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3 23:18:20瀏覽1421|回應4|推薦131 | |
和李展長官冬日游山詩 新羅 崔致遠 僧尋泉水敲冰汲,鶴起松梢擺雪飛。曾接陶公詩與酒,仕途名利已忘機。 這首詩是迄今為止韓國發現的第一首直接解讀陶淵明的文學作品。 新羅末期的崔致遠(857─915)與中國東晉時期的陶淵明(365─427),兩位詩人生活的時期雖相距500年,但這絕不影響他們超時空的心靈交流與對話。因為他們在生活遭際、精神追求以及將這二者充分藝術化的詩歌意象世界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二人對交織著超脫與孤獨的生存況味都有著深摯的生命體悟,而這一切又都在他們所創造的詩歌意象世界中真切地折射出來。 以上引自崔雄權《陶淵明與韓國古典山水田園文學》頁46─4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9月。 最近寫了〈淺談《全臺詩》對陶淵明的接受〉在中國星子陶淵明國際研討會中發表,引起熱烈的回響。崔雄權此書是陶淵明在韓國的接受史,因此找來參考。這本書探討的是中國本土之外的陶淵明接受史,我的研究是《全臺詩》的陶淵明接受史,韓國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臺灣也是漢字文化圈的成員,尤其是以漢族為多數的社會,和韓國是朝鮮族不同;但臺灣歷經明鄭、清領、日治,情況也很複雜。 一般說來,陶淵明是不得意的,之所以選擇隱逸,和身處亂世及生性質樸自然有關。「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在現實社會,陶淵明是失意的,但他的人格情操及詩歌的開創性,在中國文化史及詩歌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田園詩及桃花源理想樂園的建構上。改朝換代之際,人生失意之時,文人最容易受陶淵明影響,這在中國及韓國都是如此。在《全臺詩》中的情況如何?這正是我要研究的。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