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沙聖若望翰洗者聖總主教座堂、格雷斯聖殿教堂與老城牆巴比肯碉堡-14
2019/11/24 11:41:09瀏覽1292|回應0|推薦9

如果有人問我,這次2019年我的歐洲之旅最精彩的是什麼?看見的最多景點是什麼?那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是—教堂。三月份去了西班牙與葡萄牙,九月份去了希臘,十月份去了德國與波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波蘭,教堂何其多,數不勝數(希臘是東正教,小教堂無處不在)。尤其是西班牙96%、波蘭95%都是天主教徒;有資料說波蘭的教堂密度位列歐洲第一,加上部分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徒,幾乎全民信教。可以說,宗教是波蘭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所以,在集市廣場通往城堡廣場的老街上,就看到兩座教堂緊密相連;一個是華沙最古老的聖若望翰洗者聖總主教座堂(簡稱聖若望主教座堂),是天主教華沙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緊鄰的另一個是格雷斯聖殿教堂(波蘭語:Bazylika archikatedralna św. Jana Chrzciciela w Warszawie)。聖若望主教座堂也是華沙的三座主教座堂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說真的,在狹窄的老街裡,陡然看到那麼巍然的大教堂,還真讓人大吃一驚,感覺有點不太合理;真是低調的隱藏,但喧囂的外觀,又讓人不敢忽視祂的存在。

 公元966年,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受其妻波希米亞公主影響,決定領洗皈依天主教,是為波蘭開教紀元之始。天主教華沙總教區是羅馬天主教在波蘭設立的一個總教區,成立於17981016日;1813630日升格為總教區,主教座堂即設在聖若望主教座堂。在當地153萬人口中,天主教徒為144萬人,佔93.8%;華沙總教區下設210個本堂區,有674位神父。華沙總教區是華沙教省的中心,附屬教區包括天主教普沃茨克教區和天主教華沙-布拉格教區。

 數百年以來,聖若望翰洗者聖總主教座堂是波蘭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中心,這裡曾是國王加冕之地。世界著名的《五三憲法》在這裡頒布的,是世界第二部憲法。華沙聖若望大教堂曾經作為波蘭王室的御用教堂,意義非凡。教堂內部有豐富的雕刻裝飾,科林斯柱式之間的水果和鮮花帶狀雕刻花紋圍繞;眾多名人頭像鑲崁在側牆上。數百年以來,聖若望大教堂是波蘭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中心。

 大教堂周邊街道兩側,均為中世紀時的建築,如城牆、碉樓和集市廣場與城堡廣場。始建於13世紀至14世紀之間,1836年至1842年改建,是一座哥德式教堂。整個建築呈紅色,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重建;華沙起義時,教堂被德軍摧毀。1966年,教堂按14世紀時外觀重建,恢復了原有風格。雖然教堂曾經徹底被摧毀過,但是教堂的地下室基本仍保持完好的。在歐州的天主教堂,大多數都建有地下室的情形;都是在興建教堂的初期,就先建好地下室,然後才再造教堂。

 通常在重要的教堂旁邊,就是墓地,這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有地位,有名望,有身份的人,才能埋在教堂的墓地。而聖若望大教堂位於老城中央,地域狹窄;因此,墓地就只能在地下室了。聖若望大教堂的地下室,位於教堂左側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門,幾乎找不到。之所以記錄這一段,是因為看過一篇報導,亨利克·亞當·亞歷山大·皮烏斯·軒克維奇(Henryk Adam Aleksander Pius Sienkiewicz184655日-19161115日)的墓地,就在聖若望大教堂的地下室。

 參觀地下室需要購票,忘了多少錢,反正不多,但我也沒下去參觀。亨利克·亞當·亞歷山大·皮烏斯·軒克維奇是波蘭作家,主要作品有歷史小說衛國三部曲:《火與劍》、《洪流》及《星火燎原》,主要反映17世紀時的波蘭人民,反抗外國入侵的故事。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十字軍騎士》、《你往何處去》、《在沙漠與荒野中》等。由於「他史詩一般的作品表現出的卓越成就」,獲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以長篇小說創作的卓越成就,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20世紀初時,大陸文人魯迅、周作人等人,就開始將軒克維奇的作品翻譯成中文;如今他的大部分長篇小說和部分中、短篇小說,都有中文版本。軒克維奇是魯迅最欣賞的、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波蘭作家。素有「波蘭語言師」之稱。軒克維奇的名言:「誰能從道德壞的地方脫出來,並保持潔白,便是有了更偉大的功德。我笑,是因為生活不值得用淚水去面對」 —軒克維奇《你往何處去》。

