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16 13:39:04瀏覽3238|回應3|推薦24 | |
日前與朋友閒聊,聊到當下飲食文章中,不少作者都會提到去過的餐廳與他們所謂的「記憶中的味道」很是符合,所以常有什麼「讓我想起以前與家人一同上這館子的時光...」或者「以前偷偷溜來買,那美味真是....」之類的詞句充溢於這些文章中。甚至還會在一些報導中看到所謂的知名人士提到「這餐館充滿我過去童年的美味時光」,好像只要跟著去了這些餐館或者點用這些餐點,就能得到「記憶中的味道」真傳似的。 真是不可思議,這種「記憶中的味道」還真管用,於是越來越多類似的文章或者報導也跟著使用,好像大家都希望找回這所謂的「記憶中的味道」,還是什麼「媽媽的味道」、「古早味」等等也是如此。可是,事實是如此嗎?試問,各位又不是那位撰寫者或者名人,怎麼可能會有相同的回憶?那麼難道這些人去過的館子,各位也都去過?不然各位憑什麼覺得那就是「記憶中的味道」?難道各位被附身了嗎?還是各位與那些人共用一個舌頭? 何況人身上的感官與感覺都會隨著時光改變,小時候吃過的感覺,難道還能百分之百的完整保存?那實在是太神奇了,或許當成言情小說看看還有些道理,但是在牽涉到主觀意識的飲食評論中,怎能說「我過去是覺得怎樣怎樣好吃,所以現在是怎樣怎樣」,這客觀標準在哪裡?更別說在各項時空背景變遷下,難道當中就不會有一丁點的變化? 還有,台灣早期館子大部分都是外省籍菜色居多,本省人甚少上館子,直到民國六十年代經濟起飛之後才漸漸普及,於是對於大多數本省籍人士來說小時候哪有什麼上館子的事情,而目前二十歲以下的又不見得懂得分辨好壞。所以那些常賣弄「記憶中的味道」的所謂美食名家,說難聽些都是騙稿費。對於本省籍的我個人來說,小時候能去夜市就很不錯了,有開始上館子也都是國中以後了,而能夠開始分辨飲食好壞更是等到大學以後的事情,那麼要我如何去呼應所謂的「記憶中的味道」?難不成還得掰說我三十年前就吃過什麼什麼,到現在都沒變?太扯了些。 所以我和朋友在寫作這些飲食文章時,都幾乎不曾寫到什麼「記憶中的味道」,因為如果真的有,抱歉!這也只是我一個人所獨享,根本無法與人分享,而且也不相信會有人能夠在不同背景下還能擁有相同記憶中的味道,這種不合邏輯的事情實在太誇張了些,除非這人是我的分身? 而這些所謂的美食作者或者名人,大概是太過於感性了,喜歡將自己的感覺強迫灌輸在讀者觀眾意識當中,讓大家以為真的有他們所謂的味道,然後從中牟取名利。不能說他們不好,而是他們沒法用理性客觀的眼光角度去正確的看待,於是當前充斥的滿是些矯揉造作的「美食文章」,卻甚少有客觀評論的報導,難怪台灣飲食文化一直只能停留在小吃階段,再上去就不行了。 也許真的有「記憶中的味道」,但是還請你自己好好保存,因為那是你自己所獨自擁有,別人不懂也無法體會的,或許別人可以看到你的感受,不過卻無法與你共享,如此而已。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