4歲開始彈鋼琴,8歲時首次華沙在公開演奏,12歲 時,他已成為聞名波蘭的小鋼琴家了。人們驚異於他的才華,把他稱為 「第二位莫札特」。當時華沙音樂院院長兼作曲家艾爾斯納(Joseph Elsner)預言蕭邦將來一定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藝術家,留名於波蘭的文化史冊上。艾爾斯納把蕭邦收作自已的學生,教他音樂理論和作曲。後來,蕭邦中學畢業後就進入了華沙音樂學院,繼續學習音樂。蕭邦14歲便出版了鋼琴四手聯彈輪旋曲, 19歲時蕭邦已名滿歐洲了。

 蕭邦是位深受老師艾爾斯納影響的愛國主義者,當時波蘭飽受俄、奧、普等國家的侵略。1830年,蕭邦20歲,蕭邦的父親決定讓蕭邦出國舉行旅行演出,蕭邦帶著他的朋友們送給他一只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離開華沙去了維也納。蕭邦離開後只一個星期,就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革命風暴迅速展開。在旅行演奏途中,蕭邦以他的音樂來訴說他對波蘭的懷念和對祖國革命前途的憂慮。第二年7月,蕭邦返回波蘭途中,卻得到起義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從此,蕭邦拒絕到俄國演奏,也沒有再回到波蘭,但他的作品裏,卻充滿了對祖國的懷念。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309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