 1916年11月15日晚上9時,軒克維奇在佛維逝世;11月22日,舉行盛大葬禮。 歐洲許多國家都派代表前來憑弔這位作家;波蘭國內也紛紛舉行悼念活動。1924年10月26日,軒克維奇的靈柩運回華沙,安放在華沙聖若望大教堂的地下墓室裡。地下室全部都是墓地,幾乎沒有人下到墓室;墓地安放的都是波蘭的歷代國王以及名人。不過,不建議下去,因為很多資料都寫到陰森和恐怖。華沙老城旅遊人群如潮,聖若望大教堂是必經之地;可是去教堂地下室墓室的人幾乎沒有。

 緊挨著聖若望大教堂的另一座文藝復興晚期風格的教堂,叫格雷斯聖殿教堂(也稱耶穌會教堂)。是立陶宛維爾紐斯建築師Jan Frankiewicz始建於1609年至1626年期間,與1598年的設計相同。也是由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下令興建的,是華沙風格主義教堂的代表作;優美的塔樓,在老城集市廣場就可以看的到。

 耶穌會修道院被廢除(1773年)後,這座建築有數名使用者。例如,在十九世紀初,祂容納了波蘭銀行(Bank Polski)的羊毛倉庫;然而,在1918年,該建築歸還給耶穌會士。StanisławMarzyński於1944年對其進行了摧毀,並根據1939年的原有記錄,在1948年至1957年對其進行了重建,並持續到1974年。其粉紅色和白色的外牆,是回顧祂最初建在17世紀時裝飾的風采。

 教堂大門比較特別,被人們稱為「天使之門」;大門上的把手,很有特色,是一個現代風格的人頭塑像。據網上介紹:「教堂中最具價值的是一個早期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和供奉的格雷斯聖像」。教堂門口左側Jan Jerzy Plersch製作的石熊雕塑,可追溯至1762年至1764年,來自Długa街上的Piarist教堂的立面。這是教堂的看點之一,傳說這只石熊是在等待愛情解咒的王子。

 聖若望翰洗者聖總主教座堂與格雷斯聖殿教堂再往城堡廣場,就會沿著赫紅色磚塊砌成的古城牆前進;這裡位於華沙老城和新城之間,是華沙老城的入口。城牆由紅磚建成,色調鮮豔,造型漂亮,原建於16世紀。二戰期間,城體建築受了嚴重的破壞;戰爭結束後,1952-1954年政府出資重建。不過華沙人只是把古城牆修復到二戰戰火破壞前的模樣,城門和城牆上有著明顯的殘缺。

 城牆北部有一座晚期哥德式風格的巴比肯碉堡與之相連,起著加強防禦的作用。「巴比肯碉堡」始建於1548年,二戰被毀後於1954年重建,是一座半圓形的防禦性塔樓,頂部裝飾有文藝復興樣式的矮護牆。巴比肯碉堡與老城城門相連,可以方便的往來於老城內外。旅人可以通過走道爬上城牆,在城牆之上一覽維斯瓦河和華沙老城的風光。儘管波蘭人嚴格按原狀重修了所有的建築,但在特別強調文化遺產「原真性」的世遺名錄中,重建項目是極少數的存在。

 在這斷壁殘垣下面,看到一個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塑像;他頭戴鋼盔,手裡拿著衝鋒槍,眉眼緊皺,怒視前方。這座雕像在1981101日揭幕樹立於此,雕像背後還有一個悲慘的故事:在華沙起義中,許多小孩子也像千千萬萬的大人們一樣參加戰鬥;這些少年身材瘦小,任務經常是在城牆下面的洞,爬進爬出給波蘭士兵傳遞消息,但他們中的很多被德國人發現並殺害。波蘭人為了紀念在華沙起義中勇敢戰鬥、流血犧牲的許許多多英雄少年,就樹立了這麼一個雕像。

 在老城牆附近漫步,想到南京的老城牆,內心忽然就沉重起來。陡然聽到悠揚的琴聲飄浮而來,原來這裡現在已是街頭藝人和藝術家賣藝的熱門場所。一個下午的參觀,兩腳也確實疲累,ru.4在附近咖啡座坐下來,一杯黑咖啡,聆聽悠揚的琴聲;原本有點哀戚的心境,得到舒緩,逐漸沉靜下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3106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